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一十二章 嘴上都是义气
    在河道中央打转的破烂座船上,张家兄弟还在疑惑,被抓走就是坐馆所说的“万人敌”

    虽然他们作为林泰来的近人,完全能猜出这出戏是演的,但演这个有什么意义

    张武对大哥问道“坐馆都走了,现在你我该干什么”

    张文想了想说“破船应该要留在这里给别人看,能增加坐馆说的那个么话题度。

    而你我两个没用的人,就直接跳水游走吧”

    岸上没人关注张家兄弟,有数百人不约而同的看向枫桥,他们的总指挥就在桥上。

    席思全大朝奉则有点茫然,这剧情走向怎么完全不按自己的剧本来

    明明已经做好了最详尽的设定,结果全都是白忙乎,今天的部署全部浪费了。

    席思全大朝奉这种感觉,就像是从应该掌控全场的导演变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看客,心理落差委实巨大。

    还有,你林泰来模仿各种角色切换的太娴熟了,几句话就三次变身,一看就是演的

    骗得了普通民众,却骗不了他这样的精明人

    而且席思全不能理解的是,林泰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就算抹黑了商帮,那么然后呢又能干什么

    想来想去,只能暂且认为,林泰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脱身,破解被围堵的困局。

    但伱林泰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可能永远不回苏州城。

    其实林泰来回苏州这事情,从县衙到府衙再到巡抚察院都知道。

    并且也都很关注,毕竟这是当前苏州城本土人物的第一刺头,大部分外来流官的天敌。

    就连首辅儿子跟林泰来一比,都显得温良恭俭让了。

    更别说这次韦巡抚还暗中出动了官兵,要协助洞庭商帮势力把林泰来拾掇了。

    所以新科武解元林泰来被乡亲堵在了枫桥,然后又被南京人抓走的事情,各衙署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消息,然后全都不明所以。

    也有人觉察到,事情发展明显是奔着挑起地域矛盾去的,但这有用吗

    在现实里,即便嘴上吵得再厉害,但有几个人肯为了地域矛盾真上啊

    正因为都看不懂,所以各衙署官僚都选择了静观其变。

    吴县的邓知县没有等多久,第二天早晨,全体吏役列队衙参结束后,突然大门外的鼓声被敲响了。

    没有大事发生或者人命、强盗等紧急案件,一般不会有人来敲这个鼓。

    随即就看到一个七老八十风烛残年的老头子,抱着一大叠文书,颤颤巍巍的走上公堂。

    当地方官的遇到这种没几年活头的老人家,一般也就不让跪了,以彰尊老美德。

    然后这老头禀告说“胥江、太湖沿岸各都图百姓听闻林解元被洞庭商贼出卖,又被南京武家抓走,无不愤慨

    现有第一、第五、第六、第十三等九都,万民联名上书县尊”

    邓知县“”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九个位于胥江两岸和太湖沿岸的都,都是林泰来势力各堂口的管区。

    昨天林泰来才被抓走,今天就能整出万民书,不是早有预谋就怪了

    老头将怀里那一大叠文书呈上去,放到了公案上。

    邓知县随手一翻,后面全都是人名和红彤彤的指印,这就是万民联名

    到底有没有一万个,邓知县也懒得数了,这不重要。

    他只需要细看第一页正文内容,看看民意到底是什么。

    然后就在正文中看到一行关键句子“今年罢交南京粮。”

    对江南地方官来说,钱粮是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尤其马上就要到了征收秋粮的时间。

    所以此时邓知县最看不得短少钱粮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他的官帽子。

    当即愤怒的猛拍公案,并对老头大喝道“你们这些刁民想干什么”

    邓知县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刁民派这个风烛残年的老头来送万民书,就是因为自己这县尊也不好随便打他。

    老头颤颤巍巍,仿佛一碰就倒,回答说“我们小民虽然卑贱,也知道义气二字。

    南京无道,商帮无耻,林解元无辜,我们九都百姓义愤填膺,也只能借此表示民心愤怒了”

    邓知县可不是好糊弄的平庸人,当即一针见血的说“依本官看来,你们这帮刁民就是想找个理由逃税”

    钱粮都是征收后统一调度起运,谁怎么知道哪颗粮食送京师,哪颗粮食送南京

    所以“罢交南京粮”的意思,其实指的是罢交这个额度

    江南尤其苏松地方,赋税相比别处太高,钱粮其实很难收齐定额。

    要不然官场上也不会默认,只要能征收七成就算合格了。

    在这种数目高低可浮动背景下,本地人为了少交钱粮,就会一直和官府斗智斗勇。

    最后征收多少就看博弈结果,官府强势就能多收点,官府弱势就少收点,这简直就是大明江南地区永恒的主题。

    在邓知县看来,这万民书里的民意纯属扯淡,就是刁民们为了找借口少交钱粮,联合起来逼迫官府。

    大明南京城是一个消费城市,每年南京卫所军户需要输入粮食百万石左右,大部分就近仰仗于江南。

    就拿吴县来说,不细算本色折色,税粮笼统定额一般在三十万石左右,解运到南京的大约在五万石左右,也就是占全部的六分之一

    所以这帮刁民“罢交南京粮”的真实民意就是,在七成合格的基础上,再打折减去六分之一,最后只交定额的五成多

    邓知县越想越生气,你们这些刁民说什么“对林泰来被捕义愤填膺”,只怕嘴上都是义气,心里都是钱粮

    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事很棘手,因为并不是几个刁民异想天开,信口开河。

    有社团堂口为纽带形成的组织力,有林泰来这样的精神领袖了理由,有逃税这种真正的民意支持

    规模还很大,这九都百姓差不多占据了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镇压都不容易。

    吴县九都百姓上万民书的事情一天就传遍了苏州城,顿时全城震动

    而且这个消息快速向苏州府的其他各县传去,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地方能人都感到眼前一亮,蠢蠢欲动。

    讲义气这种事,谁不会啊

    苏州历史上第一个武解元虽然是吴县人,但更属于全苏州府

    今夜都是苏州人自己人必须撑自己人,不能眼看着南京人这样欺负乡亲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