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一十三章 谁都不想担责
    在江南地区,每年的九月底到十月上旬,是最农忙的秋收时间。

    而等秋收结束后,就到了纳粮交税的时候,也就是俗称的秋粮。

    可以说,地方官府九成的税收来自秋粮,其他税收比如夏税和商业税,与秋粮的重要性比起来不值一提。

    但在今年秋收到来的时候,“力挺林解元,罢交南京粮”的口号在十天内已经风行全苏州府各州县。

    以当今媒介的传播效率,这种传播速度堪称奇迹,从侧面也反映了“民心”所向。

    虽然府城之外州县比如昆山、嘉定、常熟等地,很多人并不懂林解元是什么人,对林泰来更不熟。

    但他们也不介意一起跟着喊口号,并且把素不相识的林解元奉为英雄豪杰。

    如果林解元不是英雄豪杰,那么大家哪来的借口抗税所以林解元必须是英雄豪杰。

    苏州府一个府的赋税总额占天下的十分之一,供应了京师漕粮的六分之一,本来一直就有抗税欠税的老传统。

    这次有吴县万民书带了头,如果其他各地还不敢跟上,那就枉为苏州人了。

    所以虽然秋粮还没有正式开征,但在舆论风潮之下,苏州府各州县官员已经陷入了集体恐慌。

    直到这时候,张家兄弟才明白,坐馆那句“我的目标从来不是打赢席家,而是借此让我自己更强大”究竟是什么意思了。

    评书里形容某人势力大,经常说“跺一跺脚,全城都要抖三抖”。

    现在看来,坐馆在苏州城也要有这个趋势了,如果这次一切顺利的话。

    吴县的邓知县大概是目前压力最大的人,就算不是最大也是之一。

    他已经连续几天没睡好觉,整个人的脸色都呈现出了灰败。

    同城隔壁长洲县的袁知县派了幕僚李季宣,到吴县县衙来拜访邓知县。

    李季宣直言不讳的说“现如今各处民意汹汹,究其源头,就在吴县。

    邓县尊不能安坐于此,应当速速解决问题才是,不然我们其他县尽受拖累”

    但是李季宣一直说到口干舌燥,邓知县还是一言不发。

    李季宣不满的说“话已至此,邓县尊怎得还是无动于衷”

    邓知县突然情绪失控了,抬手就将一叠文书狠狠的摔在李季宣脚下。

    “你来迟了所有州县都发文来骂过本县了”邓知县面目狰狞的大吼道。

    李季宣“”

    原来邓知县已经成为苏州府所有州县官的迁怒对象了。

    虽然责任并不完全在邓知县身上,邓知县也是受害者。

    但其他知县知州又不敢骂知府和巡抚,只能一起拿邓知县来撒气了。

    只能说,治下有林泰来这样的人,真是三生作孽。

    看着压力大到心理几近崩溃的邓知县,李季宣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摇摇头走人了。

    所有衙役小吏这时候都不敢靠近邓知县,这个状态下,被打死都没地说理。

    只有负责刑名的郑师爷走上前来,轻声说“我有个想法,虽不能解决问题,但能舒缓东主压力。”

    一筹莫展,感觉已经走投无路的邓知县连忙问道“速速说来”

    郑师爷隐晦的说“可以把水搅浑了,天塌了就让高个子扛”

    邓知县皱起了眉头,“你再细说。”

    郑师爷说“众所周知,洞庭商帮与韦巡抚关系很好,韦巡抚到任时,身边就是席家的席思危。

    而且我又听说,林泰来被捉走那天,巡抚也派了一千标营军兵参与围堵,当时就在现场附近看着。”

    听到这里,邓知县拍了下案子。一切尽在不言中,干了

    确实如同郑师爷说的,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能减缓自己压力

    麻烦不是自己惹出来的,凭什么要他承受最大压力

    如果自身都难保了,还管什么上下尊卑如果要死,那就一起死

    于是林解元被抓事件的更多细节,又从吴县开始发酵了。

    细节一林解元回城之日,洞庭商贼组织人手进行围堵,巡抚、府衙、县衙三级全都知道,但全部无所作为,任由商贼为所欲为。

    细节二巡抚甚至还派了一千标兵协助商贼,参与对林解元的围堵,而后这一千标兵坐视林解元被南京人捉走。

    细节三洞庭商帮是为了开拓南京城这个巨型消费市场,才会与南京武家合作,见利忘义的出卖林解元。

    当这些细节广为流传后,压力最大的人就变成了韦巡抚。

    作为一个五十九岁、已经没有上升空间、只想捞一笔致仕的巡抚而言,他并不害怕丑闻。

    但他害怕出现完全失控的事情,自己不得不顶罪,然后导致自己被追查然后退赃。

    江南巡抚就是江南钱粮的第一负责人,如果钱粮出了大问题,又能有谁替他分担责任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连制造问题的人都找不到了。

    在这些天,万民口口相传的林解元,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下,从未现身于人前。

    其实此时此刻,林解元已经能望见石头城的城墙了。

    没错,阔别半个多月后,他又折返南京城。

    这次路上走得很慢很慢,而且还在浒墅关磨蹭了几天才走。

    毕竟事情发酵需要时间,舆情风暴反馈到南京城同样也需要时间。

    至于林大官人为什么要重回南京城,那是因为他作为舆论风暴中心人物,不适合呆在苏州府。

    林大官人身边还有十来个军士,毕竟名义上是被京卫官军抓来的。

    这十来个军士其实都是魏国公的人,但对外绝对不会承认身份,只笼统说是京卫官军。

    当初魏国公门客盛先生找上门来后,就与林泰来各取所需敲定了详细合作方案。

    然后才有了枫桥外,林泰来假装被“京卫”官军捉走的事情。

    船只到了南京城外的龙江关,又上岸后,这些军士将林泰来押送到了龙江关的张把总面前。

    然后这些军士便一哄而散,从此不知所终。

    只留下了一脸懵逼的张把总,不明白这是什么情况。

    作为守卫关卡的武官,在消息方面还是很灵通的,听说过苏州府的舆论风暴。

    但没想到,舆论风暴的中心人物今天忽然就直接出现在了自己面前。

    林泰来解释说“我现在是个阶下囚,被京卫官军捉拿至此,并递交给了张大人你。”

    张把总还是懵逼,下意识道“那本官又该如何处置”

    林泰来理所当然的说“当然是押解我入城,交给有司审问。”

    张把总又问“说清楚点,有司到底是哪家衙门”

    林泰来回应说“这我哪知道我就知道,嘿,我是被伱们京卫的人抓到这里了

    但我又不知道是哪家抓我,也不知道谁要治罪我”

    张把总“”

    这到底是个什么葫芦事情怎么一点都看不懂

    他不想参与进去,但又不敢这样直接放人,因为擅自放人也可能是要担责任的。

    林泰来很积极的帮忙出主意说“要抓捕我的衙门,不外乎守备府李侯爷、兵部王尚书,还有刑部。

    你把我押解到那三个地方,总不会错的”

    张把总三思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便亲自押着林泰来入城,前往最近的守备府而去。

    在大门处禀报过后,没多久,守备大臣临淮侯李言恭就派了人回话说

    “当初林泰来从鹿鸣宴杀出去后,是兵部王尚书下令寻找林泰来。

    何况武举乃是兵部所管,所以将林泰来送到兵部就行了。”

    张把总没奈何,对林泰来问道“这可如何是好”

    林泰来自信的说“那看我的”

    便对着大门里叫道“李侯爷你儿子李宗城一直与我过不去,砸了我的座船,打伤了我的人,并妄图抓捕我

    如今我被送到你门前,你却为何又胆小如鼠,不敢接收我”

    可是任凭林泰来怎么喊,守备府里就是没有回应。

    林泰来也只能无奈的对张把总说“我尽力了。”

    张把总无话可说,只能又押着林泰来,去了城东兵部。

    同样禀报进去,很快就得到了王尚书的指示

    “当初本部发话寻找林泰来,也只是寻找而已,并无捉拿抓捕之意。

    但前些日子有人去了刑部上告林泰来,所以要林泰来乃是刑部被告,将人送到刑部即可。”

    张把总地位太低,对老爷们的指示没有反对能力。

    所以也只能继续奔波,押着林泰来又往城北的刑部跑。

    等到了刑部,又一次禀报进去,还是很快得到了回应。

    刑部认为,应该根据谁抓的谁负责原则。

    是京卫官军把林泰来捉拿回南京的,所以应该由负责京卫官军调度的守备府接收。

    林泰来忍不住又堵住了刑部的大门,叫道“王弇州公听说你正式到刑部上任了

    既然收了告我的案子,却又为何不敢收押我”

    回应林泰来的,还是寂静,没有任何回音。

    林泰来嘀咕说“什么世道,连王老盟主都如此能忍了。”

    对于跑了三个衙署的结果,张把总简直要疯了。

    他也猜测老爷们可能不靠谱,但没想到竟然这么不靠谱

    难道堂堂的国都南京城,还需要他这个小把总出面,去承担所有吗

    其实张把总内心也很清楚,眼前这位掀起了全苏州府抗税风波的好汉是个烫手山芋,总不能留在自己手里啊。

    他就是个小小的关卡把总而已,掺乎不起水很深的政治事务。

    要知道,苏州府掀起抗税风波的消息传到南京城后,粮价已经涨到先前的三倍了

    目前南京城官方每年要输入一百万石税粮,其中四十万左右都来自苏州府。

    一旦缺了这四十万,没有地方能补上的。

    虽然各卫仓和户部太仓还有存粮可以支撑,但存粮用完了后呢

    都知道,苏州府钱粮的去向里,第一保障皇家所用的白粮和金花银;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