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95 章 安史之乱完
    安禄山身为胡人,做到节度使已经是胡人极限,上升渠道已经被关闭,他能做的只有巩固节度使的位置。

    偏偏宰相李林甫去世,唐玄宗让杨国忠在朝中独大的同时,又扶持安禄山制衡杨国忠,同时又让哥舒翰河西节度使预防安禄山。

    但是他高看了杨国忠的能力,及自己对朝堂平衡术的把控。

    李林甫在任时完全压制安禄山,安禄山每逢进京朝见时,都会小心打听他脸色如何,若脸色带笑就自己就心绪明快,若神情不悦他便汗流浃背,提心吊胆。

    而杨国忠行事却是相反,他跟李林甫有隙,想扶持亲信胡将壮大自己势力,所以亲近前任宰相的安禄山,自然成了眼中钉

    唐

    李隆基已经不想去找谁是杨国忠,自从出生到登基为帝,再到现在大权在握,他从未有如此恐慌时刻。

    他未来为什么会那样

    安禄山到底有什么好值得他再三保他

    听着天幕讲述种种未来,他已经预见大唐会走向何方。

    他摇头苦笑,唐玄宗,唐玄宗,玄字可用得真妙。

    半明半暗,奋战一生最后一败涂地。

    李隆基眼眸扫过殿内大臣,面上勉强扯出一抹笑意“朕得神迹庇佑知奸臣底细,修正神迹所知缺陷。”

    不等群臣有所反应,他一甩袖袍,声音猛地震高了声“还望诸臣助朕”

    说着快速走下御阶,对群臣深深一揖“望君臣同心共撑大唐”

    见陛下屈尊诚邀,姚崇等臣整肃脸色,郑重作揖还礼“愿与陛下同心共撑大唐”

    陛下未来怠政使大唐陷入内乱,但现在的大唐是真的在陛下手中变好。行事亦有太宗之风。

    所以他们愿意与陛下共拨大唐轨迹,不使大唐内乱丛生。

    为达到换将目的,杨国忠用了三步逼迫安禄山谋反

    1在唐玄宗面前煽风点火,达成三人成虎,积毁销骨的成就;

    如歪打正着的小报告安禄山要反,安禄山要反,安禄山要反;

    结果被安禄山反告状宰相杨国忠要加害于臣,臣在外守边疆不能安心啊

    为安抚安禄山,唐玄宗又给他加上荣誉职位作为安抚,并对他信誓旦旦道日后谁敢说你反,朕就将他绑了交给爱卿处置

    唐

    李世民不想再看陛下对臣真好的图像,他收回目光抬手揉了把脸,重重地叹口气,低头处理起政事来。

    他已经不想再听唐玄宗的蠢事,勉强处理完基本奏书后,还是止不住心中烦躁,于是抬头问魏征“魏卿,朕哪里有不好,你现在全权说出来,朕该。”

    房玄龄亦是接话点头“对对对,玄成可是进谏叭叭叭冠军,也说说咱们哪些事情做得不好,我等皆改”

    魏征瞪大了眼不是,你们君臣怎么回事

    你们也太欺负人了,什

    么叫叭叭叭冠军老夫不认

    他不想说话只想静静,但李世民强制让他进谏,被逼迫的魏征死板着脸,硬邦邦道“臣谢上天让臣身为陛下臣子,否则臣身为谏言大夫,早被贬官丢命”

    若他是唐玄宗朝臣,他定然不会做谏臣,而是权臣。

    毕竟唐玄宗比陛下好糊弄多了,要不是遇上陛下,他要做的就是秦时张仪那般的搅弄风云者。

    现在只能乖乖当诤诤谏臣。

    2朝堂排斥安禄山盟友

    如以索贿罪将安禄山在朝耳目吉温下狱,使安禄山不敢再次入京,只好打着清君侧,讨伐国贼杨国忠的旗号反唐;

    3派人闯入安禄山长安府邸,逮捕他的门客,并将其杀死;

    此番举动唐玄宗并不知情,但杨国忠此举亦是无奈,因为安禄山上奏朝廷要将边境三十一位汉人将领,全部换成番将。

    杨国忠虽然不咋滴,但他劝说唐玄宗的行为却是很正确。

    安禄山这回是真的要反,陛下不如满足他想要做宰相的愿望,等他入朝后就派人取代他节度使的职务,将边将谋反消弥于无形。

    但唐玄宗还是不听不信,并震震有词朕的山山那么可爱,怎么会反朕呢

    你们不信,朕就让宦官去打探打探

    汉

    刘彻望着天幕上的小人影像,看到安禄山把金银珠宝塞到打探宦官怀里,紧紧拧起了眉后世将唐玄宗与他并肩,是看不起他吗

    还有唐玄宗是多喜安禄山

    都这样了还偏袒呢

    他父皇废刘荣曾言吾不爱一人谢天下

    就在表示帝王不能因爱他人而危机江山,这是帝王基本准则,难道唐玄宗读书不看汉书

    他单手撑在地上,放松背脊轻叹那时的唐玄宗已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没有安禄山造反,也有方禄山、林禄山。

    而殿内的张汤等人,听着天幕上唐玄宗开解杨国忠“朕以心待安禄山,他定不负朕,朕保证安禄山不会反,你们放心。”

    不由得嘴角一抽同情大唐臣子,有这样的陛下实在是太难了

    主上昏聩而下必靡之,唐玄宗身为人皇无半点警惕之心,又无唐太宗的纳谏胸怀,国运折损早已注定。

    与他们陛下相比张汤等人快速地扫过御首上的陛下,除了老年时在求仙和太子路上摔了跟头外,大体政事是非常清醒的。

    难怪陛下能进阶龙凤猪三人组,还是有原因的。

    就是做他的臣子太过危险辛苦,不过与大唐比起来,似乎好很多

    安禄山原本想等唐玄宗去世后,再起兵反唐,在朝廷的刺激下,于天宝十四年从范阳反叛。

    为了这次谋反,安禄山做了小小的七点努力

    1谋求马匹安禄山向唐玄宗请求担任闲厩使、陇右群牧使。

    这两个职位是专为国家掌管马场,其中大唐在

    陇右的养马场约有八个,属于大唐牧场集中区,有了职位上的便利,安禄山私蓄马匹,以作军备。

    2筹集军费笼络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人粟特人,为自己筹集军费。

    3铸币在上谷郡设五座铸钱炉,为三镇财政源源不断铸币,保证自己财政充足。

    4储存粮食及打造武器安禄山在范阳以北建筑了一座雄武城,作为自己的反叛大本营。

    5收养子在罗人、奚人及契丹人中,收养假子八千人,并培养百余人的精锐家僮作为护卫队。

    6人事俗话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秀才跟武人、军阀搭配,特别是失意文人,对王朝产生的影响是核弹级别。

    自幼苦读,期望能一展所长,结果出了社会发现偌大的天地,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那我读那么多年书是为了什么

    所以安禄山的叛军成分非常明显

    士卒以突厥、契丹、奚及阿布等昭武九姓为主;

    文臣核心谋臣全以汉人为主高尚、严庄等人皆为汉人主,安禄山称帝后朝廷官员几乎全为汉人;

    武将是胡汉对半,甚至在主攻城池时将领仍以汉人为主,如至德一年,史思明攻打博陵、蔡希德从太行起兵,高秀岩从太同出发,牛延玠从范阳攻打太原,这四路人马中仅史思明是胡人。

    但最后河朔三镇的节度使除李思嗣外,全部落到胡人手中

    唐

    武则天皱眉,陇右养马场并不属于安禄山三镇范围,唐玄宗居然同意他跨地域管理

    不过她眸色深深地扫过殿内大臣,看到某些脸色她就知道他们所想。

    唐玄宗到底是谁是不是她的继任者

    武则天闭上眼,漠然地勾了勾嘴角太子可没这个能力做唐玄宗。

    盛世啊

    想必诸臣也是举棋不定,盛世与乱世相并,他们该怎么选呢

    7利用宗教河北等地信奉拜火教,也叫祆教,起源于波斯。

    它是教诞生前在西亚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是河北栗特等胡族的信仰宗教。

    安禄山称自己是祆教中的至高神光明之神。

    他在河北各地建立袄寺,群胡中亲自主持祆教祭祀活动,把自己变为胡族宗教领袖,利用神的旨意来号召民众,让番兵胡将追随他起兵反叛。

    安禄山失败后,河北等地的胡兵也会在袄寺中时时祭奠光明之神。

    这也是为何网上称安史之乱后,河北人怀念安禄山,为安禄山史思明建圣庙的由来

    宋

    祆教

    赵匡胤揉了揉头,幽州那地现在还存在祆寺,香火不断呢

    他知晓历史上几次灭佛举动,更多地是从政治角度看帝王行为。

    当年周世宗毁佛像铸钱,朝野对此议论纷纷,他立宋后前往大相国寺祈福赐宴,除了向世人宣示普天同庆外,也是为了让佛教为自己

    所用,引导百姓向善。

    想到当初他进佛殿,犹豫是否下跪拜佛时,僧录赞宁出言解困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从此帝王入寺不拜佛成了定例。

    而如今在天幕特意讲述下,他终于察觉到教派的恐怖之处。

    底层百姓未开民智,不懂学识却信教义,若有人利用高僧名道身份搅弄风云

    赵匡胤眼眸杀意深深,天幕不是说佛教吸收道、儒理念吗

    既然如此就多吸收吸收,了解了解儒家的忠君爱国,为民大义,不也是一种积累善果的行为吗

    自唐建国后几乎没遭到内乱,全是对外战争。

    大唐疆域内已享受了百余年的和平,所以战报传到唐玄宗跟前时,他还是不信安禄山会反。

    直到安禄山起兵十五日后,在华清宫泡完澡的唐玄宗终于确定朕的山山伤吾心,居然反啦怎么办哟

    面对安禄山的谋反,唐玄宗设置了三道防线来迎边军南下。

    第一道封张介然河南节度使在陈留抵抗安禄山叛军。

    第一道地处交通要道,地势复杂的荥阳。

    第三道命令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迎战安禄山叛军。

    问题来了,防线设好但中央各方空虚,但没兵可用啊

    无兵的三道防线的指挥官,只能自行就地招募百姓。

    但百姓几代不闻战争,早已忘记如何应战,面对来势汹汹的百战精兵,许多人乘城自坠如雨,吓得民众直接从城楼掉下,这样的兵力怎么打

    边防精兵vs承平民众,ko

    望着天幕突然的作怪,朱元璋等帝王对后人简直又爱又恨,爱她讲述有见解,恨她不正经,总是戏耍他们这些老祖宗。

    图书管理员,你看看你的子民干些什么事

    管管呐

    前两道防线如纸不堪一击,到第三道防线时,封常清领着十万临时士卒击败了叛军先锋部队,但遇上安禄山主力部队后,还是溃败

    战败的封常清率残部逃往陕州,与自己的老上司高仙芝碰头,瞅着两人的一十万兵力发起发愁咋搞打不过边境精兵啊

    两人一合计,共同拍板决定死守潼关,避敌锋芒

    毕竟潼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拖住安禄山,待其他边军主力围合叛军后尾,大唐就能胜利。

    但是唐玄宗却抱怨河北一十四郡,竟无一义士

    天幕带着不可思议的语气,提高了音量大哥,人家安禄山打的是闪电战,讲究的是速度,河北没有反抗的人士吗

    有,咱们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与他哥哥颜杲卿在河北组织民众反抗安禄山,只是跟安禄山举兵有几月时间差

    楷书四大家

    秦始皇a刘彻深深叹气大唐除了诗,书法也很厉害啊

    看看大唐,再瞧瞧本朝,唉臣子不争气,当皇

    帝的就要叹气。

    唉

    大秦臣子a大汉臣子陛下别叹了别叹了,臣等努力还不行吗

    唐

    李世民的目光落到中书侍郎颜师古身上“看来这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是卿后人啊”

    半垂着脑袋地听天幕讲述的颜师古微愣,天幕中的颜真卿真是他颜家后代

    但他不敢确认,谨慎回道“天下颜姓并不止臣下一家,或许是他姓颜族,臣并不敢认。”

    程咬金扯着大嗓子抢答“颜侍郎过于谦虚,陛下可是称过你学识良有可称的,且满朝文武谁不知你颜师古字写得好”

    说着说着竟酸了起来,人家后辈出息啊

    特别是杜如晦、房玄龄等人就是,看看人家后辈,书法大家、对朝廷忠心,再瞧瞧自家卷入谋反案中的子孙。

    人比人气死人

    闪电战中的安禄山,南下速度超乎所有人想象

    举兵三十四天后,洛阳失陷;

    举兵五十一天后,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举兵半年后,长安失陷;

    为何安禄山能这么快速达到战略效果

    因为有大唐政治生态环境相助君臣、父子、臣与臣之间毫无信任感

    李隆基听到毫无信任,手一颤,他猛地抬起头,眼眸闪过几丝难堪疯狂够了,别说了

    后人你还记不记得自己要说的是太宗

    洛阳失陷唐玄宗不相信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战事判断,在宦官谗言下咔嚓了两人,引得全军为两位将军喊冤

    高仙芝两人冤死后,唐玄宗调动安禄山的政敌哥舒翰领兵平叛。

    此时的哥舒翰,因中风半身不遂无法起身,只能在圣令下强撑身体平叛。

    他的平叛战术跟高仙芝封常清相同据守潼关拖住安禄山进入关中腹部脚步,只有不让他入关,长安就能安然无恙

    唐

    李世民迅速拉过舆图,找到安禄山三镇范围,与洛阳地理对应“安禄山定会先攻太原,但从洛阳失守时间看,安禄山并没有攻下太原。”

    李靖望着舆图,按照自己的行军经验猜测“高仙芝等人据守潼关,应当遣人加强太原与河北义军联系,隔绝叛军的南北交通。”

    说着他目光落到雍丘“扼守此处,就能阻断叛军所部对江淮攻势,就能保证长安粮食不绝。

    如此一来平定叛军轻而易举。”

    剩下的话他没有说出口,只要守住潼关,内乱就不会连绵八年,顶多两年就能平叛。

    李世民脱力般坐到地上,心中涌起无言的悲伤。

    安禄山反叛不可怕,可怕的是内乱持续八年。

    八年时间足够天下人把朝廷外强中干的本质看个干净,没有威望的大唐朝廷怎么威震天下

    想到这,他苦笑着安慰自己大唐能在安史之乱延续国祚百余年,已是奇迹。

    但

    是哥舒翰在前线非常担心,因为他的政敌安思顺在朝中担任御史大夫,他会不会落得跟高仙芝一样的下场

    于是他假装截留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书信,逼唐玄宗咔嚓了安思顺,勉强让自己放心后方。

    想看南漳写的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第 95 章 安史之乱完吗请记住域名

    他的举动触动到杨国忠敏感的神经,同样哥舒翰也开始防备杨国忠。

    偏偏他的大将王思礼又向他建议留三万人守关,学汉挫败七国计策,率军杀了杨国,将军觉得怎么样

    汉

    不怎么样

    刘启僵着脸反驳,当年屈服七国兵力,斩晃错谢绝天下,可七国还是举兵作乱。

    想到先师晃错,刘启脸色变得狰狞,对于叛军永远不能谈何和,只能斩杀

    不过他掩下脸上神色,神情变得晦暗看来军中将士极为痛恨杨国忠,否则唐将也不会提议斩杀杨国忠。

    只是他摸着太子的头顶,轻笑不经天子同意就想斩一国之相。

    如此行径唐将真的没有谋反之心吗

    唐玄宗和杨国忠不觉得怎么样,甚至在得知消息的那刻,猜忌之心立马升起你哥舒翰想学安禄山反唐

    于是唐玄宗让杨国忠心腹杜乾运率万人屯于霸上,名为御贼,其实是防备哥舒翰。

    面对朝廷举动,哥舒翰悍然将杜乾运斩杀,并接手了这一万人的领导权。

    最后唐玄宗恐惧哥舒翰反叛;

    杨国忠恐惧被唐玄宗推出去,平息天下人怒气,于是更加怨恨哥舒翰;

    而哥舒翰又恐惧杨国忠陷害,让自己性命不保

    秦

    “嘶”秦殿上的大臣齐齐倒吸一口冷气,他们见过政见斗争,但是没见过如此激烈的政治斗争。

    满朝上下没有基本信任,在敌跟前还不能拧成绳共渡难关他们老秦人不理解啊

    你看看咱们陛下,在大局面前六十万大军说给就给。

    陛下不担心老将军反叛吗朝中没有人反对王老将军行事吗

    都有,但是在统一六国的宏愿前,陛下力压朝堂,将信任交付王老将军。

    江山半倾,国祚不保下还三方猜忌挑拨,能你们大唐真是让他们大开眼界啊

    而王翦等武将则是两眼灼灼地望着秦始皇陛下,你太好了

    咱们跟着陛下不用担心有人背后捅刀子。

    可以安安心心在前线打仗,并且陛下在军事方面也多尊重咱们,而不是瞎指挥让他们送命。

    感受着群臣灼热的视线,秦始皇略微不自在地轻咳一声行了,知道你们爱朕,别露小儿姿态。

    再加上叛军主将崔乾祐以四千老弱残兵示弱,成功麻痹了唐玄宗,自信地认为朝廷平定叛乱的时机到了,于是不断派使者命哥舒翰出关迎敌,好收复洛阳。

    这时的唐玄宗,急需要一场胜利来维护帝王尊严,好挽回江山半倾,东都失陷的面。

    但是哥舒翰让他失望了,与叛军相

    持半年,他连敌人军事底细都没透,既没有准备出击,也没有加强军训。

    他干吗了呢

    政治斗争啊

    哥舒翰被逼出关时号啕大哭,他是哭不敌叛军呢,还是哭身后朝廷呢

    哥舒翰的失败,让唐玄宗面临最坏的局面安禄山即将攻入长安

    明

    朱元璋眉眼下沉,眉宇间渐渐隆起,哥舒翰哭什么

    哭唐玄宗啊

    安禄山打着诛杀杨国忠的旗号清君侧,天下人都认为这场祸事是宰相引起,可唐玄宗还让杨国忠主领朝事,不绝其性命削弱叛军军心,多大的心呐

    安史之乱前,大唐就因杨国忠在南诏败亡唐军一十万,时人深恨他而唐玄宗却要保他。

    也怪不得士卒在战场上困了哥舒翰投降安禄山。

    不过他低下头细看史册,待看完哥舒翰出兵行动后,暗骂打的什么玩意仗是这样打的

    朱元璋合上史册长叹“唐玄宗点错了将,哥舒翰自中风后,就不再是那个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神将,而是半身瘫痪,不能领兵的软骨头。”

    等等

    他倏然一惊,哥舒翰中风是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兵谋反也是在同年,两者相差不过数月。

    唐玄宗难道怀疑哥舒翰学司马懿装病谋反

    长安即将沦陷,李隆基对此发表重要讲话“天子守国门,朕要亲征前线,誓与长安共存亡”

    才怪

    结果第一天百官上朝发现皇帝不见了,众人急得处找,嘿,没找到

    往外一看,呦呵,人跑了

    长安的百姓不信皇帝悄咪咪跑了,安禄山也不信唐玄宗跑了,特意命令军队原地待命十日,打探清楚后才率军攻入长安。

    临阵连杀主将,弃长安民众出逃的事件,让唐玄宗威严尽失,帝王尊严颓废。

    在马嵬驿事变后的次日,太子与唐玄宗也分道扬镳,太子转头北上收复故土,唐玄宗入蜀中避难。

    为了保持帝王权利,中途唐玄宗下诏命太子充作元帅,又分封诸王节制太子权力。

    谁知太子在灵武登基为帝,遥尊他为太上皇。

    唐玄宗能怎么办呢

    只能下旨承认自己太上皇的位置,因为民心已经不在他身上。

    要知道自太子北上后,长安民众日夜期盼,不断以太子大军马上就到了,作为活下去的支撑

    而太子呢

    他不抓住这个时机登基,恐怕他再也没了机会,毕竟在唐玄宗手下做太子,难上加难啊

    如果说唐太宗有个相对幸福的童年,那么唐玄宗就是无童年可言。

    他自幼挣扎在危卵境地的政治环境里,养成的性格谨慎多疑,自身又带着极大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让他对于自身安全性极为敏感。

    皇子披甲入宫,他就敢一日杀三子。

    而太

    子在他的镇压下,年岁刚到四十岁,头发全白。

    更是两次与妻子和离,其东宫之位数次被动摇,亲近心腹全被唐玄宗折断

    明

    朱棣倚靠门框,对着天幕抱臂冷笑“最是无情帝王家。”

    他还是燕王时,在北平把鞑子挡境外,使其不敢南下叩边。

    结果他干得太好,被先皇猜忌,折他臂膀南轩公,在任胡诚为北平布政使,将他心腹调离他地。

    为了朱允炆那个兔崽子,在他身边安插警衣卫,向他汇报自己的一举一动。

    朱棣露出一个嘲讽的笑容,他该说自己还有点用,先皇还残存着一点慈父心,没有跟唐玄宗那样,为了大哥一脉杀尽其他儿子吗

    天幕长叹我曾玩过一款游戏,背景是大唐盛世,我投身其中游历瞿塘峡,在长安喝茶做小一。

    在大唐各地行侠仗义结交四方好友,最后在jjc被人打得抱头鼠窜。

    江湖波折虽多,但我在大唐玩得很开心,直到时间来被拨到天宝十四年。

    为了挽救战火中的大唐,我选择出身长枪独守大唐魂的天策府,想用一杆长枪杀尽叛军。

    但是没有用,我阻挡不了安禄山的铁蹄,只能眼睁睁看着凌烟阁被烧毁,马场再也没有骏马奔腾,只有燃不尽的战火在蔓延。

    师兄师姐尽皆战死,师傅杨宁独战令狐伤苏曼莎,只留下我们小的死守潼关,最后天

    策府全灭

    我不服,换号投身万花,修离经易道想要挽救天下。

    到了战场才发现,我救人的速度,永远也比不上伤员的数量。

    我还是不服,救不了天下,打不了就学刺客暗杀安禄山,结果拉托团灭

    汉

    刘彻好酸,他听得出来后人对大唐内乱的心疼,他大汉呢

    难道你们后人就不心疼他大汉有没有游戏

    不过刘彻伸直脖子满脸好奇,什么游戏能到大唐

    后人游戏听起来很有趣的样子,他能不能玩

    刘彻兴致勃勃地拉着卫青等人讨论“后人在游戏里挽救大唐”

    卫青等人亦是头顶问号不知道啊但是听起来好像很有趣的样子,想玩。

    唉刘彻失望地撑着下巴,他也想玩啊

    陈雪面色痛苦,当初她玩的时候是真的投入了真感情,所以历代君臣都听出她语气中的沉痛无奈

    无论我以何种身份投身大唐,我和我的伙伴都救不了它,明明我们有干净的水,温热的饼,却喂不了疲惫饥饿的士兵百姓。

    我只能站在原地,被迫听他们在战火中哀嚎,流离失所。

    看着他们一次次在叛军手中挣扎求生,却无能为力。

    我无法改变历史进程,只能亲眼看着大唐在繁盛时凋零,等待战火吞噬长安覆灭大唐。

    时间的洪流挟持着我离开这段历史,成为一个花里胡哨的菜逼,假装自

    己还活在开元盛世

    唐

    李世民落下泪来,后人真切厚重的感情让他动容,也让他难受。

    开元盛世肯定很美好,否则不会让后人如此留念。

    可是唐玄宗最终亲手掐死了他缔造的繁华。

    唐玄宗你该死啊

    唐玄宗昏聩吗

    昏聩,但他又很清醒啊

    马嵬驿时为安抚士兵,直言自己老了,所托非人,才让安禄山乱了大唐,朕悔也。

    几句话就将将士攥在手中,掌控大局。

    安史之乱后,裴士淹对于他谈起李林甫,直言李林甫妒贤嫉能,让朝中无人敢举贤,陛下知道吗

    知道。

    裴士淹再问“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放任许久

    唐玄宗默然不应

    天幕轻叹对于唐玄宗爱他的,恨他的都承认如果他能早日离世,那他就是盛世中最顶级帝王。

    让人仰望又让人敬佩的帝王。

    可惜没有如果,他前半生励精图治,后半生怠政放权敛财宰相,使大唐藩镇尾大不掉,引发内乱。

    安史之乱昏招频频,让收复大唐国土困难重重

    唐

    李隆基捂住脸,泪水蹚过脸庞,现在开元初年,他未见大唐盛世模样,却感到内乱的绝望。

    原来到最后后人都盼望他早死吗

    姚崇等臣亦是红了眼,大同世界是所有士子的终身追求,他们窥过后世一角,繁荣富强,让人钦羡。

    而在后人口中,开元盛世是所有朝代的顶级大同世界,多好的大世才会让后人念念不忘。

    他们比后人看得更深,大唐内乱避无可避,只是陛下行为加重并加速了内乱进程。

    想到长安满城哨硝烟,姚崇掀衣泣拜“臣有罪,不能谏言陛下,使大唐坠落乱世。”

    身后的群臣紧身下跪,亦是痛哭“臣有罪,不能谏言陛下,使大唐坠落乱世。”

    李隆基忙止了泪,亲身扶起众臣“众卿是朕股肱之臣,诸位教朕啊”

    天幕终于忍不住泄出讥讽唐玄宗逃到成都后,还专程派使者到岭南张九龄墓前祭拜龄龄啊,朕悔啊当初你说安禄山会反,朕怎么没听呢

    他哪里该在张九龄墓前悔呢

    应该去唐太宗陵前哭才是

    哦,不对,唐太宗的陵墓在沦陷区,他过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