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83 章
    秦始皇愕然怪朕

    李世民惊讶朕奠定大唐盛世有错了

    刘彻不解为何没人把期望寄托在朕身上

    他瞅了眼描摹的世界舆图,摩挲着下巴麒龙凤中,他最擅长开荒不是吗

    卫青等人听着麒龙凤几字,面皮一抽陛下你这组合名改得

    不过天幕的话让他们讶异,没想战时憋屈到后世国家强盛了,也没有彻底疏解啊

    惊愕之余又想到天幕上海军少校的哭诉我们受了多少冤枉气,顿时心下恻然。

    而大唐之后朝代,总觉得后人在怪秦皇唐太宗不努力时,对他们无形的拍了一巴掌。

    赵匡胤撑手起身,望着莹白的光幕咬牙待天幕讲宋时,朕倒要看看他大宋到底怎么回事

    引得后人如此厌恶大宋

    有心强宋的赵顼等人,低头思索到底要怎样才能强宋富民。

    只愿维持现状的赵构却扑哧笑出声后人无能竟怪祖宗心思如此浅薄竟敢对他大放厥词

    呵

    明

    朱元璋搓着手偏视天幕朕驱除鞑子恢复中华,他大明在后人眼中,应该或许还好吧

    原本对自己身后名有些信心的朱棣,心中也开始在打鼓他治下大明,总不会差吧

    他们的担心,天幕并不知晓,仍按照正常语述解说

    不管咱们后人如何评论大唐,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就是世界明灯,他国前进的方向

    但大唐再多的明灯也阻止不了唐太宗的心烦,比如堂堂一大唐皇帝,他快发不起百官工资啦

    听到天幕突然兴奋的声音,历代君王,特别是秦汉时期的帝王你不是说大唐农业丰稳吗

    怎么会养不起官员并且小政府有多少官员

    而李世民瞪大了眼,讷讷重复道“朕发不起百官工资”

    工资指俸禄怎么可能脸色涨红怒气上升天幕你污蔑朕

    官员俸禄是国家经济底色证明,也是社会及政治问题。

    当国家对官僚都发不起工资时,说明国家财政是相当困难。

    同理没有工资保障的官僚,更不能保持官场清明。

    所以自古以来给官员发俸禄,是各代帝王头等大事。

    如西周根据官爵高低进行分田定禄,秦汉按官品爵位取禄。

    北魏孝文帝未改革前,朝廷压根不给官员发俸禄,各阶官吏直接撸起袖子开抢,打的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到隋朝时,朝廷各府财政困难,于是催生出公廨田和公廨钱

    天幕清咳一声古代官署总称为廨,谓公廨田和公廨钱,是指朝廷根据部门大小人数,拨下相应土地和钱财,由部门经营赚钱,以作办公经费官员工资。

    后来隋朝财政充足后,便废除了公廨钱制度,官

    衙不再自我经营,工资由朝廷统一分拨

    汉

    刘洵听到这,无奈地摇摇头“没想到千年后,后世朝廷还为官员俸禄困扰。”

    大汉俸禄按官职等级发放,职高权重者多得,位卑言轻者俸少,是以小吏不断侵渔百姓。

    低头看了眼正在认真听解的太子,刘洵温声开口“奭儿,你对俸禄一事怎么看”

    上次天幕结束后,他就为太子指定了法学先生,对大汉也进行着手深入改革,只改革日时尚短,尚未见成效。

    刘奭脸色发苦,思索半晌慢吞吞道“父皇曾言汉家与两千石上者共汉天下,是以二千石大臣月俸极高。

    二千石月俸谷120斛,月俸钱16000钱,百石月俸谷16斛,月俸60钱。

    但我大汉治理同样离不得位卑官吏,是以要保证他们能够生活,甚至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衷心为汉其事,否则俸禄不增,贪风不息。

    所以父皇去岁下令,百石以下者增半,变是为改善下低吏生活。”

    刘洵神色欣慰,儿子终于不用再盯着仁义了。

    天幕出现得好啊

    朕该怎么奖赏后人呢

    要不立个庙

    晋江学校的学子不是,老祖宗你们怎么回事

    动不动就立庙难道我们还能吸收香火不成

    唐初官员俸禄低于隋朝,俸禄包括禄米、俸料钱、职田和禄力。

    禄米官员每岁得地米,武德年间时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一年领一次

    唐

    程咬金瞅着天幕上展出的唐初官员俸禄表,不满道“这小女郎学业不精,陛下即位后,可是给正八品到从九品的官员涨了禄米,怎么不说出来

    这可是陛下仁德。”

    先前京城里的八品官每岁只60石禄米,现在有80石禄米,谁不道陛下好

    并且各官员的职田也比前朝高出一倍,她怎么不讲讲呢

    后人怎么回事

    尽说大唐不好,不提陛下好处

    李世民无奈地看了眼他先前你还喜爱讲解的后人呢。

    无论唐臣是否喜爱陈雪,都影响不了她讲解

    俸料钱包括俸钱、食料、杂用、资课。

    唐初国库空虚,京官俸钱并不是朝廷直接发放,而是由公廨本钱放贷所得利息支付。

    俸料钱里含有庶仆一项,主要为各京官做护卫、侍从等活。

    这里的庶仆就是各地百姓服役,如果百姓不愿服役,可以折算成钱交给京官,这就叫资课钱。

    比如唐初一品大臣,按律享有96人庶仆,合算成钱便是20贯,平均下来每人0208钱。

    当一品大臣没收到足额的庶仆时,朝廷便会折算成钱财补贴给大臣,而百姓则花钱免除服役

    唐

    说起俸禄问题,先前房相上书,言朝堂外官不禄米,长

    此以往定会重现北魏抢夺百姓之举,是以请陛下定职发禄。”

    外地官员发放禄米之事还在商讨,天幕就突然降临,打断朝会。

    杜如晦忆起天幕言汉时的种种,提议道“外官当发禄米,但职田当限定范围,否则有不法官员以权谋私,鱼肉百姓。”

    他这话担着巨大干系提出,此言一出得罪所有外地官员。

    只是他抬起头望向天幕大唐的未来让人澎湃,可是大唐的折落亦让人心痛。

    他不想大唐跌落世界之巅,既然如此那就防患于未然。

    大唐因何堕落他暂且不知,但按史书和天幕所言,制度为国家根基,对各项政策慎之又慎,总能为大唐后世规避些缺陷吧

    李世民沉默几息后才道“暂且记下,待天幕结束后再行讨论。”

    “唯”

    群臣话刚落音,天幕就提到职田职田职分田按官级大小分拨,京官一品十二顷,二品一十顷九品两顷,是低级官员重要收入之一。

    但唐朝实行京官厚,外官薄,即外官待遇低京官一等。

    所以地方官会利用权力扩大职田数额,及加大公廨钱的利息收入。

    所以俸料钱收入在外官月俸中,占比最少

    宋

    听到天幕说官员俸禄,赵匡胤扯了扯嘴角,一手抄起药碗一口饮尽。

    公廨有利有弊,所以他把公廨做了改变,变为公使库,只设在州府军监等地方官衙,把供使官员俸禄的公廨变成存储公使钱、公使物的衙门,以此作为朝廷联通地方财政的主要部分。

    至于官员俸禄赵匡胤颇为自豪

    自他即位,便定下厚禄政策,俸禄薄不能要求官员清廉。

    与其冗官多花费钱财,不如精简官员增加俸禄,使官员专心为国。

    别的不敢讲,他治下大宋定是政治清明

    明

    朱元璋指着地方官贪污几字,振振有词道“天幕还说咱给的俸禄低,大唐给的俸禄高外官仍要贪污。”

    大明无法镇压这些蛀虫,贪污官吏定然横行天下。

    见大儿浮现不赞同之色,朱元璋冷哼“朕又不是搜扣之人,大唐给一品官七百石,他老朱给每月八十石,一年960石,比大唐高多了。”

    那些大臣还腆着脸说不够养家

    大宋就是给那些大臣太多,才会造成沉官拖累大宋财政。

    而且看看大元给的俸禄,京城从一品才300两月俸,连禄米都没有,他老朱不仅给俸钱还发米,怎么就不好了

    天幕居然说他小气,想想就委屈

    朱标a朱棣等皇子爹,你开心就好

    唐初时财政匮乏,所以准京师及各州县设公廨田,然用度仍然不足,到贞观十一年时,唐太宗下诏书,设捉钱令史一职。

    每所办公衙门配九名家资万贯的捉钱使,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对外经营

    ,所得利息费用为各司办公及官员俸料之用。

    同时他还特别参考时下利息,并设定捉钱令史每月纳利息四千钱,一年纳还衙门利息48万钱。

    捉钱令史任期两年,只要能纳满利息一年,其家族便可举一人出仕做基层官

    天幕顿了顿补充道相当于给富户一条做官出路

    汉

    刘彻摸着下巴,这不就是变相行的赀资制度嘛

    大汉为收富贾钱财,特设赀资制度,按规定献财与朝廷,其家族可推一人入朝为侍郎,等待做官机会。

    他瞄了眼他的财政官桑弘羊,嗯桑卿便是通过此道入职朝廷,被他挖掘才能。

    刘彻展臂一挥,暗自得意朕是千里伯乐也

    不过唐太宗此举还不如直接收钱换低阶官吏,再将钱过手分配。

    如此一来皇帝权力定然集中,才能更好调整各衙门做事。

    他眯起眼,唐太宗分权给大臣,那他后人集权可就难了

    唐

    天幕语刚落意,魏征就已坐不住,立即出言道“陛下,商人无德重利,为推家族出仕,定会大肆强制放贷,对百姓下压形成摊派,使百姓不堪重负。”

    且每所衙门设九名捉钱令史,按眼下大唐疆域核算,大唐会多出七千余商人捉钱令,他日改撤公廨时,这些捉钱令史又该如何安置

    李世民语噎,他才登基时置有公廨制度,使其政令内容并无天幕内容,主要是为了让诸官衙门经营取息使用。

    如此看来他眉头轻皱,看来各衙门经营得并不妥当,才使他不得不启用商人。

    他的猜测得到天幕证实

    公廨钱主要用于大部分用于官员俸料,剩余的为

    助公厨;相当于单位食堂。

    修司廨宇什物相当于各衙门的行政办公费用。

    公费游玩各部门举办宴会游玩等等,不过此项大多出现在盛唐开元时期

    唐太宗推公廨钱及公廨田,本意是想高薪养廉,同时也减轻朝廷负担,但长此以往是弊大于利。

    公廨钱对外是官方经营,但实际上是各衙门金钱流通,脱离了国家财政管制,转变为高利贷剥削。

    所以公廨制度在唐朝不停地罢用,又不断地启用。

    如贞观十一年捉钱史召令下达后,群臣反对作罢。

    结果贞观十二十又启用,又罢。

    贞观十五年再次起用又罢。

    到了二十一年又复起推行

    李世民望着年号,眸色沉沉,作为帝王天幕仅道出时间,他便知晓复起缘由战争耗费过大,导致朝廷财政困难。

    即使到高宗、玄宗时期,公廨制度仍然是启用罢免状态。

    可见唐朝的财政制度并不完善,后期更是因为财政崩溃,无法维持国家秩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