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87 章
    自古以来,关于国家政权如何平稳传承,就有立嫡、立贤的争论。

    嫡长子继承制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制度,是宗室权利的重要部分。

    此继承制度能让皇位继承有法可依,让君权交接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能稳定相接。

    古时统治者正妻为嫡,首次得子为嫡长子,如李承乾为嫡长子,在礼法上李承乾当为唐太子,天然受到臣子拥护。

    其他妻子为庶,生子为庶子,如吴王李恪便是庶子,在礼法上为小宗拱卫大宗

    唐

    天幕现身前,李世民有多盼望自己荣登神迹,那现在他就多希望天幕能散去。

    爱妻去世,两子相争让再次沉到未来的幻想里,只觉得一颗心实在煎熬,悲痛得难以自持。

    长孙无忌见状不好,连忙遣让把皇九子抱来,放到李世民怀中“陛下,这是未及周岁的皇九子,天幕所说未必不能改。”

    神迹既然点名你们龙凤猪太子都翻车,那么也是希望我等拨乱反正,让大唐平稳发展下去。

    李世民抱着软成一团的稚奴,轻轻地贴了贴他小脸蛋,似乎察觉到耶耶心绪低落,还是婴儿的李治小手一挥,正好拍在李世民脸上。

    稚趣的举动逗得李世民心绪渐平,他抬头望向天幕朕倒要看看大唐未来到底如何

    随着君主中央集权,宗室担任的职责权力变小,不能再抑制君权甚至相权,因此与嫡长子制度失去了宗室法制支持,嫡长子想要继位是相当困难

    天幕上突然现出一排列表,众君臣抬头相望

    秦朝无嫡长子可继;

    两汉总23位皇帝,仅惠帝、景帝、元帝、成帝、章帝等7位太子顺利登基;

    魏晋南北朝时间政权更迭太频繁,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帝王,不足三分之一;

    隋朝时期废长立幼,与秦相同结局;

    唐朝总21位帝王,仅2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

    两宋;总18位帝王,仅3位是嫡长子继承王位;

    元朝画风奇特,无固定嫡长子继承制;

    明朝总16位帝王,仅5位以嫡出继承王位;

    清朝总11位帝王,除后期道光,没一个是嫡长子身份登基。

    九龙夺嫡后,大清采取秘密建储继承制度。

    “嘶”众人看清字幕后,猛地倒吸口冷气朕的太子怎么会继承不了王位

    而殿内的众太子,望着寥寥无几的即王嫡长子,不禁悲从心来孤为太子,素日如履薄冰,未敢松懈一日,原来到最后孤做了皇弟前的靶子

    父皇,儿臣请辞太子之位

    已知晓自己继承情况的秦始皇和刘彻,疑惑地盯着元朝什么叫做画风奇特,无固定嫡长子制度

    刘彻轻抬下巴问丞相“何为画风奇特”

    被点名的公孙弘满脸蒙逼,只能现做

    天幕阅读题或许元朝立太子情形,是根据实际环境而定

    他又不是元朝大臣,怎么会知后世继承之况

    唐

    李世民死死地盯着唐朝总21位帝王,仅2位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几欲呕血

    怎会如此

    仅2位正统太子即位意味着什么,他再清楚不过,皇室内部政混权下还能对外巩固大唐国祚吗

    他胸口翻滚得厉害,却又硬生生地压下喉中血腥,落在身侧的手,死死地纂成拳。

    难道天是在惩罚朕吗做出那样的人伦惨剧

    明

    朱元璋讷讷地重复16个皇帝

    他愣愣地举起手“一、二、三、四、五,”五字落音时,摊手化为拳头,反身一拳砸到朱棣头上“我大明国祚比不上宋朝”

    痛得眼泪直流的朱棣,抱头鼠窜“天幕都说了是两宋,两宋”

    两宋怎么比得上大明

    莫名被砸的朱棣,躲在大哥身后强忍委屈大明总18位帝王,已是排名华夏第三,难道你还不满足

    面对朱棣眼巴巴的求救信号,朱标心中轻叹从本心讲他不愿也不想出面阻拦爹揍四弟。

    按他爹的性子,他去世后接任太子的定是他嫡子雄英,而老四造反成功,那英雄下场如何

    即使知道老四这脉做得不错,可为人父母谁愿意看到亲儿被害

    但他眼眸颇冷地扫过两眼含泪的朱棣,顿了顿还是伸手拦住朱元璋“爹,先听天幕讲解。”

    先前一直担忧天幕不讲解大明,但此列表一出,他倒是能确认后世定会讲解大明,届时真相如何自有分晓。

    嗯,决定他用何种态度对待四弟

    即便嫡长子继位者少,但历代君王仍推崇此制度。

    毕竟嫡长子是客观存在,贤的含金量是主观判断,何为贤

    贤者标准是什么并且贤是否能保持长久

    如隋朝隋炀帝为太子时,多勤俭贤德,登基后立马换脸,把治国做成股市冲浪,活生生将隋朝败坏干净。

    因此立嫡不立贤就是为了减少王朝政权血腥纷争

    众君臣总觉得天幕最后一句在讽刺他们

    看看先头嫡长子继位数量,减少王朝政权纷争

    嫡长子继承也有自身缺陷,它只是一种只重视继承人先天的继承资格,而不顾继承人才能的制度。

    质量上并不能保证嫡长子有胜任皇帝的才能。

    并且皇位牵扯到后宫、群臣及君主个人偏向。

    因此古时嫡长子制度虽然看似完美,实则实行艰难

    身为嫡长子的太子苦笑天幕还忘了一点,底下弟弟想要坐太子该怎么办

    当然是齐心协力对付他这个嫡长子啊

    不把他拉下来,他们怎么上位

    呵太子惨笑上要应付父皇臣子,下要压制各方狼

    子野心的弟弟。

    这太子实在难做

    在太子李承乾失德渐现时,李泰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士林中多有文学者与之交流,勋贵子弟更进出王府不断。

    太子的举止和李泰的野望,让唐太宗也动摇过更换太子的想法。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延康坊的府邸,特赦雍州及长安罪犯死罪除外,又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岁租赋,又赏此坊老者布帛,让他们共享李泰恩泽。

    如此种种之后,朝堂上的文武之臣,在太子与李泰之间,各有付托潜为朋党。

    李承乾与李泰之间,剑拔弩张,毫无圈转余地

    魏征懒得看自家陛下,干脆地扯过空白纸张,提笔蘸墨当场写起谏言书来。

    太子曾得谏宛二十卷,那他就写四十卷谏言陛下

    陛下醒醒,溺子如害子,难道没听过

    为止大臣私下议论废立太子之事,唐太宗在朝堂上给大臣表态太子虽有足疾,但不影响走路。

    并且以礼相托,直言嫡子死后当立嫡孙为太子。

    为的就是给太子一颗定心丸。

    可惜这颗定心丸,并不能阻止李承乾与李泰对持。

    李泰使人在朝中宣扬废太子之论,李承乾就派纥干承基刺杀李泰。

    在贞观十七年时,唐太宗为保嫡长子继承制度,拜魏征为太子太师,以此绝天下野望。

    结果三个月后,唐太宗脸被打得啪啪作响

    唐

    李世民还未从亲子相残中缓过神,又听到天幕打出一声巨雷什么贞观十七前,举兵谋反

    承乾竟然要谋逆他

    一瞬间,挺直的背脊微弯,神色悲哀父子间何至于此

    正恍然间,听到李祐谋反一愣,啊不是承乾啊

    贞观十七年,在朝堂皇位争夺激烈时,齐王李祐突然开大,跳出来举旗子老子反啦

    李祐是唐太宗第五子,母亲为阴妃,被封为燕王并拜为同州刺史后,他并没有前往藩地,史称因病滞留长安。

    直到贞观十五年时,才前往齐地封地,结果两年后谋反,偏偏他的谋反闹剧牵连到太子李承乾

    唐

    牵连到承乾李世民刚刚微松的心,又瞬间提了起李祐性情素来乖戾缺少德行,与承乾等人并不和睦,怎么会牵连到他

    房玄龄等人亦是同样想法,陛下今岁贞观二年才封皇五子为燕王,难道是因楚国公李智云

    当年李唐在争夺天下时,隐太子未带幼弟李智云离开,后被隋朝刑部尚书阴世师杀害,年仅十四岁。

    后来高祖太原举兵后,阴世师与骨仪还挖李氏祖坟以示惩戒。

    而燕王李祐母亲阴妃,正是阴世师女儿。

    难道阴家一直对陛下有怨所以挑拨天家父子关系

    群臣所想,李世民并不知晓,此时他才知晓天幕残忍,神迹将未

    来惨剧生生摆在眼前,是否能改其事态痕迹,他并不知。

    他抬起头苦心不知汉武帝的太子据起兵时,是何心情

    痛,剜心之痛矣

    事实上李承乾谋反被爆非常奇怪,李佑并不是串谋李承乾谋反,他起兵是因他舅舅阴弘智的话太宗多子,你当多招壮士保卫自己。

    为什么因为唐太宗多子,他就要保卫自身

    难道说李佑知下任帝王容不下他

    这句话的真相我不知道,但李佑起兵后被杜行敏等人平息。

    之后唐太宗派人审查齐王谋逆,却发现李承乾身边的刺客纥干承基,也牵涉其中。

    在审问纥干承基时,他为了脱罪,把李承乾谋反的消息说了出来,以此将功赎罪

    秦

    秦始皇低头处理政务,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天幕上。

    唐朝继承之乱,说到底就是一段另类版本的郑伯克段于鄢,兄弟走向陌路,最后相残。

    汉武帝太子之乱,在于知,父子互不相知,隔阂自生。

    唐太宗太子之乱,在于爱,爱到越过礼制。

    而他大秦太子之乱呢

    秦始皇批阅的手一顿,在于志,父子志向相反,紧绷而裂。

    天幕语气不解按理讲李佑谋反是防他的兄弟,但李承乾身边刺客却牵涉其中

    并且李佑谋反后,李承乾还嘲笑他孤居今天之地,距离大内宫廷仅二十来步,我都不敢反,你齐王远在齐地居然敢反。

    结果笑声未断,纥干承基就进了死狱。

    然后李承乾谋逆就暴雷了

    天幕闪出一张自己打自己的图像,未等人看清图像内容,就消失不见。

    李承乾与李佑共同之处都爱招揽刺客,李承乾不知李佑谋反,偏偏他身边人却被牵连进去,难不成刺客之间还有刺客群共享消息

    谁要谋反先在群里聊聊被抓就举报减罪

    天幕又展出一幅图像,上面一带到刀小人对着手中小方块手机大喊最新消息,最新消息,齐王招刺客谋反,八百块一天,八百块一天,包吃包住,还包黄泉车票,报名速从

    画像很滑稽,但历代君臣都笑不出来,特别是李世民。

    听到李承乾谋逆时,他高悬的心顿时砸在地上。

    很疼,但已经麻木了。

    他低头再次贴了贴稚奴柔嫩的小脸蛋,冷静地听着天幕讲述;

    唐太宗命房玄龄、孙伏伽等重臣同审后,确认李承乾有反形已具,只还未行动便人告发。

    面对太子谋逆,唐太宗痛苦非常,即使心痛难忍,仍要苦心保全他,将他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而李佑则是废为庶人,赐死于内侍省。

    因此李佑生母阴妃,抱着唐太宗的腿发出灵魂质问太子谋反被废,为何佑儿谋反要赐死

    同是你的儿子,为何要这样

    陈雪无奈

    地耸耸肩是啊,为何同样谋反,皇子差异如此之在

    不等历代君臣有所反应,天幕就揭晓答案因为李佑不是他与长孙皇后亲子啊

    唐

    李炎唐武宗听到天幕长孙皇后亲子,猛地笑出声后人倒是天真,皇位之争,历来都伴随着血腥。

    大唐的皇位下,全是累累骨血。

    他垂下眼微微转动眸子,脸上露出一个冷然的笑意唐太宗爱嫡子也阻挡不了皇子为争皇位厮杀。

    唐玄宗捍卫皇位一日杀三子。

    而他被宦官仇士良随意所立,作为傀儡的他,仍在为大唐、为捍卫皇位而努力。

    可惜李炎摸着自己单薄的身躯,落下泪来神迹啊你若有灵请赐朕一副好身体吧

    他不能倒,也不敢倒,他要是撑不住,大唐该怎么办

    天幕幽幽叹气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唐太宗曾嘲笑汉高祖刘邦教子无方,结果回旋镖扎在自己身上。

    康熙嘲笑唐太宗不会养儿,结果他自己的太子两废两立,弄出九龙夺嫡的巨大阵势。

    这两帝王完全是乌鸦小猪黑一一谁也别说谁

    正在忧心刘如意安排的刘邦天幕说唐就说唐,扯乃公何事

    乃公没教导恒儿,他不也成了汉文帝

    李世民不知该作出何种表情,两废两立,九龙夺嫡似乎这位康熙帝王比他更难受

    但是他还是好难受啊

    而刘彻刘彻已经惊呆乖乖,天幕要不讲讲康熙一朝

    实在是从未听过如此惨烈的夺嫡竞争啊

    九龙欸,九位皇子争夺皇位,康熙可真会生子。

    唐太宗一生有儿14人,21位公主,能落到他心间的只有长孙皇后的三儿四女,即李承乾、李泰、李治;

    女儿为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

    秦

    望着天幕上展出来的李宽、李恪,及李愔、李恽等等皇子名,作为同样拥有三十多号儿女的秦始皇表示作为一国之君,朕真的很忙,儿女在心中能否留下痕迹,全看母亲地位。

    这就是子凭母贵的来源,不受宠的母亲,她的孩子自然也到不了君王跟前。

    唐太宗儿女众多,唐初国事繁忙,能对长孙皇后所生子女皆宠已是不易。

    而他秦始皇垂下眼帘能久久在他跟前的,不过是长子扶苏和幼子胡亥罢了。

    想起胡亥,按在剑柄上的手,青筋乍现赵高、胡亥,不死不足以祭他历代大秦先祖。

    还有他眸色阴鸷地扫过李斯,此人暂且还有用

    唐太宗的女儿大多嫁于重臣,如第三女南平公主为名相王珪儿媳;

    第七女巴陵公主嫁于平阳公主之子;

    第十女临川公主,嫁谯郡襄公周道务,是咱们诗圣杜甫的外祖母。

    而唐太宗重点关注的公主,是长孙皇后所出,甚至连养在她身边的庶女,太宗对她也格外不同

    如第六女豫章公主,生母难产而死,由长孙皇后抚养成人,下嫁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俭之子。

    她死后唐太宗悲伤异常,长期穿着素服以示哀伤之痛,最后还是魏徵劝解一通才换为常服

    唐

    李世民麻木地听着天幕将他儿女细细说来。

    若有选择,他更希望听安史之乱乱动缘由,而不是像现在,任凭天幕刀刀砍向自己心口。

    联想到李氏遗传病,他忍不住怀疑或许他们不是遗传病,而是中毒了

    否则怎么解释他的豫章,年纪轻轻的就去了。

    并且其他女儿寿命如何还是早夭吗

    一时间,李世民竟然不敢开口问她们的结局与寿数。

    有其他公主受宠吗

    有,如第十七女高阳公主,深得太宗喜爱,下嫁房玄龄之子,但是

    天幕话一转,揪得李世民与房玄龄瞬间将心提了起来我们所知的高阳公主,都与辩机和尚纠缠在一起,但问题是唐人所著书籍中,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并没有记载,他们的香艳故事,仅存于资治通鉴与新唐书。

    简单来讲宋人把高阳公主的政治谋反案件,转为公主风月案,将高阳钉在风流浪荡的高柱上

    房玄龄知道未来儿媳是谁了,但是儿媳牵扯到谋反案中,怎么办

    而李世民及其他唐臣怎么又是你宋人

    没事多扩些疆土,别往我大唐泼脏水

    想想就很气

    要不是有时间相隔,朕真想发兵展现大唐雄风

    唐

    原本闭目养神的李治突然睁眼,与武后对视一眼,尽皆皱眉“这宋人行事未免太过恶了。”

    房玄龄夫人是谁他与高阳虽不睦,但也不想看到唐皇室名身有污。

    高阳为人骄纵,为夺大房爵位,不惜诬告房遗直对她无礼,才牵扯出房遗爱参与荆王李元景谋反案,房家由此遭到灭顶之灾。

    他眸色幽幽,神情晦暗不明,高阳被赐死的最终原因除了参与谋反外,还因她拉拢陈玄运行巫蛊之事,推演星宿窥测天象

    她要干什么

    李治冷笑想要拥举李元景为帝,为自己谋得权力地位

    李元景是谁

    高祖第六子,她竟然想把皇位换宗,脑子不清楚的蠢货

    唐太宗最放在心尖上的女儿,当属长孙皇后亲女

    长乐公主李丽质,唐太宗的嫡长女,深得唐太宗宠爱,在政事上亦有资格劝谏唐太宗的公主。

    贞观五年时唐太宗为其筹备嫁妆,各方礼数严重越制,魏征力谏想要劝阻。

    但唐太宗捂着耳朵表示不听不听,朕就不听。

    打的就是一个给女儿塞塞塞这东西好,给我女儿,那玩意不错,给我女儿

    总之,统统给我家爱女

    不能让她受委屈。

    城阳公主首任丈夫杜荷因随李承乾谋反伏诛后,唐太宗为城阳公主重新择婿薛瓘,为让爱女婚姻美满,特意命人占卜,问天吉时,最终根据吉时将婚礼时间,由傍晚改为白天。

    晋阳公主,字明达,乳名兕子,是古时史上有史可考,并且是唯一一位被皇帝亲抚养的公主。

    明达是佛教语,

    兕指独角犀牛,长得十分凶猛健壮,唐太宗夫妇期望女儿聪慧伶俐,茁壮成长。

    而兕子小公主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自幼聪慧可爱,随父亲习得一手飞白书,并仿照他的字迹,喜得唐太宗与众臣得瑟看看我家公主写的飞白,像不像朕

    朕的公主悟性真高字体遒劲,深得朕之风也

    长孙皇后去世后,晋阳公主就是唐太宗的感情依托,每当太宗有怒,变是小公主上前细声劝解。成了唐太宗与群臣之间的缓冲带。

    后来晋阳公主豆蔻年华时,不幸夭折,唐太宗哀伤不止,他平生所哭六百次中,约有数半是伤于晋阳公主。

    大臣忧心他的身体,常常劝解,他抹泪长叹“我知道悲伤换不回我的女儿,可无就是控制不住悲伤啊”

    唐

    望着天幕上扎着包包头,浅色儒装,圆脸圆眼的小女郎,李世民神情微动这是兕子吗

    真像观音婢啊朕肯定很喜爱她,可是他垂下眼,神情非常难受为了不让爱妻早逝,他已经决定不让她继续受生育之苦

    兕子,耶耶今生与你无缘希望你能在他处平安喜乐

    而杜如晦听到熟悉的杜荷二字,好消息我家尚主与陛下关系更进一步。

    坏消息我儿子跟太子谋反,人没了

    被重创的杜如晦麻利下跪陛下臣有罪

    对于其余庶子,唐太宗情感相对淡然,六皇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二皇子李宽早夭,七皇子李恽最爱敛财

    有才者如十皇子李慎,与皇八子李贞共称纪越,他勤奋好学善于政事,连襄州百姓都为其立碑称颂,也仅仅得到唐太宗玺书劳勉

    唐

    武则天望着天幕跳出来的李唐宗室名字,眼眸冷漠地扫过殿内群臣,她知晓他们心中在想些什么

    无非是她恶毒,为巩固帝王,对李唐宗室赶尽杀绝。

    她嗤笑一声昔日汉文帝逼死兄弟叔伯恶不恶毒

    北齐孝昭帝高演夺侄子皇位恶不恶毒

    太宗玄武门射杀兄长,恶不恶毒

    怎么轮到她就骂她恶毒呢

    天幕上弹出第十四子李明,她指尖漫不经心地扫过明黄的龙袍高宗时期,朕授意黔州都督谢佑,将其逼死。

    第六子李愔,高宗永徽四年,受同胞兄长李恪连坐,废为庶人;

    第七子李恽,高宗上元初年,被人诬告惶遽自裁。

    第八子李贞武则天收回眼,显儿李显太傅,倒是有个心气的,敢约李唐宗室共举兵反她,可惜唐高祖的儿子全是一群蠢蛋。

    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九家李唐宗室,临到最后迟疑不决,只有李贞举兵起反。

    想起李贞罪词中对她的谩骂,武则天眼中闪过冷意,李氏宗室,呵

    为了羞辱他们,她特意下诏让李氏改名为虺氏,虺通悔,意为心如毒蛇,让他们永记悔改之意

    这些庶子中,唯有第三子吴王李恪,被太宗称赞了一句英果类我,此话一出,基本决定了李恪善终绝无指望。

    因为这句话,引得历代猜测唐太宗是否要立李恪为太子

    事实上李恪压根就没进入过太子决赛圈,唐太宗根本就没考虑过庶子继承皇位。

    贞观七年唐太宗打发李恪赴任齐州都督,直言此举是为了让尔等作国家藩屏,为国出力。

    最重要原因是为了绝诸皇子对大统觊觎之心。

    甚至在李恪就藩时,唐太宗还对他讲,原本耶耶想送点珍玩给你,但朕担心你会变得骄奢淫逸,所以就不送东西了哈

    宋

    赵匡胤盯着魏征传上的记载,狠狠地抽了抽嘴角唐太宗,你要不要看看你给李承乾及李泰的宠爱

    李泰每月用物有逾于皇太子规格。

    李承乾直接取消了他用物的限制,想要多少用多少。

    而他身边的赵普看着天幕的对比法赞叹“天幕所用之法甚好,简单明了。”

    朝廷完全可以采用此法嘛

    而赵光义却好奇地问他“你对唐太宗诸子有无看法”

    赵普笑笑“诸子如何,是君王所定,不是我等臣子可置喙。

    赵光义听罢眼神微闪,对他笑笑不再语言。

    李恪就是一个命运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上的皇子,结果李恪的后人不断给他贴金,虚假抬高他在太宗心中地位。

    在加上晚唐到五代至宋朝,史官又给李恪挂上越来越多的溢美之词。

    但再多的溢美之语,也举例不出李恪的政绩和才华啊

    通篇下来只有一句帝之所爱

    爱什么呢

    唐太宗爱的是嫡子嫡女,皇子李嚣去世的当月,太宗在为李治长子诞生开宴会,甚至高兴得跳起舞来。

    这才叫帝之所爱,按唐律规定,皇子就藩实封八百户,但是李恪赌博被弹劾罢官,丢了都督的职务不提,封户也被削减了三百户。

    后来骑马踩坏庄稼,又削了三百户。

    到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封赏诸子封户,也没他的份,所以李恪哪里有能力做唐太子呢

    汉

    刘彻仔细算了算,李承乾被废,那这吴王李恪便是唐太宗最年长,并且健康的庶长子

    难怪唐太宗要突然点他,又有打压他。

    这是防范他对大位有

    窥伺之心吗

    唐太宗偏心吗偏心

    但五指有长短,何况人心偏好呢

    并且一日二十四小时,作为一国之君,分给孩子的精力又有多少

    长孙皇后是他的挚爱,她所生孩子亦是他心中宝。

    甚至连唐高宗被立为太子,也是为了保住李承乾和李泰,不让他们丢了性命

    明

    朱元璋抱臂长叹可惜唐太宗殷殷心意白流啊

    感叹完后他又横过瑟瑟发抖的朱棣,狞笑道“老四,你最好祈祷未来你没干唐高宗武则天之事。”

    否则朕揍死你

    被吓得一个激灵的朱棣,咬牙切齿地盯着天幕我未来到底怎么了我

    我还没做皇帝呢就要受皇帝苦了

    李泰不仅文采见长,他拉拢朝臣之力也极为厉害。

    中书侍郎岑文本、门下省黄门侍郎刘泊,吏部侍郎苏勖,还有房玄龄二子房遗爱等人,都是他的支持者,他们在朝堂、民间为李泰鼓动声威,逼势李承乾。

    这些人分布在唐朝三省部门,也就是说李泰势力,渗透了国家高等部门,只要再鼓动宰相改变立场,太子之位定属他李泰。

    而李承乾呢

    朝中官员仅有君侯集一人

    天幕语气有些不忍直视而且李承乾的政治陷害手腕,实在太过一般。

    为陷害李泰,他令人扮作李泰府中典签,把写满李泰罪行的奏折呈给唐太宗,结果被太宗识破,幸好假扮之人跑得快没被抓住

    秦始皇皱眉不评论。

    刘彻睁大眼睛哇,学到了学到了。

    李世民痛苦闭眼生狼变羊啊

    朱元璋叉腰大笑还是咱老朱的标儿好,能镇住底下几个狼崽子。

    而李泰为夺皇位,干了两件事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1告诉唐太宗,他膝下仅有一子,待他千秋时会将儿子杀掉,再传位给晋王李治。

    2恐吓李治,当初你与汉王李元昌交好,如今他已成为谋逆之臣,你就不怕耶怪罪于你

    天幕语气突然变得戏谑论失去皇位要几步

    答两步步骤如上

    唐

    听到天幕轻浮言语,程咬金气得大骂“你这后人好生无礼,既然读过书当懂得尊重二字。”

    竟然如此在陛下心口上撒盐,是何等居心

    天幕言语让殿内群臣怒发冲冠,这些后人口口声声是老祖宗,却没有半点尊重之仪,实在太过

    可惜他们抽剑相砍,却动不了莹白天幕半分。

    幸好天幕语气又变得正常唐太宗此时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李泰上位,李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

    不仅两皇子活不了,多次坚持立嫡长子的褚遂良等重臣,都活不了。

    此时的唐太宗身陷痛苦,只能立李治为太子,将李泰幽禁在作监,后降封东莱郡王,迁居均州

    唐

    也好,好歹能保全两儿

    李世民神色恍然地望着天幕,想到天降金龙时,观音婢与承乾按住他,跟他戏耍的场景,眼泪滚滚而落。

    怎么走到父兄相残的地步呢

    他抬起头想到深宫内的生父耶耶,当年你是否也如此难受呢

    可是对于李泰,唐太宗仍然心痛难忍,贬走李泰后他对左右群臣道“青雀为俊才,朕素来钟爱。

    为了以天下社稷,朕不得不断父子情谊,让他居外州,以此做保全之法。

    唐太宗委屈啊

    四年后又忍不住加封李泰为濮王,权作安慰

    天幕长叹或许因长子和次子的对持,让唐太宗与唐高祖有了几分共情之处。

    于是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恢复嫡兄长李建成太子身份,让他重归大唐储君的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