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二、玩“空手道”的创业者(2)
    再次,王石力主并经过领导批准,成立了饲料贸易组,独立于贸易一科,王石自任组长,独立核算。

    最后,王石请到了自己的第一位员工,即后文将要详述的万科“首席员工”——邓奕权。

    至此,王石的玉米生意正式开始了。

    不过,王石的第一单业务却是与深圳养鸡公司(该公司是后来的上市公司康达尔的前身)进行的。王石组织了30吨的玉米,装了一个车皮,卖给了这家公司。但在结账时,王石遇到了不大不小的尴尬。

    据王石回忆,大致经过是这样的:王石去深圳养鸡公司结账,对方索要发票,但王石并不知发票是何物。于是,凭主观想象,回到特发公司从会计那里开出了“卖了30吨玉米给深圳养鸡公司,每吨人民币1300元,共计3.9万元,特此证明”的证明。当王石信心十足地把他认为的发票交给对方时,把对方乐了个够呛。后经对方的手把手指点,王石再次返回特发公司,才取出了真正的发票。

    紧跟着,王石又再次露了怯:当王石拿着深圳养鸡公司财务给他的一式二联的银行转账单时,又找到了对方的经理,询问怎么不给钱,只给了“两张王石“空手道’’路线模拟图这样的东西?”又让对方乐了一回。而王石还半信半疑,回到公司后竞问会计转账单是不是钱。

    首次交易经历,提醒了王石业务知识的贫乏,也使得他开始了财会知识的自学。

    尽管如此,王石还是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数目虽然不大,但有人却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数字”。

    正是这笔不大的第一桶金,和深圳这块已被焐热的土地所蕴藏的各种可能,给了王石所等待的那种创业冲动。

    3.不为外人道的鸿鹄之志

    很快,王石进入了一个循环圈,他的业务也不断拓展开来。王石买了一辆丰田小卡车,一人身兼组长、推销员、货场搬运、司机等多个职位,忙得不可开交。不久,王石的饲料贸易组人员也增加到了7人。然而,后来的王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道:最艰难的时候是到深圳的第一年。

    尽管他所招聘的人员都很吃苦肯干,但文化素质都很低。有心的王石便决定给这些农村孩子开设文化课。规定每星期三个晚上上课,每次一个小时,数学和语文轮流上。给这些员工上完课后,王石又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财务课自学。

    能让王石在紧张忙碌中得以轻松的,就是每天睡觉前听半个小时音乐磁带,这一习惯就得益于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刘元生了。智慧的人都视艰苦为人生财富。王石也没例外。几个月后的一天中午,王石在外经委的一位同事来深圳办事,顺便看他。时逢午餐,在对方表示已吃过后,王石就顺手撕开了一袋方便面,就着一杯温开水嚼咽了起来。只用了三分钟就解决了自己的午饭。见此,好心的同事问:“你就这样对付,是不是艰苦了点?胃受得了吗?”王石后来回忆说,当时自己一点不觉得苦,反而喜欢那种富有激情的特区节奏。只是,如今的王石真的是很难再吃下方便面了。倒不是不能再吃苦,而是人们所说的“吃伤了”。

    王石还有这样的一段回忆:“仗着年轻,150斤的玉米包,肩头一扛,来回十几趟。一次中间休息,一位民工不解地问:‘一个城里人,随便做什么不成,不用和我们一起扛麻袋啊。’我淡淡一笑,没吱声,心里想: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王石将自己当时的适应性归功于他5年的部队生活。他说,当兵时年轻,并不解其中滋味。等到了深圳创业,才感觉到部队磨炼出的吃苦精神、坚忍不拔的耐性,对于创业者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不过,也有理由认为,骨子里的成功渴望和深圳大环境的火热,才是王石苦中有甜的根本原因。就像每个有志者一样,无论外界怎么变化,他都能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份信念,相信美好的天堂就在那里。回报总是会给那些愿意付出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石的饲料贸易组业务开展得很是顺利,而流向特发公司财务部饲料组专项账户上的资金也越滚越多。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传统体制下的习惯性伤害了。

    有一次,特发总办的一位李姓主任把王石叫进了办公室,从抽屉里掏出一沓撕开的信封。聪明的王石猜出了**。他明白,国人某些狭隘的传统思想即使在开改前沿的深圳,也不是能够一日肃清的。有关“王石自成体系,借用特发名义,却背着特发贸易部赚大钱”的举报信息,他似乎也有所耳闻。

    只是,王石也没有想到,李主任却告诉他:“你干得很好,总办清楚。这些信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告诉你了。”而在王石走时,这位干部还送给了王石一句话:“去闯吧,不要有后顾之忧。”其时的王石在内心产生了难得的温暖。

    这期间,还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

    王石的饲料组不断地将玉米卖给饲料厂的同时,也开始拓展成品鸡、猪饲料的销售业务。只是公司的客户分散在珠三角和湖南、江西、广西等华南地区,交通让王石犯起了愁,也成了销售的瓶颈。出于成本考虑,王石明白通过铁路运输较划算,但特区内的饲料产品并没有纳入铁道部门的货运计划。这就意味着王石要想利用铁路运送成品饲料,只有申请计划外指标,但难度可不易。

    王石对创业的渴求精神又一次带给了他幸运。

    深圳笋岗北站货运主任姓姚,为了同他建立起联系,一向精明的王石也安排自己的员工买了两条“555”牌香烟送给那位姚主任。第一次未果,第二次王石自己出面了。

    “骑自行车到了铁路宿舍,敲门进了屋,将两条烟放到了桌子上,动作却不大自然。为了获得商业上的某种好处给对方送礼,我还是第一遭。”王石后来回忆说。

    干练的货运主任却笑吟吟地直问王石:“要车皮的吧?”

    王石只能硬着头皮回答:“能给批两个计划外车皮吗?”

    “姚主任将两条烟递到我手上:‘呐,烟你拿回去,明天你或小伙计直接去货运办公室找我。别说两个车皮,就是10个也批给你。’我愣住了。”这是王石对当时场景的回忆。

    随后,那位姚主任又对王石说:“我早注意到你了,你不知道吧?在货场,常看到一个城市模样的年轻人同民工一起卸玉米,不像是犯错误的惩罚,也不像包工头。我觉得这位年轻人想干一番事业,很想帮忙。但我能帮什么呢?我搞货运的,能提供帮助的就是计划外车皮。没想到你还找上门来了。”对此,王石后来在自己的传记里有如下记述:通过这件事,我悟出一个道理:在商业社会里,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是买不来尊重和荣誉的,而货运主任对我所诉求的正是后者。货运主任的精神需求很简单:欣赏这位城市年轻人的做事态度和吃苦精神,愿意无偿伸出援助之手,从支持行为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感。既然是在做令人敬佩的事业,为什么还要通过物质的诉求,直白地讲,用行贿手法来获取计划外车皮呢?

    人的需求是两个层面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前者可以用金钱和物质来满足,后者则不然。人与人的关系也有两种,一种是赤裸裸的物质关系,另一种是尊重和荣誉。既然人有两面性,何不用自己的行为引发他人精神层面的共鸣呢?想想送烟的动机,不禁让我汗颜!

    想通了,也清楚了经营企业的底线:绝不行贿14.犹斗破产边缘

    1983年,也就在王石做饲料生意第一年的8月,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给了王石措手不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破产边缘的困兽犹斗”。

    起因缘自香港媒体的一篇新闻报道:鸡饲料中发现致癌物质。这个报道立即在一向注重养生的港人中间发酵。几乎一夜之间,香港人不再吃鸡肉,改吃肉鸽。

    这种结果的影响令王石心生触动。珠三角出口香港的肉鸡在瞬间失去了市场,而饲养主当然也不再购买饲料养鸡,饲料厂也暂时停产。更令王石不能忘记的一幕出现在正大康地:“刚孵化出来的种鸡苗成千上万只地推送进焚化炉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