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一、躁动的年代(2)
    据王石后来在自己的作品里回忆说,当时在座的主任和外商边吃边谈,也显得自在轻松,心情愉快。只是,后来发生的一切让王石的得意之感变得荡然无存了。

    筵席散后,王石的那位科长把他拽到了一边,严肃提醒说,“你怎么把主任的风头都抢去了,还有处长、科长,哪轮到你表现?想想你平时的情况,是不是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枪打出头鸟’知道吗?要注意啊!”

    人的高级动物特性注定了人类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所以它的脆弱也就是天然的了。对于科长当时的提醒,王石后来是这样说的:“在论资排辈的传统氛围中,我的自我实现、自我追求的工作表现欲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经历此事之后,王石完全改变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此,我上班不早到一分钟,下班到点前就收拾妥办公桌上的文件。只分配10%的精力用在工作上,90%的精力用在业余爱好上,如越野摩托车、乒乓球和象棋。”

    然而,令王石再次意外的,是年终总结工作时领导对他的评价:“这样的人不培养,培养什么人呢?”

    不知道这样的评价对于别人意味着什么,反正王石没有感觉到半点兴奋。内心深处他甚至觉得,90%的精力用于工作得到的是批评,10%的精力用于工作却换来了表扬和赏识,这简直就是对追求成功者的莫大讽刺。

    至此,刚人职时的兴奋和得意已然无存。王石想到了离开。3.王石:你能成事!

    日子过得很快。当王石在广州度过6年的时光后,他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成了一个准父亲。就是在这一期间,王石结识了两个对自己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个是前面提到过的曾昭科,另一个则是刘元生。先来看看曾昭科这个人。在王石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外语期间,我结识了暨南大学外语系的主任曾昭科先生。曾先生有在港英政府警署任高级督察的生涯,对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环境了如指掌。跟他学习,无意打开了一扇了解香港社会的大门。相关的资料也表明,曾昭科素以知识渊博、智慧超群著称。早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到过牛津大学进修,后在港英政府警署出任高级督察,是当时港英政府里华人做到的最高职位。也许得益于这种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曾昭科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制度、香港社会的组织结构、港英政府治理华人的方方面面,都了然于胸。不过,人生的起伏不定和诸多意外,最终也让曾昭科在后来的某一天无奈卸职,回到了母校成为一个教员。

    后来有媒体资料表明,当王石了解了曾昭科的经历后,心里除了景仰之情外,也多了些兴奋。无独有偶的是,曾昭科在接触王石后,也认定他“能成事!”自结识曾昭科以后,王石就常到他家拜访。在那段苦闷的时间里,王石很享受每一次和曾昭科的交流。而曾昭科也觉得王石是个智慧敏锐的人,他对这个年轻人所说的话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两人最终成了一对难得的忘年交。后来,王石对这段友谊是这样评价的:正是和曾昭科先生的充分交流,为自己后来打拼深圳、较快适应市场经济,奠定了无形的坚实基础。因为对二人之间有着如此的评价,王石后来每每回到广州,还会时常同太太一起去“看望这位形同自己人生镜子的曾老师”。“我们依然能谈到一块,而且,是一种得到和收获的过程,很愉快!”王石说。至于刘元生,王石和他的结识似乎更多了些戏剧性。

    外经委“宴会事件”后的那段时间,有一个周末,王石去友谊剧院听广州乐团演奏的《梁祝》协奏曲。在听完曲目后,出于对这首曲子的喜爱,性格里的冲动、张扬,驱使着王石跑到了后台去向演奏曲子的那位小提琴手祝贺。那位小提琴手,就是香港的小提琴演奏家刘元生。也正是王石此次的冲动和张扬,为他和刘元生后来的人生增添了许多值得夸耀的故事。刘元生是香港商人,比王石稍长。他本人亦经商,但从小学习小提琴,并到过伦敦深造。凭着个人禀赋,经商之余的刘元生竟成了当时的香港交响乐团兼职的首席小提琴手。刘元生这种过奇的人生经历,遇到了王石的冲动和张扬,竟也铸就了两人随后的人生盟约。

    如王石在做录像机生意时,就是刘元生的香港仁达国际有限公司供应的日本货源;而当刘元生得知万科要进行股份化改造时,就经常向王石介绍香港公司的运作方式,主动帮助王石收集香港上市公司的章程和年报。

    到了1988年,当股份制改造后的万科开始面向社会发行2800万股面值一元的股票时,由于出师不利,刘元生再次将自己的眼光和胆识送给了王石,也解了万科的及时之围。当时的中国大陆,股票还只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的反应更多的表现为怀疑和不信任。所以,今天看来万科当时甚小的2800万元融资规模,依然被市场“冷处理”了。在别无他途的时候,万科的创建人王石给刘元生打了个求救电话。没有什么犹豫,刘元生当即吃下了360万股,随即成为万科公司上市后的大股东之一。

    后来,刘元生面对媒体曾回忆过他和王石相识的情景。他说:“那几年,王石经常来香港,但和其他内地人不一样,他从来不要求去观光,而是要我带他去逛书店,买了很多企业管理和财务方面的书。那个时候我就感觉他是个有抱负的人。”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刘元生竟也如同曾昭科一样,十分肯定地对王石说出了“你能成事”这句话。智者与智者的碰撞岂止是火花。而相互欣赏的两个人做出的决定,则往往能产生“1+l>2”的效果。刘元生和王石的相互欣赏,就被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种放大效应的合理性。

    自1991年起,万科上市后的18年中,很多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由于经不起股价颠簸撤离了。其中有一家大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万科股票跌破发行价时,还把手里的几百万股票硬生生卖回给了万科,并一度认为是扔掉了烫手的山芋。与这些做法相反,刘元生则一直坚定地持有万科,并在万科股价低迷时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使自己对万科的累计投资达到了400余万港元。

    刘元生的一系列逆行之举,不仅成就了自己和万科,更启示了他人。

    这里可以看一组数据:至2007年中国股市跑牛期间,万科财报显示,个人投资者刘元生持万科A8247.38万股,位列万科A第三大股东。此时刘元生所持有的万科股票市值已经超过了27亿元,其18年的投资收益增长了500倍。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对此曾评价说:刘元生这样的股民确实少见,他才是最大的赢家。他的财富故事,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缩影。

    当时更有媒体惊呼,刘元生的这一投资增幅远超过股神巴菲特创造的投资增幅。后者虽然持有《华盛顿邮报》股票30年,股票价值增长了128倍,但与刘元生投资万科相比,还只能说是相形见绌了。转折——猛增的肾上腺素

    社会虽然是个有机体,但“秩序”却是这个机体最核心的要求之一。如同我们人人都明白,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但却没有一个人是绝对自由的。

    “宴会事件”就让王石切身地领悟了政府机关内部“秩序”的重要性。如果说他随后发生了“10%:90%”的某种转变,那也只是他为了迎合这种秩序而不得已的意识性转变罢了,尽管他心底里有十分的不愿意。

    此时的王石多了些沉默,少了些张扬。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王石似乎成了广州城里愿意享受悠闲生活的少数人之一。也正是在这期间,王石喜欢上了周末去广州友谊剧院看话剧和听音乐会。随后也便有了上文所说的王石与其人生重要伙伴之一的刘元生奇遇。

    只是,沉默而悠闲的生活对于流着野性血液的人来说,简直形同于慢性自杀。更何况此时的王时已迈人而立之年,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和寻求内心出路的紧迫感,驱使着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欲望在跳动。机会不要太多,只要抓住就好!1983年春节,王石在深圳结识的一个旧友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又一次挑起了他那好奇的心思。此人是王石第一次到深圳施工时结识的。夫妇俩利用春节期间来广州探望岳父母,两人不仅携带了那个年代还不常见的多种礼物,而且自身与从前也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