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84 章
    天幕感叹事实上不仅仅是大唐制度有所缺陷,各代财政都不健康。

    追溯根源,儒家当定一口锅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最全的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尽在,域名

    宋明儒家大臣大怒黄口小儿,竟敢污蔑我儒家,实在该死

    自汉独尊儒术后,儒学占据学术经义主流,即便唐朝并不重用儒家,但儒家已占据华夏底色,到宋朝时直接把儒家学说当成了万能药,应用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企图包治百病。

    结果各业在儒学的框架下,其他专业技能永远无法突破儒学,出现不了专业学术型人才,只能缓慢发展甚至一度中断。

    财政属于金融,金融最终归结于算学范畴,唐朝设算学科举,但实际的算学应用并没有帮到大唐。

    为何没帮到

    因为算学不算儒家经学,所以算学科仕途地位低下。

    无人钻研总结规律下,才有百代皆行秦政法,桑弘羊的财政制度延续千年。

    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悲哀

    陈雪对儒家扔了个白眼,忍不住再次吐槽专业人做专业事,儒家又不是万能膏药,啥都能治

    汉

    刘彻自动忽略那句汉独尊儒术,将头撇向面色平静的桑弘羊“爱卿,再次被天幕点名,有何感受”

    先前他听到天幕言大唐给商人一个出仕机会,以为会有第二个桑弘羊出现,结果没有

    他心情甚好地摩挲着下巴哎呀,朕提拔的人才竟能跟大秦并提,朕真是太厉害了

    麒龙凤组合,朕赢了得意

    经天幕泄出自己未来成就,但仍原遵其职的桑弘羊很淡定“回禀陛下,臣定当竭尽全力超过天幕。”

    儒家厌恶经济,以他们为主的朝堂定然容不下他这类贾商出身陛下还能托孤于他,是何等的胸怀

    只是他低头瞬间,余光与张汤等法吏交错而过,儒家吗

    唐

    听到大唐财政崩溃,李世民忍不住双手握拳,心绪剧烈跳动,嘴角抿成直线“算学吗”

    那要如何才能发展算学,发展金融学

    他偏过头嘱咐道“待天幕结束后,将历代术学书籍找到,重新编册教授学子。”

    杜如晦等人互错几眼,尽皆苦笑算学书籍有,学子不缺,难的是算学先生,特别是天幕口中通金融的算学先生。

    这时他们倒有些埋怨项羽和梁元帝。

    项羽火烧咸阳宫,把先秦等书籍付之一炬,而梁元帝被困江陵城时,将十四万藏书焚灭史称江陵焚书,多少孤本历史全毁于此。

    到大唐时他们想找出连贯的史书都不能,所以这才有了修陛下修晋书,李百药修北齐等国史。

    魏征摇摇头叹道“东汉末年七十余车藏书,毁之七八。”

    他收敛了眉目,垂下眼睑当年王世充派人运书至京城,结果船触礁而

    翻,所遗书籍不知非凡,那大唐呢

    想到天幕口中的安史之乱,魏征心绪直坠,如风中空桶,摇晃得厉害。

    支撑唐初财政收入,是主要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再以地税、附加税及资课等税填充大唐经济。

    租每丁每岁向朝廷纳粟二石的赋税。

    调朝廷根据产出物品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赋税。

    如养蚕者每年每户上缴绫绢二丈,二两纯丝。不养蚕者缴纳布匹代替丝绢,但其价值不足丝额贵重,所以布匹要加五分之一,同时再缴麻三斤。

    庸即力役税。所有丁男每年为政府服力役不是兵役二十天。

    如果不服役,则可以花钱役。

    为了鼓励民众多多服役,唐律还规定多服役十五日,就可免除课户调负担。

    若多服役三十天,当年的租调都可免除,但服役日期不能超过五十天

    刘邦咂咂嘴后朝治世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着华夏这块土地转啊

    他饮尽杯中酒,歪着头捻须长哼土地是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偏偏又要不到啊,要不到

    唐初实行小政府政策,无论是制盐、挖矿、山泽采摘,全靠百姓服役制造,或者纳物。

    如供百司、朝会、宾客宴会所用的薪炭,由朝廷官员监制,百姓服役时制造。

    如冬季藏冰,天下诸州各据所需,由地址主的百姓凿山取之,草稞草料等物则由百姓缴纳。

    所以租庸调中最受朝廷看重的是力役,唐除力役外还有杂徭、色役等等。

    唐太宗利用各色力役,让朝廷及地方官衙能做到各类物品自给自足,既能减轻财政支出,又能保持官员精简

    秦

    秦始皇神情凝重地记录大唐制度,经天幕讲解顿时明白大唐才经战乱,却能征伐四。

    对内不像大秦圈养奴隶,为各司建造制物。

    对外令四夷出兵相帮,朝廷只派将军及少量唐军出征,所用军费自然极少。

    他盯着竹简上小政府三字,轻轻笑了起来,唐太宗果然有大能,难怪能快速治世,受人爱戴。

    只是小政府模式不适合他大秦啊

    将天幕讲解记录完毕后,秦始皇抬起头问殿臣“诸卿观唐制如何”

    右丞相冯去疾出列恭声道“今大秦当务之急是捏合六国,不宜精简官员。但唐制按丁征税,大秦可借鉴一二。”

    大秦的土地令法与后朝相比,确实粗糙不成制度,但随着神迹讲述他们这些先人也能吸取后朝优长之处。

    他余光扫过莹莹发光的天幕,心道陛下一统六国,那天下土地皆属陛下,他们大可按丁分地,即便是六国遗族,也应遵大秦律令,收拢民心同时,也能逼异心者跳出,好让朝廷将其一网打尽

    而与租庸调匹配的是均田令,租庸调是按丁征税不问资产,均田令是在此基础上税丁而实田。

    均田令起源于北魏,其

    特点是按劳动力来分配田地,再按受田的亩数来收取相应的赋税。

    而大唐的均田令沿袭隋朝,在前朝基础上又略有调整,按唐律十八岁以上的丁男,可获田一顷。

    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传子孙继承的永恒家产,剩下的八十亩死后归于国家。

    另外寡妻获田三十亩,年老、残废者获田四十亩。

    为了尽快恢复国力,大唐放宽授田目标工商业、王公贵族均可得田,得田范围及限制另有规定。

    到贞观后期朝廷允许永业田买卖,然后就出现朝代杀手土地兼并。

    永业田买卖风气之盛,连高宗、玄宗下诏都不能阻止永业田买卖。

    到大唐天宝初年时,朝廷无田可授,让均田令变为一纸空文

    唐

    大唐危矣李世民等人脸色蓦地一白,土地不够分时,会发生什么

    户口流亡

    李世民身体微晃,满脸不可置信地望着天幕怎么会这样大唐竟然无地可分。

    杜如晦强辩反驳“天幕话语有失去偏颇,除了地少的狭乡,农人难以获田外,其他地足的宽乡,朝廷可是不限民众占地耕种的。”

    并且为了减少农人负担,朝中各官署衙门也有自己的公廊田,用所收入的地租作为官署开支。

    怎么到了天幕嘴里,他们就成了占田的恶人呢

    群臣中只有寥寥数臣未发言,房玄龄盯着天幕上土地兼并几字,沉默不语。

    克明说的民众占地,可占地也包括权贵官僚,世间论开荒速度,谁有比得过实力雄厚的高门大户

    他想到天幕曾言汉高祖分地,为大汉埋下祸根,那大唐呢

    房玄龄下意识地回望上首的陛下,却见他神色晦暗地望向天幕,让他无法窥测其中深意。

    大唐大唐,李世民强自平复翻滚的心绪,唐玄宗是大唐几位皇帝

    土地兼并作为大唐掌舵者,没人比他更清楚大唐税收几何。

    天幕说初唐全国三百多万户,可是这里面有数半户口,是享有免税免役特权的不课税户。

    按以往经验,这些不课税户当由后代唐皇,如汉武帝、北魏孝文帝那般改革解决,不是他不想将其解决,只是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大唐初立不满足各地豪强利益,大唐也不会迅速恢复国力,安定天下。

    李世民抬手揉了揉额角,前岁为让百姓多占地,他还下令开荒到相应数额,就可得绢一匹,易米一斗。

    大唐最终还是结于土地兼并啊

    明

    朱元璋翻着元时书籍,正巧看到元代竹洲先生马端临的多识录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的盛世,天宝十四年的人口与隋朝相当,但其中缴纳税收者却只有三百多万户。

    朱元璋把天幕讲的户数进行换算,猛的倒吸口冷气天宝年间不缴税者,居然占了总户数的三成还多

    他

    痛心疾首钱啊朝廷的钱,那么大一笔呢

    天幕不知他感叹,若知晓,定会补上一句安史之后,人口逃散得只剩三百多万户,不缴税的户数却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二。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大唐地税则是王公以下百姓按土地征税,按每亩纳税2升粮食存到州县,就是放到大唐各地义仓,作荒年给贷,及官员禄米和诸司用粮之用。

    荒年给贷的意思指遇见年岁不好百姓缺粮种地时,诸县官衙审责贫户后,从义仓发放粮种给平民百姓,待秋熟后朝廷按数征纳粮食

    唐

    地税

    李世民一愣,后人把输课税之物给取名为地税

    “义仓是为水旱灾祸而备,凡义仓之粟,唯荒年给粮,其余不得杂用。但后人把义仓称为税种,想必是后世朝堂有变,才将义仓与租庸调并提。”

    房玄龄沉默半晌“会不会是因朝廷将义仓变为只贷不赈”

    当百姓受灾时,朝廷不赈灾而贷粮给百姓

    如此就能说通义仓为何被后人称为国家税种。

    他心绪沉甸地望向陛下将义仓设为国税,岂不跟隋朝一样,百姓饥寒之时还要签下粮贷

    李世民按着太阳穴,深深地吐出口气,先前他想知晓大唐弊政,现在却发现,即使明白制度缺陷处,他也无力更改。

    因为唐太宗管不了高宗、玄宗朝事

    他的大唐啊李世民微微合眼,神情疲惫地摆摆手“拟诏令各州百姓自设仓窖贮粮,以备荒年。”

    顿了顿又道“着诸州刺史及按察使亲自检行,不行者按律法办。”

    三年耕食,当存一年之食,丰年衣足时当有饥馑之忧,国有义仓民间各家也应有粮食储蓄才是。

    天幕深深叹了口气但矛盾的是,与租庸调制配合的均田令,从一开始就存在受田不均,受田不足的问题。

    贞观十八年时,唐太宗下榻灵口,问村落男丁受田情况,得知正常男丁只授田三十亩,忧愁睡不着觉,到了半夜特诏雍州记下少田者移到宽乡受田。

    唐太宗为何要将百姓迁往宽乡田地多的地方,狭乡指田少的地方

    因为灵口男丁授田三十亩,但他却要按一顷亩数来缴纳赋税每年缴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粟二石。

    用现代的话讲三千的工资要按五千工资缴税

    天幕上弹出一块让人看不懂的影像,大唐舆图一片空茫,随后出现密密麻麻的小点,李世民细眼一看,黄色小点下有个备注官僚贵族;而红色小点的备注为自耕农。

    起初黄色小点和红色小点各自占据大唐舆图,当黄红相接时,红色小点明显不敌黄色小点。

    接着影像速度加快,黄色不停地吞噬红色,直到代表官僚贵族的黄色占据大唐各地时,大唐舆图突然抖动炸裂开来。

    李世民脸色难看,嘴唇气得哆嗦“土地兼并完时,朝廷的府

    兵制还能维持吗”

    大唐国祚还有吗

    他质问让群臣敛息不敢回答因为他们都属于黄色小点,华夏自古便追逐土地,他们自持道德不强取豪夺,但遇见荒年百姓受难,出售自家土地时,各家同样会将土地收入囊中。

    百姓在生存面前,会出卖未来,而他们有机会为家族增资,亦不会拒绝,利益之下,是人性驱动。

    天幕长叹古时朝廷对丈量土地堪称世界数学难题。

    其工作复杂繁难,到了八90年代,仍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巨大工程。

    直到近年来,国家动用卫星观察,才掌握全国土地分布,及亩数变化。

    天幕顿了顿叹道唐初社会调弊各项政策皆以恢复民生为首要。

    世间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它既有合理亦有不合理之处。

    即便是合理的制度,在执行时,也会受到相关条件制约,或是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让制度走样变形。

    这便需要后继者进行改革调整

    刘邦等等,先前你们讲汉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说的

    尔等把汉祸根搁乃公头上,现在却为唐太宗开脱

    你们后人为何偏心唐太宗不爱乃公

    唐

    为打破殿内凝重,长孙无忌率先反驳天幕“不对,大唐有制每丁租二石,若岭南诸州则税米,为此朝堂还将其分为上户、次户及下户,分别收取一石二斗、八斗、六斗的税米,怎么能说我等没有改革调整”

    他的话让仿佛打开了某个开关,群臣顿时鲜活起来,跟随道“按先前谋划,待灭东突厥之后,军队就地扎营屯田,如张公谨般代州屯田,就地解决军粮。”

    更有甚者上谏“军州色役屯丁属于繁重力役,且路途遥远,服役年者增长,请陛下给予屯丁适当补贴,以稳贫者家庭。”

    李世民神色淡淡“且记下廷议。”

    高宗时期对财政并无深入改革,只是把地税按户收取,也就是说把官僚贵族也纳入税收。

    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户税,根据每州县按户收取税种

    天幕语气透出浓浓疑惑很奇怪,高宗时期万国来朝,商业兴起,但商业税好像被隐形一样,不见大唐针对商业税收动作。

    难道他们看不起商业税吗

    唐

    李治涨红了脸,一掌拍在案上“后人无礼,朕怎么没要税”

    关税难道不是税

    他气冲冲地一拂袖,怒道“当初朕要收贾商市税,崔融却横加阻止,说什么工商行人尽税,不符合古训。

    要收官市商税,把不税变为有税,会引贾商惊心,不利于朝廷稳定。”

    说来说去,税法就不是他儒家学科,所以才要横加阻拦。

    结果害他在耶耶跟前丢脸,真是该死

    武后气得很了,连忙拉住他顺气“税商不能劝农,反而使农受其弊。陛下也是为了富藏于民,才应了崔融的奏疏,不收商税。”

    见他脸色缓和了,她才徐徐道“不过天幕说得有理,今年来流亡户口增加,长此以往定会影响朝廷税收朝廷收取商税也能减轻户部压力。”

    她捻起案上葡萄,亲手喂给李治“有了足额税收,陛下也不用听户部尚书念叨了。”

    “噗”李治横了她一眼,原本怒气难掩的脸突然笑出了声,拉着她的手道“还好有媚娘开解朕。”

    武后顺势偎在他怀中,轻笑“你我夫妻一体,我不顾你顾谁呢”

    “媚娘”

    “陛下”

    大唐九五至尊的卿卿我我丝毫影响不到天幕从唐太宗到唐玄宗之前,大唐即使变成巨唐,还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国家,它的税收主力从民力上汲取,正所谓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陈总顿了顿换了一个更精准的说话谷大唐前期气候温暖粮食增长。

    税庞大自耕农群体缴税,加其他税种。

    谷、税为民生国计,国家想要不断扩大强壮,这两项必须是要不断增加,若其中谷税不增,国家就在存亡边缘大鹏展翅。

    所以翻开唐朝史册,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自安史之乱后,向来反对收商税的唐朝开启了疯狂的压榨商模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