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96 章 大唐倒计时
    听到天幕扎心言论,李隆基李隆基他脸又僵又黑,对天幕讲述又无可奈何,总不能跳起来打神迹吧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够不着啊

    而刘彻则忍不住笑出声后人挺尖牙利嘴啊,几乎是指着鼻子骂人。

    见他人骂皇帝,同为帝王的他肯定不喜,但人家骂的又不是他,所以关他何事呢

    要生气也该唐太宗气,对吧

    唐太宗他不气不气,不气才怪

    李世民气红了眼,可对后代李唐皇帝无可奈何,心痛无奈,抱着才出生的小儿子吸取力量。

    稚奴,耶耶不气不气,耶耶真的不气。

    可是朕好想奏人啊

    华夏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哭陵,一在唐代。

    一是近代战时,四百多名国君在孙先生陵前哭诉不公,这次哭诉直接将蒋光头的军心哭去大半。

    而唐代臣民在哪里哭呢

    唐太宗昭陵。

    唐制有献俘仪式的规定,国家将士打了胜仗要到昭陵献俘,献得最多的是苏方定将军,有三次。

    而唐制同样有规定,臣民有冤屈者,可以在昭陵跟前哭诉

    唐

    唐初君臣惊愕地瞪大了眼哭陵

    难道后代皇帝让臣民受了很多委屈

    这一时间群臣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开口。

    李世民一拳砸在案上,怒气冲冲道“朕的子孙到底干了些什么”

    竟然让哭陵被后人所知,难道那皇帝比唐玄宗还昏聩

    房玄龄斟酌着语气,小心翼翼猜测“或许没那么严重”

    他抬头看着天幕上第一次哭陵事例,无法说服自己,在昭陵前哭诉的人没受到冤屈。

    天幕语气深沉为什么会在昭陵跟前哭诉

    因为唐太宗在唐人心中形象,就跟图书管理员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一样。

    我们受委屈时会想要是他在就好了

    而唐人委屈了,他们也会想要是太宗陛下在就好了

    所以晚唐诗人李洞写下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李商隐望着昭陵方向长叹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

    到宋朝时陆游亦叹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

    啊

    程咬金瞪大了眼,怎么回事

    大唐人哭诉也就罢了,你们宋人怎么也来哭

    你们不是看不起我们大唐吗

    原本心中愤懑的李世民突然卡壳,原来天幕说的哭诉是这样的哭诉

    就很突然,有点开心又有点小赫然。

    大唐历代群臣看着天幕上出现的宋明清各代的昭陵诗句,拜谒者有,借古怅意者亦有,顿时心中升起自豪感嘿嘿咱们太宗陛下可是提剑定江山的顶级帝王。

    而大唐后期的臣子

    ,则望着诗句出声要是太宗陛下能显灵该多好

    大唐定能重开山河,重返贞观治世,而不是山河破碎,民生哀嚎。

    而朱元璋的手,摆得跟朱棣一样快别拉扯咱大明啊

    那是大宋哭诉,跟咱大明无关系。

    大明挺好的,不需要向几百年前的唐太宗哭诉腹中委屈。

    真的,天幕上的诗句都是游历所写,跟大宋不同。

    大宋丢人大明不丢人。

    为何唐太宗会引来各代文臣追捧

    很简单,除了能让良将得用,直臣有为外,还因为唐太宗自己很强

    军事有事他先上,战前不退缩,与军卒共披甲,结束隋末乱世一展天下太平。

    政治他有主见的同时,也善于纳谏,兼听则明;

    性格宽容有人情味,真性情又接地气的同时,又有毅力克己复礼,顾念旧情。

    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唐太宗就是个六边形战士

    汉

    刘彻默默地猜测着六边形战士含义,顺便把唐太宗与自己比较。

    用人方便,他自诩不比唐太宗差,甚至能更胜一筹。

    他撑着下巴,眼角撇过不作声的群臣,对他们脸上流露出的向往并不在意。

    自己定期更换朝中重职,才能激励朝中众臣更进一步,在身居高位的引诱下,他们才会努力施展才能,为大汉效力。

    他的做法难道不对

    明明很对

    唐太宗虽好,但他走的是小朝廷,人数精简职位偏少,不利于官员升迁。

    而他空职行为就很贴心了,人人都有机会当丞相。

    他摩挲着下巴自我判断用人还是朕厉害。

    只是刘彻微微掀起眼皮,自己唯一短板就是没有亲身上过战场

    不过他眼眸落到卫青霍去病身上,脸色露出一丝笑意朕有帝国双壁,不缺武功

    在胸怀、能力及性格魅力组合下,让唐太宗对自身充满自信,他能做大唐领头羊

    正如他自己所言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这种强烈自信,给予了臣子极大的安全感。

    你有才学,可以在朝廷上提笔安社稷;

    想要君臣佳话,可以学魏征做个名垂千古的谏臣;

    身为武将可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成就赫赫威名,却不用担心被莫须有的罪名折了性命。

    就算你喜欢抬杠如机枪扫射朝堂,被同僚厌弃,也会有明君看穿你的本质,赞你疾风劲草,板荡诚臣。

    在他手下不用郁郁不得志,被迫寄情山林陶渊明;

    也不用担心立下功业,却被冤斩南门于谦。

    无论是那个阶层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达成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愿

    秦

    听着天幕满满的赞

    扬,秦始皇轻笑后人真是爱唐太宗。

    唐太宗用人之能,甚有独到之处。

    不过他亦不差

    只要能为大秦出力者,即便是六国遗民,他亦能接纳

    他半垂眼眸,轻轻扫过殿内群臣“朕维初在昔,要四夷八蛮尽皆臣服,让民遮蕃息,天禄永得。

    是以除了尔等从协外,朕需安邦贤才,诸位若有贤者当可举荐,朕重重有赏”

    群臣齐齐躬身应承“诺”

    武将并无多少心思,而各家博士在躬身瞬间,余光与身旁同僚悄然一阵刀光剑影。

    有天幕泄出的科举和造纸术,他们能预见未来朝堂上有大变。

    而这次举荐,便是填充自己朝堂力量的最后时机,他们怎能放过

    只是有博士心中暗叹神迹泄出太多历代朝政,对于大秦不知是福还是祸

    他的担忧并不能传到秦始皇心中,他指尖摩挲着竹简上的造纸术三字,眼眸亮得惊人,只要他掌握了造纸术,天下游士尽在他手中,如此一来大秦定不会出现一世而亡

    只是他抬起头望向天幕神迹何事能细讲造纸术

    天幕沉默几息才慢慢道对于民众,贞观一朝大体上是有奔头的日子。

    就如我们现在有时怀念八〇九零年代,不是因为它物质多么丰富,而是它积极向上,富有朝气的精神气。

    所以图书馆管理员说他太原公子褐裘而来。

    指他身为高贵的太原公子,却穿着底层百姓的衣服深入群众,了解民间疾苦,与百姓休戚与共。

    因此唐人爱他敬他,像咱们杜甫太太以诗明志玄宗陛下可以不赞,但是太宗陛下一定要大赞特赞

    唐

    李隆基望着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等诗句嘴角一抽,讲太宗就别扯上朕行不行

    至于不给他写诗的杜甫算了,他抬手摁了摁额角,好歹是出现在他这朝的诗圣,也算为他挣了脸面,就当没听见天幕之言。

    两耳一捂,他说没听见就没听见,谁敢反对

    姚崇等臣子啊你是陛下你说了算

    还有与李白杜甫并列的诗人大大白居易,亦是对它夸夸夸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一十有四功业成。

    一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就连立志改革大宋的王安石也道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狗过一世,天地安危两不知。

    这样老子就不用费心拯救这稀巴烂的大宋,也不用劳心费力行改革之事,落得郁郁而终

    宋

    看着天幕上老子放弃了摆烂吧的图像,赵顼默默地对尚还年轻,刚露出锋芒的王安石发

    射眼波爱卿,你难道要放弃大宋吗

    而全身注意力都落在郁郁而终上的王安石,并没有接收到官家的眼色问话。

    自己会郁郁而终,那他垂在身侧的手指下意识地蜷缩,他的改革之举失败了

    为什么

    赵顼见臣子拒绝接通眼波对话,只能暗自思索垂下眼帘默默听天幕讲述,同时又印证大宋

    他要改革必然越不过宰相,但宰相权柄过重,是改革阻力。

    大宋核心政治机构是中书门下,它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的衙府,其最高职位是同平章事,即同等宰相,掌行政大权,协助他处理事朝廷务。

    旗下两省官员平日无行政自主权,除了自己可以令他们干活外,平日只听宰相命令。

    若自己政见与同平章事相左时,三省官员多半偏向同平章事。

    该怎样削弱同平章事呢

    赵顼迅速地把天幕所将帝王回想一遍,如秦始皇强硬手段

    额不行,他默默地叉掉始皇方法,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功绩威严。

    学汉武帝直接撤职,让同平章事下狱自杀

    赵顼摇摇头,否决了他这个提议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刑不上士大夫,不能逼迫他们。

    他眼神晦暗难辨,想到唐太宗的朝廷模式,顿觉眼眸一亮这个可以

    赵顼突然想到,先前王参政王安石提议变法时,也要改革官职。

    大宋现在冗官严重,各类衙门重叠,无定员、无专职,各官员不谋其政,互相推诿的情况非常严重。

    当学唐太宗精简官员为上

    精简官员赵顼咀嚼这四字,眼眸微眯地扫过天幕,想要压制宰相权柄,何不恢复唐时三省制

    另设左仆射和右仆射,分别负责门下省和中书省,自己就能绕过宰相直接向三省发令。

    为变法保证史称元封改制

    似乎可行

    他精神大振,恨不得立马拉着王参政彻夜长谈改官事宜。

    因为唐太宗太得人心,他钦定的军曲在大唐黄昏时力挽大唐尊严。

    为大唐掘坟的黄巢起义后,其势力大到官员望风而降,大唐人心溃败。

    他在准备攻入凤翔时,派使者劝降力守大唐河山的凤翔节度使郑畋。

    在招待使者宴席上,一曲秦王破阵乐,把原本溃散的军心重新聚拢,众将当场斩杀贼使,立誓为大唐而战。

    最后唐军斩首两万余级,重整大唐旌旗,黄巢自此由盛转衰,终至败亡

    唐

    李治听到秦王破阵乐,哭得涕泗交流,他握住武后的手泣道“朕已经很久不听此乐了,被后人咋然提及,实感深哀,回想耶耶王业艰难勤苦,创下贞观治世,方有朕承大唐国土,幸好”

    幸好朕不负耶耶所望,完成他的遗志。

    见他悲伤得泣不成声,武后连忙起身轻抚他背,美目紧盯天幕,柔声

    劝导“陛下近日身体不好,该多多保重自身才是。”

    她抽出锦帕细心的为他拭去眼泪,如今大唐升平,太宗陛下得知定感欣慰,陛下又怎么能伤己身呢

    想看南漳写的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第 96 章 大唐倒计时吗请记住域名

    李治反握住她的手,轻轻地点起头,随即眉头微皱“后人为何不放耶耶的破阵乐”

    后人讲解时不是特喜欢放曲乐吗

    为何这次不放

    正疑惑间,就听到天幕的解释

    此曲是唐太宗还是秦王时,率军平定刘武周叛乱,将士们为欢庆胜利,把民间旧曲改编而成。

    他登基后亲自绘制了破阵乐图,令太常丞吕编制乐曲,让李百药、虞世南、魏徵人等制词,最后让人依照舞图排练,成为大唐军舞歌曲。

    只可惜此曲已经失传,只有小日子手里还保存着曲谱复本,咱们是半点不剩

    秦

    等着听乐的秦始皇瞪大了眼什么

    后人在干什么

    你们不是国力强大了吗

    壮大后难道没有踏平小日子夺回老祖宗的东西

    唐

    他的疑问亦是李世民的疑问,原本听到破阵乐把军心聚拢,重展大唐旗帜时,他眼眶通红落下泪来。

    他何德何能,竟能让大唐铭记多年

    他立此曲作为军曲,是他受命征战四方时,军中将士钟爱此乐以示胜利。

    此曲并不文德雍容,而是激昂蹈,但此曲伴随着他成就功业,刻入骨髓。

    所以他将它变为雅乐,警示自己铭记过往。

    没想到自己的东西没传到后朝,却留在他国。

    他的秦王破阵乐到底怎么没的

    一时间李世民心中涌现强烈的不适感,他看着舆图上的长小点,觉得此地非常非常碍眼。

    让他生出一股把大唐旗帜插在上面的冲动。

    而房玄龄等人则拧着眉头,决定在自己墓室中放上一份破阵乐曲,免得后人老是这个没有,那个没有,简直没眼看

    天幕长叹历史上拥有秦王称号的人很多,但提到秦王一字,多大数人第一反应是

    秦王政和秦王李世民。

    两位相隔千年的帝王,其性格行事作风各不相同。

    但他们仍有相同之处,比如吃丹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