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86 章 (内容有修改)
    唐

    轰

    长孙皇后去世、太子承乾患有足疾的消息,如巨雷炸在李世民耳边,心神剧颤。

    观音婢怎么会早逝承乾怎么会患有足疾

    他神情怔愣地盯着前方,直到耳旁传来群臣忧声,才将他神智换回。

    心绪激荡下,喉头血腥从嘴角流了出来。

    见他吐血,房玄龄等大惊,哀声泣道“陛下”

    李世民挣开群臣的搀扶,揪住长孙无忌的官袖,相顾落泪“怎会如此”

    昨夜还在与观音婢商讨待日闲了,带皇儿们外游散心,怎么今天就接到哀事呢

    长孙皇后对于唐太宗而言,不仅仅是妻子,还是他知己良佐。

    唐太宗还是秦王时,为他周旋后宫,力减嫔妃仇恨。

    在玄武门夺嫡中,长孙皇后与他并肩勉励将士。

    在皇后尊位上,她极力表态外戚不干政,以此维护唐太宗皇权稳定。

    甚至在死前还殷殷嘱咐唐太宗不要让长孙氏担任朝中重职

    于私弱龄之爱,深谢舅舅促成这桩早婚。

    经年之中,长孙皇后处理庶务,为他养儿育女,调节后宫,不让杂事烦扰唐太宗,是完美的贤内助。

    特别是贞观五年时唐太宗重病,长孙皇后甚至做好殉情准备

    汉

    “真是好贤后啊”刘彻感叹政治能与唐太宗并肩,私情能与唐太宗相合

    如此贤后出身定然不凡,他想起表妹阿娇,微微摇头,长孙皇后再贤不符合他刘彻需求。

    听见陛下叹语,张汤等人脸部微抽陛下,人家丈夫是唐太宗,跟你有何关系

    霍去病暗自撇嘴难道姨母没有为你生儿育女,管辖后宫

    他的不满没传到刘彻心上,他手托着下巴轻叹哎唐太宗命怎么就那么好呢

    人生有如此贤妻相助

    按照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看唐太宗,他自幼受宠,性格肆意情感充沛,小时喜武不喜文。

    长大后为李唐夺取天下,受到父兄打压陷害,性情刚烈的他一度难受得想举刀一了百了。

    即位后为大唐社稷,不仅敛着性子自我抑制,节俭行事,还让他人谏言政事,不使自身产生骄矜性情,让大唐矗立华夏。

    回顾唐太宗波澜的人生路上,与他亲密相伴,并且能为他梳理精神压力的人,只有长孙皇后。

    贞观首相房玄龄,得到的评语不是古之贤相,或是朕之子房,而是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

    所以唐太宗爱她,也敬重她

    唐

    李治通红着眼,死死地盯着文德二字,这是耶耶亲自为母亲取的谥号,也是历代首个皇帝为皇后亲上的谥号。

    他低下头呐呐道“文德文德,文成武德,母亲德被苍生,当为世人永记。”

    “皇后,朕想母亲了。”

    李治府身把头搁在武后颈窝“母亲走后大哥四哥朋争相斗,若母亲还活着,他们也不会如此。”

    武后察觉到颈上的凉意,伸手环住他哄道“那咱们明日去大慈恩寺进香如何”

    大慈恩寺当年你追念文德皇后时,求太宗陛下敕建,今岁政事繁忙陛下还未进寺。

    她微微调整姿势,抬手按住李治的脸庞,放柔了声音“到时给太宗陛下和文德皇后点灯如何”

    “嗯”李治模糊地发了个哼声,紧紧地搂住她低声道“媚娘,幸好有你。”

    没等李治收拾好情绪,就听到天幕语气幽幽也是这份爱意压垮了长孙皇后

    刘邦疑惑难道嫌长孙皇后干政

    唐

    李世民a李治猛地抬头朕耶耶害了她

    不可能

    李世民慌乱地拉过长孙无忌,想要开口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红着眼望着他朕没有害观音婢

    观音婢豆蔻年华13岁嫁朕,朕怎么会害她

    天幕胡说

    长孙无忌一脸麻木臣什么还没说呢

    长孙皇后从十八岁开始生子,到二十五岁去世,十七年间生了七个孩子,这是多恐怖的一件事

    朱元璋嘟囔“后人怎么说话的”

    才得亲儿,并对自己子嗣数量不满意的刘彻点头认同“就是,多子多孙还不好”

    平均两年半就出生一小孩,就这生孩子的频率,唐太宗是活活把她给恩爱死的。

    结果长孙皇后去世后,大唐后宫仅一子出生。

    只能讲唐太宗不愧是顶级弓箭手,只对他的妻子中奖

    秦始皇

    刘彻

    朱元璋

    秦始皇a刘彻a朱元璋后人,你能不能尊重下老祖宗,你一小女娃讲这些合适吗

    朱棣伸头插话别忘了后人可说过大秦轮王嫪毐

    秦始皇a李世民齐齐抽剑朱蒂,受死吧

    古时夫妻生活无避孕措施,过度生育会对身体器官造成极大负担,严重者子宫脱落,油尽灯枯走完一生。

    轻则其他妇科疾病伴随一生。

    按长孙家族男性寿命来看,如长孙详、长孙无忌、长孙师等等,除去官场倾轧死亡者,其寿命都超过长孙皇后。

    看看其他恩爱者,如印度泰姬陵的长眠者泰姬玛哈尔陵,与莫儿卧皇帝沙贾汗恩爱两不疑,十八年间生十四个孩子,最后死于难产。

    张氏四姐妹的母亲陆英,成婚16年,怀孕14次生儿女十人,最后身体亏空引发败血症而亡

    唐

    李世民手一抖,直接接长孙无忌的官服给撕出条口了,难怪难怪观音婢怀稚奴时,提议让姿色甚美的郑氏入宫侍奉他。

    后来魏征得知郑氏原有婚约后,进谏作罢此事。

    原来如此原来观音婢竟然如此遭罪。

    只是想到自己向来与观音婢和同住立政殿,顿时脸色又苦了起来。

    5南漳的作品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

    而殿内其它群臣,则尴尬地立在原地,天幕泄陛下夫妻私事,他们矗在这做甚

    特别是进谏作罢郑氏进宫的魏征,没想到皇后娘娘荐人还更深含义,而他魏征的脚趾扣了扣,把眼一合,天幕在说什么

    他魏征不知

    明

    朱元璋一个鲤鱼摆尾,高声连呼“快让太医去瞧瞧皇后,

    他背着手怒视朱标几人“你们娘辛辛苦苦地把你们生出来,可要好生孝顺她,谁敢惹你们娘生气,咱就抽他大嘴巴子”

    说完虎目怒瞪,振声道“听见了吗”

    朱标等人打了个冷颤,连连点头“是是,咱们肯定孝顺娘亲。”

    朱元璋收回眼,暗自嘀咕“不知道孩子生多了会不会影响寿岁,要是影响到了”

    他含威的眼神扫过几个儿子,恨恨道“早知道就塞回两个,不省心的东西,坏了大妹子的身体。”

    马皇后的亲儿朱标等人不是,爹,你这是何意

    天幕语气长叹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驾崩,长孙皇后生母赵国太夫人薨逝,双重丧期的哀痛,诱发长孙皇后气疾,次年病势加重,药石无用后,在贞观十年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二十六岁。

    长孙皇后生病后,从不信佛甚至对佛不屑一顾的唐太宗,请普光寺法师昙藏入宫祈福。

    又下诏修复392所名寺为她积德。

    甚至亲上终南山古观音禅寺,烧香祈福,祈愿他的观音婢能恢复健康。

    甚至还亲手种下一刻银杏,盼望长孙皇后能寿如杏年

    陈雪摇摇头,调出观音禅寺中的银杏图可惜银杏犹在,佳人早逝,相思之下修个望妻台,还被魏徵给谏没了

    唐

    李世民望着澄黄如蝶的银杏,泪水簌簌而下,只觉心空神离,观音婢与他早年分离吗

    观音婢,你怎么舍得离朕而去啊

    想着又觉心酸,忍不住拉着长孙无忌大哭了起来“朕心苦哇”

    实在忍不住得长孙无忌高声提醒“陛下,舍妹尚在人间,刚为你生第四子。”

    你醒醒好吗

    臣的妹子还在,没还离世

    对哦

    朕的观音婢还在呢

    脱离幻想的李世民瞬间精神起来,横眼撇过魏征“魏卿啊,朕又有何错之有竟引得魏卿谏言”

    不等魏征反驳,他又抱臂冷哼“当初朕与皇后遇见小泉水时,皇后还惦记着你,邀你一共观泉,谁知你竟如此没心。”

    哼朕念她你还谏言,你没心

    莫名被砍了一刀的魏征臣不该在这里,臣该在车底,看你们如此甜蜜

    见他憋屈,李世民沉郁的心泛活起来“朕要告诉观音婢

    ,你跟欧阳询说长孙无忌是面团团。

    你等着挨收拾吧你”

    再次受伤的魏征瞪大了眼陛下,喊面团团的人是房玄龄,关臣何事

    臣不服臣要进谏

    李世民挺胸朕不管,朕就是要告状

    谁让你动不动就进谏

    房玄龄等人掩面不忍直视啊不忍直视

    而站在一旁的长孙无忌在心里掐算孙思邈孙医师是否还在秦岭

    李世民期望天幕能多将妇人护养,可惜他的愿望落了空,天幕仍是按着自己的意志行动而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为何要自毁人生,主要因为几点

    1足疾让身体变得残缺,心理滋生自卑。

    2唐太宗偏宠四子李泰,过于抬高其政治地位。

    3李承乾自幼顺遂难以排解重压,又逢东宫师长谏言犀利尖刻,重压下逆反心理激起。

    4长孙皇后去世,感情无处寄托

    秦

    秦始皇非常认真地听着天幕讲解唐太子,毕竟他们仨的继承人中途蹦折,其缘由当值得重视。

    抬眼扫过殿下挺拔的亲儿扶苏,在看清唐太子崩折缘由时,他眉头紧蹙除去第一条,其它二条他表示非常不解。

    唐太宗偏爱其他皇子,难道很奇怪

    他父亲从质子到太子,再到秦王,难道是受昭襄王喜爱才得到皇位的吗

    是靠自己拉拢吕不韦,经其它势力进入众人视野,最终成为秦王的啊

    排解重压

    大争之世,上至帝王下至黎民,谁能活得畅快

    从小在白眼谩骂中长大的秦始皇非常不解论感情寄托,谁能比过万里江山

    李承乾的足疾是因何造成,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

    贞观九年李承乾生病,到贞观十年时就有记载太子足疾,行走艰难。

    所以贞观十年,是唐太子李承乾人生的分水岭

    天幕语气不确定,连声音都变得飘忽起来现代怀疑李承乾有痛风症状,痛风严重时都会导致关节残伤,而高血压又是痛风的并发症之一。

    按照唐朝皇帝的疾病症状来看,李氏家族应该有遗传性高血压。

    对于天骄之子的李承乾来讲,足疾是改变他人生最大的因素。

    所以李承乾的性格跟大唐税收一样,前后差异非常大

    唐

    李世民抢过史官的笔纸,颤着手想要记下承乾病状,却写不出字形,望着纸上泅成一片的黑墨,泪又涌了出来,哽咽道“朕为何不将承乾的病程记录在史

    或许后人能据病案,拿出治疗药方,而不是像现在被天幕一带而过。

    他抬手抹泪,勉强止住悲意,死死地盯着高血压二字,咬牙问群臣高血压到底是何意

    高涨的血然后用力按压

    不对,长孙无忌摇头反驳“血乃人体精液,岂可高压

    ”

    在则陛下太子为天潢贵胄,谁敢压其贵体

    见众卿商讨不出个所以然,李世民急了,抬头直接问天幕“请问神迹,承乾发疾的遗传病如何治”

    房玄龄听到陛下不避忌讳,他们亦是抬头相问“请问神迹,唐太子疾病如何治高血压是何疾病”

    或许是心诚则灵,他们的疑惑化为弹幕,从陈雪眼前飘过李氏遗传病是什么该怎么治疗

    正在讲解的陈雪语顿,她怎么知道

    谁那么无聊问这些专业问题

    她又不是专业医学博士,还懂痛风高血压

    于是她干脆地略过此问,继续按正常流程讲述李承乾优秀吗

    唐太宗即位后,立八岁的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史书称其聪敏,丰姿峻嶷,性格仁孝纯深。

    在贞观十年前,唐太宗及大臣对他都是满意的,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尚书省事务先奏李承乾,大事不能决断者,再行找他。

    到贞观九年令太子在东宫处平庶务,要他知军国事,锻炼他的政治能力。

    从12岁听诉到17岁决断政事,李承乾的能力,让唐太宗侍臣嘚瑟朕让太子写国事大体,谁知他写了二张,颇有论见,深得治国经要

    天幕上闪出一张耶耶超自豪的图像,图像四周闪着五彩光亮,刺得众人忍不住眯眼抱怨后人又戏耍唐太宗了

    唐

    李世民眉头紧皱,龙凤猪太子皆翻车的谶语时时回旋在他心上。

    汉评结束后,他与诸臣猜测许久,也不敢确认承乾因何翻车

    难道承乾想要日早登位,举兵逼宫谋夺皇位

    不可能

    逼宫猜测一出,但被他否认,承乾与他父子感情深厚,他年岁不长,又是他嫡子,是再正统不过的皇位继承人,岂会逼宫朕

    那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后人戏耍朕

    但天幕并没有嬉笑他,仍是正经地讲述唐太宗对李承乾是冀于厚望,那么对嫡次子则是宠爱。

    李泰天资聪颖,又是嫡出老二,或许又有同为老二移情作用,反正唐太宗对李泰地态度,像个毫无理智的溺爱父亲。

    贞观二年,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扬州、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

    而同时期封王的李恪只有八州可怜的家伙。

    从贞观五年到八年,李泰身上的官职不断扩大,最后更是领雍州牧。

    雍州牧指京兆府,相当大唐长安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所以他也是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天幕语气带上了几分调侃如果为李泰建档,在任职位那栏,高低要写二档才能将官名填完。

    贞观十年按唐律诸皇子当去封地,但唐太宗表示青雀李泰体弱,去什么封地

    不去

    而与李泰同年封王的李恪伸头耶耶,我能不去封地没

    唐太宗呵呵走吧你

    秦

    秦始皇看着刺史、督相等一连串的官职名称,脑海里只浮出四字礼秩逾制

    他微微疑惑难道唐太宗要让嫡次子代替唐大子

    若无换立太子之意,那唐太宗此举便是溺爱成害。

    况且他目光移到唐皇子嗣李格上此子沦为李泰陪衬,真甘心久居人下

    天幕深深叹口气唐太宗溺爱李泰到何种程度

    听信谗言认为朝中重臣对李泰不尊重,立马召房玄龄等人质问,结果又不得不在魏征据理力争下,承认自己因私忘公。

    然后他又还想想让李泰入住东宫之西的武德殿

    唐

    闭眼的魏征再也忍不住,高呼“陛下,臣要谏言”

    李世民见他诤诤神色,不由脸皮一抽朕不想听。

    他不愿听但魏征仍要直谏昔日武德殿为刺王李元吉住所,且陛下即位时在此殿听政,陛下是要太子与四皇子相争吗”

    难道陛下要再次上演谋夺之变

    话刚落音满殿寂静,魏徵话外音李世民怎么不懂,只是天幕讲是未来的李世民,现在的他又怎么知晓当时的自己想法

    且朕宠爱青雀李泰,只是想让他过得好些,并无动摇承乾根基之意。

    李承乾有崇贤馆,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就令李泰别置文学馆。

    李承乾命颜师古注汉书,贞观十二年,李泰着人修撰括地志上呈唐太宗。

    李承乾足疾难以行走,李泰腰腹肿大,唐太宗就准许他乘坐小轿到朝会。

    很难形容唐太宗宠爱李泰的行为,特别是贞观十年后李泰的宠爱,似乎掐着李承乾的出格放纵的时间。

    贞观十二年,李承乾多打猎废弃经文。

    结果被太子左庶于志宁撰谏苑书谏。

    到贞观十四年,李承乾在自毁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宠幸太常乐童,见对方长得美善歌舞,为其取名称心。

    唐太宗知道后,大怒杀了此童,最后被李承乾认定李泰告密,深恨之。

    称心死后,李承乾痛悼不已,在东宫建造衣冢坟,他在坟前徘徊流涕以申哀悼。

    甚至彻底放飞自我,学起胡人打扮,设穹庐在东宫牧羊,模拟自己是死去的突厥可汗,该举办何种葬礼

    汉

    嗯刘彻不解,都是从太子过来的皇帝,刘彻倒能理解唐太子宠幸乐童缘由,但不明白唐太宗为何要杀他

    太子喜欢就喜欢,逗趣缓解心中压力而已,值得大惊小怪

    他懒懒地将自身重量往后靠,眯着眼盯着称心二字轻笑给乐童取名称心

    唐太子平日是有多不开心

    为什么李承乾会变成这样

    先提他身处的大环境贞观初期唐太宗即位后,君臣对唐国祚长久,是比较忐忑不安。

    历睹前代,自汉以后四百余年混乱分裂,权更迭纷繁,国祚鲜有长久者。

    唐代隋立,隋发展到宋前人口高峰时期,国度繁荣富强间,顷刻转为大厦崩塌,举国变得血腥调敝。

    唐国祚能不能长久,是恒在唐君臣面前的关键问题。

    所以身为唐太子的李承乾,他的责任不仅仅是延续大唐国运,更是要打破隋朝魔咒,建起如汉那般的长寿国度。

    毕竟隋朝接任者是才高志大的隋炀帝,谁见了不害怕

    天幕跳出一个小人,昂首挺胸地现出几个字小小肩膀撑起大大的担子我李承乾真是行

    而唐初群臣皆落下泪来隋文帝文治功绩灿烂,也架不住二代不气啊

    他们都亲身见证大隋繁荣,到天下调敝,他们怎敢掉以轻心胡乱治国

    对太子培养又怎能不重之又重

    基于唐延续的期望,唐太宗前后拜孔颖达、李百药、于志宁、张玄素等14位大臣为东宫辅臣。

    并仿造的是西汉保傅制度,让他们贴身教诲,随时辅助,动静劬劳

    天幕语气微观崩溃14位辅臣中,仅6人没有履行过职责,如魏征、房玄龄等。

    且不提这些名臣学识如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谏言特别厉害,也特别希望大唐国祚绵长,让天下安稳,不复隋朝山河破碎。

    因此对李承乾是寄予殷切希望,但问题是教化育人不等于犯颜直谏啊

    汉

    贴身劬劳,这句话朕熟,刘彻一拍大腿,唐太宗你怎么想的

    学高祖管教惠帝之制

    为什么不学朕父皇

    难道朕父皇的教学方案比不上高祖

    即使不学父皇,学你偶像文帝也行啊

    怎么要学高祖教出个惠帝

    刘邦伸了个脑袋唐太宗居然学乃公哇

    再怎么也不能把唐太子作当唐太宗劝谏啊

    贞观十年之前,李承乾对于各师长尊重礼遇,与他们相处融洽。如少师李纲死后,唐太子还亲自为其立碑,以示师生情谊。

    贞观七年,李承乾与太子右庶孔颖评论古事时,还让其撰孝经注疏,向天下宣扬孝道。

    贞观十年后,各名臣对其谏言程度堪称恐怖

    贞观十二,太子左庶于志宁见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生活奢侈日甚,劝诫无果后,撰谏苑二十卷讽之。

    结果唐太宗赐帛五百匹,一斤黄金。

    贞观十四年孔颖达见唐太子不循法度,每每犯颜进谏,唐太子后期严恶学习儒家经义。

    结果唐太宗赐帛五百匹,一斤黄金。

    李百药见唐太子嬉戏过度,特作赞道赋以讽谏之。

    结果唐太宗赐李百药骏马一匹,彩帛二百段

    唐

    名字出现在天幕上的李百药、孔颖达等人出列叩伏请罪,却被唐太宗止住“神

    迹降唐,便是要朕与诸卿拨乱反正。”

    说罢又亲自扶起众人“子不教父之过,太子蒙乱朕之责也,关诸卿何事”

    见陛下如此,群臣皆是缄默,如今太子聪慧灵敏,怎么会变成后人口中的样子呢

    他们抬起头难道是史料有误,以至后人弄错

    天幕语气纠结这时的唐太宗有种大儿在前面闯祸,老父亲在后面追着给钱给礼物补偿的感觉。

    期望能让师长把自己家儿子不端行为扶正,结果他越赐礼,唐太子与师长关系越糟糕,最后从师生转为生死仇敌

    秦

    “唉”秦始皇轻叹,这那里是补偿师长礼物

    分明是为唐太子挽回声誉,太子纵事传出,必然影响太子声誉甚至动摇太子之位。

    他摇了摇头可怜唐太宗为父之心,太子竟感悟。

    秦始皇扫过认真聆听的扶苏这儿子跟唐太子一样,长个脑袋不用心。

    学术上讲什么李承乾学突厥是胡化现象,引发出各种政治、地缘上的深意。

    我们小组在查找资料时,结合自身学习高压经历推看,李承乾后期的种种行为,是心理承受能力崩溃后的癫狂之举。

    无论是学突厥人习俗,还是跟李元昌模拟战争闹出人命,都是在向世人,甚至唐太宗宣誓老子不干了

    去t的太子,凭什么我要被死死拘束不得自由

    平时自我压得越狠,叛逆起来就越堕落。

    所以在他狂言他日我为天子,首斩进谏者。

    结果还没等到他当天子,就开始对师长起了杀心。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在宫中击鼓,鼓声传到宫外,少詹事张玄素进谏劝诫。

    回答他的劝诫是李承乾的马撾,几乎将张玄素敲死

    唐

    怎么会这样

    李世民手止不住地颤抖,承乾是他与观音婢的嫡长子,是他毕生继承人,也是他殷殷相望得来的孩子。

    承乾出生时他的激奋那怕他正率军与宋金刚大军相持,也忍不住暗想他的儿子长得何样

    未来会不会上阵父子兵

    承载着他期望的嫡子,在他心中何其重要

    在他垂髻5岁时,用平定王世充的功绩,请陆德明与孔颖达两位儒学大师,教习承乾诗礼,承乾早慧令两位师长称赞不已,他亦是自豪嫡子睿哲无双。

    那么好的承乾,怎么会不敬师长呢

    “后人好大胆”李世民一举掀翻案桌,大怒“天幕敢污太子名声,朕的太子职明仁爱,岂是狂悖之人”

    殿内如溺水压得群臣喘不过气来,天幕所说的太子种种,他们亦不愿相信天幕所说,可张玄素是谁

    满朝公认的忠直之人

    昔日窦建德许他御史之位,他以隋臣自居拒封不受,直到隋炀帝身亡才投窦建德。

    德行如此高洁的人,都无法教

    化太子,甚至想要杀师泄恨。

    如此无度的太子真能延续大唐国祚

    李承乾与明成祖朱棣的太子朱高炽很相似。

    朱高炽肥胖且有足疾,后期严重到需侍从扶持才能行走。

    但他是从藩王世子转为大明太子,其能力性情是由小变大,如为给明成祖争取时间,他用万人抵挡住50万大军,守住北平让朱棣成功取得天下。

    所以他对困境承受能力高于李承乾,即位后与他儿子共成仁宣之治。

    明

    天幕话未落音,朱元璋就咔嚓咔嚓地扭过头,死死地盯着朱棣“老四,你给朕说说,你是怎么从藩王跃为明成祖的”

    突然被点名的朱棣,愕然地抬起头,下意识地反问“爹,你问我问谁”

    见他如此不走心,朱元璋大怒,阔步并到他跟前,抬脚就踹“崽子,朕问你话你他娘的怎么夺了你哥的皇位”

    被踹趴的朱棣忍着痛爬起来,砰地双膝一折,跪在地上不敢出声有他大哥在,他哪敢奢望至尊

    就算大哥不在,还有二哥二哥,那轮得上他

    天幕讲的未来他又怎么知晓

    他心中苦得厉害,真是无辜被唐太子牵连

    他余光投向大哥哥,哥救救,求救啊弟弟发誓真不知道天幕所说之事

    他的救世主朱标,并没接受到他求救信号,而是皱眉望向荧光之处,先前天幕曾言爹杀功臣,那接任皇位的当是幼帝,而四弟他目光落到明成祖中的祖上,只有开国皇帝才会用祖。

    老四你竟然敢造反

    明

    “朕没造反”已是帝王的朱棣手一拳砸在桌上“朕不是明成祖,朕是明太宗”

    朕的皇位接任我爹太祖皇帝朱元璋,朕是以子继父,不是自己取天下他越想越委屈,明明朱允文的错,按理朕就是大明太宗皇帝。

    明成祖,谁稀罕

    不认,反正朕不认这个谥号,他为国征战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凭什么要被这么对待

    朱棣甩着手越想越气,转过身指着太子张嘴就骂“你后人怎么回事”

    朕披肝沥血从小宗变大宗,你后人倒好脱掉手中皇位,让其他宗族占了大宗,还给老子擅改成史无前例的明成祖

    历数各代,哪个皇帝用成作谥号

    再不济也当如曹叡、拓跋珪那般,用烈才是。

    用明成祖追谥朕,是在打朕脸,指着鼻子骂朕篡位,明摆着告诉世人,我这个大明皇帝,从侄子手里抢过来的江山

    被骂的朱高炽低头默然无语,后世子孙无能以续,他又能如何

    他抬眼扫过仁宣之治,看来瞻其那小子干不得错,没给他丢人只是他们一脉大宗丢位朱高炽垂下眼睑今晚就回去骂他一顿,生的什么儿子

    把家里皇位都

    弄丢了

    不知太子相法的朱棣,看在仁宣之治上,勉强平复了暴怒的心绪,振声道“给朕记下后世子孙,皇后须生两子以上,若无子当纳妃生子。

    择皇后人选,首选身体健康善生育者

    多子多孙下,朕不信还能断了续承

    知晓自己无缘大位的朱高熙突然插话“女子未嫁前,怎知生育能力”

    “滚蛋”朱棣暴跳如雷地拿起镇纸砸过去“改风俗,给朕改俗”

    汉武帝生母都能作妇人入宫,他大明也可娶寡妇入宫作嫔妃

    被刺激到的朱棣发誓,他一定要得到明太宗称号,与汉太宗、唐太宗并肩

    李承乾的承受能力全然相反,他即嫡长子也是太子,其地位天然稳固,又因体弱多病,唐太宗准许他少读书,与师长多谈古事。

    所以李承乾的优秀,犹如温室里的花朵,虽美却少经诸事磨炼。

    如果说贞观十年前,李泰的受宠并不影响他的太子之位。

    那么天降足疾又遇上母亲去逝,加上自己身承重担、名臣谏言,几招baff叠加下,几乎直接把他血条清空。

    身体残缺怎么当天下之主

    宋

    赵光义抱臂不屑“说到底是唐太子不经事,梁元帝独眼一样能扫灭平靖祸乱,洗刷家仇国耻。”

    听到他的评价,赵匡胤并不认同“世人敬衣罗亦敬相貌,魏晋时朝堂甚至拒丑相入朝,何况唐太子有足疾”

    梁元帝因缺眼被他人嘲笑,甚至连其妻徐昭佩都画面半妆讽刺,更与他人私通侮辱他。

    为报受辱之仇,登基后直接将妻子尸首送回娘家,不许入葬皇陵。

    他的话赵光义表示不认同“梁元帝是眼疾,无法让人忽视,足迹却可以遮掩不被人知。

    既然明太子同患足疾仍能即位,那李承乾为何不能”

    说到底,实力不允许罢了

    事实上李承乾在贞观十四年时,他的种种狂悖怪诞行为,已足以表明他不适合当这个太子,但唐太宗不愿意放弃他,或者说唐太宗不愿放弃嫡长子继承制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