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1)
    ——乱世红颜蔡文姬的悲歌

    [人物小传]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字昭姬,为避司马昭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是汉末大儒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乃当时文坛领袖。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备、终成一代枭雄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书法,兼长辩才及音律。《三字经》有云“蔡文姬,能辨琴”,说明她是当时有名的大才女。

    蔡文姬命运多舛,一生三嫁,让人叹息。她初嫁于河东卫家卫仲道,不一年因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后兵乱被掳入南匈奴12年而生有二子;35岁才被曹操以白璧一双黄金千两赎回,并嫁与同郡人董祀。今传有《悲愤诗》二篇,《胡笳十八拍》一篇。她的作品以叙事为经,抒情为纬,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感染力。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称“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篷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乱世出英雄”,很多胸怀大志而成功无门者总是叹惜生不逢时,不能于乱世中干一番事业来。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寻常人来说,太平犬的日子远比乱世人舒服自在。乱世,强力为胜,或体力占优,三军可取上将之头,或运筹帷幄,能制胜于千里之外。郭靖黄蓉等凭着高强武艺当然能再造乾坤,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身处乱世,何以自存?蔡文姬一曲《胡笳十八拍》唱尽离乱之苦。名门之后,尚且没有办法掌舵自己的命运之舟,无权无势的小民又能如何?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读三国,热血青年耳畔似乎常有金戈铁马喧嚣,胸中更有浩荡英雄气涌动,恨没能生于其时,羽扇纶巾,舞戟沙场。这一幕幕“乱世出英雄”戏剧中,多少家破人亡,骨肉离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样的离乱年景中,危机随时可能降临到普通人身上。

    那一日,蔡文姬同往常一样正弹着父亲遗留下的焦尾琴聊以**。突然,前院的争闹之声隐隐传来。

    “定是下人们又为派活不公吵闹了,没有了母亲的管束,这些下人已经日渐懒散了。”她不想理会,只是继续着自己寂寂的琴声,寞寞的叹息。琴声中,她还有回忆可以取暖。

    记得10岁那年,她在房内练字,父亲在厅里弹琴。“啪”的一声,琴弦忽断。“第二弦断了。”她喊道。父亲以为她只是偶然猜中,便故意再断一弦。“第四弦。”她脆脆的声音令父亲惊喜不已。从此,父亲开始教她琴技,并将心爱的焦尾琴送与她做嫁妆。

    “父亲,母亲……”她呢喃着,眼泪漫过眼眶,一滴滴落在琴弦上……

    “小姐,快跑……”管家微弱的声音突然在窗外响起。只见管家浑身是血,艰难地扶着柱子,眼里盛着满满的恐惧。

    “管家,怎么回事?”蔡文姬虽然才高八斗,可毕竟是娇滴滴的小姐,哪里见过这样血淋淋的场景,连声音都在打颤。

    “快跑……”管家的声音更弱了,身体慢慢滑倒,血在他的身下越聚越多。

    她立刻起身,开门……然而,几个衣皮革披旃裘的匈奴兵士已堵于门外……她瑟瑟地缩着脖子上了匈奴人的马车,心里冷得好像身穿夏衣站在隆冬的寒雪中……

    兴平年间(194~195年),董卓被诛斤,其部将李催与郭汜相攻,天下大乱。匈奴羌胡番兵灵乱杀入中原,抢掠掳夺。遭此劫难的人何止蔡文姬一人?

    战乱中,寻常百姓的生命贱若蚁蝼;两军交会处,杀戮遍及妇孺老弱;弱肉强食是公认的标准。力拔山兮的猛士自然如鱼得水,活得兴高采烈,最苦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赢弱女子们,父兄丈夫都被抓了壮丁,兵火所到之处,来不及躲闪的女子只能眼睁睁地被人捉,任人辱。蔡文姬在其《悲愤诗》中描述说:

    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当初刘细君与刘解忧嫁给乌孙国王,因为远适异域故生出不尽的哀伤,可人家毕竟是大汉公主,是风风光光地嫁去作夫人的。蔡文姬不同,只是一个被掳的女奴!从关内到南匈奴这一路,蔡文姬受到过怎么样的屈辱,我们不得而知。她后来的《悲愤诗》这样叙述那段路程的种种情形: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天啊,我到底犯了什么罪,要让这样的灾降临在我身上!”从她哭天抢地的呼号中,我们能想象,一个女俘,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保障,遑论其他?这其问的隐情必是蔡文姬所羞于启齿的,这其间的伤痛也是蔡文姬所不愿再提及的,她只是哭道:“志意乖兮节义亏。”(《胡笳十八拍》)

    后代浪漫主义的文人多有一颗真挚的童心,他们不愿看到世间的悲与苦,喜欢用自己的笔给悲剧安排一个喜剧式的归宿。所以,《会真记》中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张生,到了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却变得执着而专情。诗人郭沫若也是不忍蔡大才女如此悲凄的遭遇,在话剧《蔡文姬》中,他为蔡文姬安排了一个“多情重义”的左贤王。正是在蔡文姬父死母亡之后,这位左贤王以自己的深情打动了无助的蔡文姬,带着无依无靠的蔡文姬北上南匈奴,给了蔡文姬一个结实宽阔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