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一十四章 技术性调整
    南京刑部大门外,在林泰来的诱导下,张把总明白,应该押着林泰来去找魏国公。

    正要动身,忽见从前方走来一支队伍,前方仪仗打出的官牌是“右都御史”和“江南总宪”。

    对这两块官牌,林泰来再熟悉不过了,毕竟曾经朝夕相处过半个月。

    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司衙署都是修在一起的,都察院官员出行从刑部大门前路过很正常。

    林泰来立刻对张把总说“快跑”

    张把总还在莫名其妙,跑什么跑随即就看到林泰来已经蹿出去两三丈了。

    一般官员都有私心,都怕惹火烧身,所以不敢较真,但海瑞不一样,是敢较真的。

    林泰来做局时最讨厌的,就是遇上敢较真的人,应付起来太麻烦。

    忽然海青天仪仗的前导扯着嗓子大喝“林泰来站住”

    像林大官人这么拉风的男人,时时刻刻都在鹤立鸡群,远远的就被海青天看见了。

    但林泰来充耳不闻,仍然一路狂奔,消失在街角。

    反应过来的张把总也赶紧拔腿就走,在南京城,一般都不愿意和海瑞打交道。

    所幸城北道路不多,大路尤其少,虽然张把总已经看不到林泰来的身影,但只要沿着太平门大街往南走就没差。

    果然又走了半时辰后,就看到林泰来在太平桥等候。

    南京城实在太大,这会天都要黑了。

    张把总也没办法,只能自掏腰包就近找个客店,先凑合住一晚上。

    到了次日早晨,才继续往城中心走。

    魏国公所在的中山王府位于主城区中心的徐府街,祖先徐达死后追封为中山王,所以徐家府邸一直就叫中山王府。

    到了中山王府门前,禀报进去后,不多时就看到年轻的魏国公世子徐惟志匆匆走了出来。

    张把总连忙上前对国公世子行礼,但徐惟志看了眼林泰来后,却对张把总呵斥道“谁让你来这里的”

    张把总苦着脸不敢答话,他能有什么主意,全都是听林泰来的。

    徐惟志劈头盖脸的骂着张把总“你这个遭了瘟的老倌,到底是什么居心

    谁不知道林解元是一个祸别人怕倒霉不敢收,你就送给我们徐府”

    张把总真要哭了,求着说“恳请小公爷给下官指一条活路。”

    徐惟志不耐烦的甩了袖子,“爱送哪就送哪去人又不是我们徐家抓来的,凭什么我徐家接收”

    张把总又看向林泰来,但林大官人仍然淡定的站着,还慵懒的打了个哈欠。

    “林解元伱也说句话啊”张把总催促说。

    你林泰来在守备府、兵部、刑部大门口时,不都哔哔的很欢吗

    林大官人见火候差不多了,仰天“哈哈”大笑了几声。

    然后高声说“这次到南京城,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敢做不敢当

    你们南京人把我林泰来当成人犯抓了过来,但却又没一个衙署府第敢接收我这个人犯

    本来还想着,把事情就在南京解决了,可没人敢留下我,那爷爷我也不伺候了

    我这便出城,北上去京师去长安门外敲登闻鼓,告御状,讨一个说法”

    “那我送你出城”甩麻烦心切的张把总下意识的脱口而出。

    就在这时候,只见徐家门客盛先生也匆匆的走了出来,对徐惟志说“公爷有令,将林泰来接收了,不得阻拦”

    徐惟志便叫道“父亲糊涂谁接收林泰来谁就要负责我再去劝劝”

    盛先生拦住了徐惟志,“公爷还说了,以南京城大局为重,总要有人站出来负责任何人不必再劝”

    于是就在全家人尤其是世子的极力反对下,魏国公徐邦瑞力排众议、顾全大局、勇挑重担负、迎难而上,把被抓的林泰来接收了。

    然后盛先生又指挥家将,把林泰来带到中山王府边上的西园,“软禁”了起来,还派了八名家将“看守”。

    这西园顾名思义位于中山王府的西侧,是当初太祖高皇帝赐给徐达的花园或者菜圃。

    面积不是很大,但建造很精巧,林泰来对环境非常满意。

    盛先生让人都退了出去,单独与林泰来谈话。

    “没想到,这场风波比预计大了太多。”盛先生叹道。

    按照他们先前的计划,只是在苏州城范围内制造出风波,然后一起给南京守备大臣李言恭上眼药。

    等李言恭扛不住了,魏国公自然而然的就能接替守备大臣职务,没人能抢。

    但没想到,风波竟然快速蔓延到了全苏州府,南京城粮价顺便暴涨三倍。

    这事儿就有点大了,甚至还有玩脱的危险。

    林泰来也叹道“我也没有想到,我林解元的影响力竟然如此大,全苏州府几百万人都如此敬仰我。”

    盛先生“”

    现在已经不是怎么整治李言恭的问题了,你先想想怎样才能收场吧

    林泰来笑道“想要收场并不难。”

    盛先生连忙问道“计将安出现在该怎么做”

    林泰来却又道“着什么急现在就收场,把事态平息了,岂不等于救了那些贪官污吏”

    盛先生有点不敢往下想象,“那你的意思是”

    林泰来冷哼道“出了这么大的风波,朝廷怎么也得先把巡抚等罪魁祸首换掉吧或者再加一个知府

    如果苏州官场什么都不变,一切照旧,还是这帮人,那不就白折腾了”

    盛先生无言以对,你林解元的野心还不小,巡抚知府都让你换了,那你岂不就为所欲为了

    他与林泰来打了这么几次各取所需的交道,感觉很复杂。

    他承认,林泰来是个很好的合作对象,精于算计,洞察人心,善于使诈。

    但现在同时又感到,林泰来是个自主意识超强,非常难掌控的人。

    既操又布,很奇怪的混合体。

    其实事情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林泰来的大部分工作也就完成了。

    大势已经形成了,剩下的节奏,根本不用林泰来亲自继续带,自然就有人推动。

    南京城虽然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但名义上仍然是国都,朝廷语境里的根本之地。

    所以这边出了事情,在政治上不是小事。

    就凭官僚的本性,第一时间肯定要互相甩锅互相推责的。

    有资格六百里加急的大臣们,不约而同给朝廷写了奏疏。

    所以从江南到京师之间,几乎同时出现了好几封六百里加急奏疏。

    这还不算其他等级的奏疏,估计起码有几十封各抒己见的奏疏正在往京师送。

    而林泰来不慌不忙的在魏国公家的西园隐居不出,等着下一阶段开启。

    转眼又过了数日,时间进入了十月,距离开始征税时间只有半个月了。

    魏国公门客盛先生慌慌张张的走进了西园,对着坐在亭中吹秋风的林泰来叫了一声。

    林泰来不满的说“听说秦淮旧院那个叫尹青的美人总在骂我,让你们把她抓到这里来,我也好仔细教训一番,可是为什么总是办不到”

    盛先生摆了摆手,“别说那什么尹姬了朝廷诏书到南京了”

    林泰来不以为意的说“那有什么可慌的

    朝廷肯定是让守备太监和魏国公联合做钦差,勘查回奏,咱们早就准备好了预案,照做就是。”

    盛先生急忙说“国公爷被点了钦差没错,但另一个钦差是海青天”

    林泰来“”

    这皇帝怎么还抽上风了放着亲近的太监不用,用什么海瑞啊

    其实在南京三巨头里,一般皇帝最亲信的人是守备太监,号称“两千里亲臣”。

    而且南京守备太监的政治地位并不低,基本上相当于京师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地位。

    这次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按理说,皇帝应该启用超然事外的守备太监带着南京锦衣卫,和同样超然事外的第一勋贵魏国公一起勘查“真相”。

    结果也不知道什么缘故,皇帝选择了海瑞。

    是个人都知道,那海瑞铁面无私,极难通融,就不是正常人

    “不要慌只是技术性调整”林泰来镇静下来说。

    计划出现点意外,那太正常不过了,天下哪有永远不出意外的计划

    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就行了,再说大方向又没变

    林泰来话音未落,忽然就听到又从西园大门方向传来了嘈杂声音。

    守门的军士跑过来禀报说“海青天来了”

    林泰来和盛先生面面相觑,这海瑞也忒雷厉风行了,难道怕“串供”吗

    事已至此,林泰来只能前去迎接,口中道“老大人若要问话,直接召唤在下去都察院就行了,何必委屈自己亲自前来”

    海瑞冷哼一声,答道“本院怕你跑得太快,看不见踪影。”

    林泰来迅速狡辩说“老大人莫非还因为上次的事情耿耿于怀且听在下几句解释

    当时在下身为阶下囚,又想起当初乡试后与老大人告别时的豪言壮语,感到无颜面对老大人,所以才会羞愧的逃避”

    海青天半个字都不信,挤兑说“阶下囚又如何你若真有冤屈,本院当然可以为你伸冤”

    林泰来继续狡辩说“当时在下正站在刑部外面,席家的人也曾到刑部告了在下,所以主要矛盾是在下与洞庭商帮席家。

    在下也好,席家也好,都不是官员,纠纷也只属于民间纠纷。

    按照规矩,都察院主管的是涉及到官员的案件,像在下和席家这种民间纠纷没法请老大人直接插手。

    而且在下作为武举人,从身份上说也是归兵部管辖。

    所以在下就想着,与其让老大人为难,干脆就避开不见”

    海瑞冷笑了几声,又似乎意有所指的问道“你又不只是和席家有纠纷,那临淮侯李家呢本院就不能调解了”

    林泰来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的说“在下也想到了,那李家是侯爵,身份尊荣。

    除非得到诏许,老大人也不能直接法办李家,一样只能上表弹劾。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