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越贵的东西越有人买的原因:吉芬商品(1)
    赵大妈是典型的过日子好手,她在购物时,最经常的做法就是将附近的超市和商场逛个遍,把一家一家的商品进行价格和质量比较后,才决定购买。一次,赵大妈想给自己的孙子买一个品牌的包包,她去附近的华堂商场看过之后,价钱是270块。于是,她又去了最近的华联和商安商场光顾了一下,发现商安商场的价格最为便宜,只要180元就够了。除了“货比三家”之外,在生活经验的磨练下,赵大妈还总结出各种省钱方法,而且又可以不被商家“宰”上一顿。她说:“买就要买个价廉物美的,这才是真正的过日子。”

    其实,上述赵大妈的做法,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在日常生活中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而且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也照着这个观念料理生活。但是,赵大妈的做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市场消费,这还待市场的检验。

    在市场中,经常可以见到某些商品的价格飙升上涨,但消费者的需求不降反而增加了。这种现象似乎跟商品的需求规律背道而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学里将其称为“吉芬现象”。

    经济学小知识:吉芬现象

    吉芬现象,是指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

    “吉芬现象”是以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的名字命名而来的。

    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造成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特别是土豆,当时土豆的价格已经高得可怕了,照理说东西越贵购买的人就应该越少才对。可是当时的土豆市场不是这样的,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土豆的销量也在迅猛增长。这一反常态的现象,引起了统计学家吉芬的注意。于是,他花费时间仔细研究了这种现象,后来,他发现土豆是当时爱尔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是生活的基本必要品,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里,爱尔兰人可以被迫减少肉类和奶类的消费,也不能减少土豆的消费。很多人把节约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买土豆上。但由于土豆稀缺,而且前来消费的人群有增无减,于是,土豆的价格就只能越涨越高。对此,人们就把这种反常的现象,称为“吉芬现象”。

    对于“吉芬现象”的不正常消费,赵大妈的消费理念恐怕就不适用了。因为爱尔兰人只有先解决了温饱,之后才能考虑土豆的“物美价廉”。在生活中,“吉芬现象”并不少见。在股票市场里,当某一支股票持续上涨的时候,只要注意,你会发现前来购买的人就更多了,因为大家都希望能赶上“牛市”,让自己多赚上点钱;而当某一支股票下跌的时候,前去购买的人却减少了,因为聪明的股民都知道股票下跌,资金就容易被套住。还有,纵观最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购房的价格可以说是逐年上涨,但前来购房的人却与日俱增,而且许多没钱的人也在想方设法购买房子,哪怕是让自己借钱、贷款买房也愿意。在出门旅游的时侯,天降大雨,旅游景点内困住了好多的游客,早有准备的小商贩趁机推销自己的雨伞,伞价比各大超市和商店要高出二三倍,但小商贩的生意却比往日要红火得多。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吉芬现象”。

    正常情况下,商品的需求规律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少。而“吉芬现象”却与商品的需求规律背道而驰,这是不是说“吉芬现象”就违背了商品的需求规律了呢?这里要注意的是,商品的需求规律是有其条件限制的,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个“不变的情况”其实涵盖了很多的概念,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内容。

    经济学小知识: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1%带来需求变化的量。

    供给弹性,又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是指商品供给量对于商品的价格变动及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这里,以上述的“雨伞的需求量”为例,小商贩的雨伞价格虽然比商店要高,但销量却比往日要红火,原因是天空突然降雨帮助了他,这也就是说“需求规律”中的“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了。面对天空的突然降雨,游客们为了不被淋成落汤鸡,只要小商贩的伞格不是“天价”,自己还能够承受得起,大多数的游人是会买的。但要是如果雨下得不大,而且很快就停了,那么小商贩的生意就要受影响,销量肯定要受影响。同理,你就能想明白为什么爱尔兰人在土豆价格高涨的时候,销量反而越好了。这是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它了。由此说,“吉芬现象”并没有违背需求规律,它只是需求规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