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二、玩“空手道”的创业者(1)
    用王石自己的话说,他第一桶金的获得就形同于在玩“空手道”。所谓的“空手道”,本是武学上的一个名字,起源于日本。它主要强调打击技术,原本是徒手的自我防卫方式及攻击对方的徒手格斗技术。但它的前身却为“唐手”,即中国拳法之意。不过,如果用之于商场,“空手道”就似乎成了彻头彻尾的负面之词了,意为无中生有、虚假承诺、做无本买卖。

    再次来到深圳,立志于要创造自己一片天地的王石,果真如此吗?1.特殊的南国小渔港

    就像王石本性里的张扬一样,深圳在当时的中国版图上,也可以称得上是最为张扬的一个小圆点了。就是这个小圆点,打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要是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深圳及其背后的战略设想,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崛起的世纪大业也功不可没。

    深圳本是中国南方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渔村,原本只是一个2-3万人的简陋、狭窄的小镇。深圳其名始自明永乐八年(1410年)。因所处环境、河沟(南方人习称圳或涌)纵横,故得深圳一名。清康熙七年(1668年)在新安县边境修筑了深圳、盐田、大梅沙、小梅沙等2l座墩台为边陲哨所,以后逐渐成墟。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深圳镇。1979年3月撤宝安县设立深圳市,市政府驻深圳镇。1979年8月撤深圳镇,“深圳”一名由深圳市名沿用下来。

    1979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一个不平凡的设想,使得深圳这个小渔村随后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正是这个“经济特区”的设立,使得这个不起眼的小渔镇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间,就奇迹般地转变成为经济总量排名于中国前五的繁华都市,“深圳传奇”自此流传于世。

    1979年8月2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谁,在深圳市境内划出327.5平方公里地域设置经济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三个区。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设立的首个经济特区。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深圳经济特区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连珠江口之安乐村,南与香港新界接壤,是中国主要进出口岸之一。

    今天来看,深圳特区的定位并不仅仅是经济改革的一片试验田,它也同

    时承担着政治体制改革试点的使命。

    关于特区的定位问题,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曾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光是经济,重要的是体制、机制问题。深圳是全国的试验场,深圳是中国的深圳,它是为了全国的发展探索道路的。”

    更有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国家众多重要的改革决策,都是从深圳这个试验场提炼出来的。比如,这些年来深圳为我国在司法和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试验,深圳是我国的“立法试验田”、阳光政府试验田等。

    如今,深圳已经创造了230多项全国改革之最,推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实行建设工程招标、创办外汇调剂中心、全面建立了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系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十大体系。而从2003年以来,深圳开始在体制创新方面迈出了一些步伐。是年初,深圳开始实行“行政三分制”,将政府职能从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面相对分离,并使之既相互制约又协调运转,此举一时获得了全国的高度关注。

    深圳的成功使其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对象和典型,深圳的经验也广泛地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深深地影响了全国的民众。

    关注新闻舆论的人大都还记得,就在2003年,一篇《深圳,你将被谁抛弃》一文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经济政策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而城市发展空间和资源狭小等条件下,深圳如何定位、深圳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其时的深圳特区领导曾对媒体说:“随着深圳原有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弱,政策驱动逐步消失,现在的深圳谈优势已经是‘奢’谈了。”

    但是,中央高层对于深圳的定位依然很明确,特区还要继续办下去,还要继续“特”下去。至于怎么“特”,却只赋予了总体要求和大的原则。正如有媒体所说,这种总体要求和大的原则,就是“要做排头兵、试验田、窗口和示范”。而“特”的具体内容就需要深圳自己去填写了。

    正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这种特殊的改革产物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1年底,我国最小的经济特区、面积仅52.6平方千米的汕头经济特区成立;而到了1988年,全国人大批准设立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

    如今,在迎来共和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特区”的发展之路时,有一种感觉恐怕是所有人共有的:中国复兴之路上,“特区”必然要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而作为中国“特区”之首的深圳,则是本书主人公在人生上的重要拐点。2.首试“空手套白狼”

    来到深圳后的王石,仿佛换了一个人,但在特发却又不知从何开始。

    据王石后来的回忆说,刚进入特发,贸易部并没有现成的业务,全凭个人的关系或送上门的机会做进出口买卖。其中,有来自北京医药局的在跑北京的进口医疗器械,有来自七机部的在给七机部的研究院进口计算机需要的CPU(中央处理器),而张西甫一上班也把电话打到了广州钢厂基建处,试图开门红。如此等等。

    “我做什么呢?心里没一点数。”王石在自己的回忆中如是说。不过,他还是觉得应该先从了解和熟悉情况开始。

    于是,在走访了深圳几家进出口公司后,王石认为深圳最畅销的进口产品是台湾地区产的折叠伞和日本制造的味之素(味精)。而在当时的国内市场环境中,只要能弄上几千打折叠伞或半吨味精的批文,就有需求方将钱打过来,“转手赚几万、十几万块钱没有问题。”但王石却没有付诸行动。

    有心的王石仍在市场中搜寻属于自己的那块天地。这个时候,“玉米”进入了王石的视线。

    “一天,乘小巴去蛇口。从深南路拐进蛇口的丁字路口,望见路北一侧耸立着几个高大的白铁皮金属罐。在蛇口码头边也见到三座类似的金属罐。我好奇地向周围的人打听,得知是饲料厂的玉米储藏仓。位于丁字路口的是泰国正大集团、美国大陆谷物公司与深圳养鸡公司合资的饲料生产企业——正大康地;依托蛇口码头的饲料厂是新加坡远东集团投资的面粉加工以及饲料厂——蛇口远东金钱面粉饲料企业。再问,得知这些玉米来自美国、泰国和中国东北。可为什么厂家不直接从东北采购呢?”

    这是王石在自己的传记中关于玉米一段的表述。

    后经了解,王石得知,正大康地公司也想从东北直接采购,以降低原料成本,只是解决不了运输问题。

    机会是属于有心的人。得到这种解释的王石,没经过什么考虑就向对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解决运输工具,组织来的玉米正大康地能不能要。其实这时候的王石自己对运输一点谱都没有。

    也许王石也没有想到,对方竟然一口答应,并主动提出了可以马上签合同,王石可以每个月为正大康地组织1.7万吨左右的玉米。下面一句话也许最能体现王石当时的心境了:“乖乖,这一开始就是大生意!”

    趁热打铁。有过外经贸行业工作经历的王石又向对方提出了开信用证、并支付外汇的要求,也一一得到了肯定的回应。王石似乎开始了“空手套白狼”,也就是本节开始时所说的“空手道”了。

    不妨来仔细看看王石是如何完成他的第一笔订单的吧。

    首先,王石找到赤湾码头经理,询问航线情况,并得知能够接受万吨载重的货轮。

    其次,王石找到广州远洋公司,询问有无开通大连一赤湾航线的可能。最终从广州海运局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只要有货源,随时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