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惠能(8)
    另一天,六祖继续对他的弟子们说,我于大梵寺说法,迄今凡37年。我的法言法语,已辑为《法宝坛经》,你等须倍加珍重,善加守护,并广为传播,普度众生。依此修行,就是正法。我今天也要说说为什么今后只传法而不传衣的道理。其一,这是先祖的嘱托。五祖当初就对我讲,衣钵止汝勿传。禅宗初祖达摩师曾付授偈意,衣不合传。他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花”就是祖师,“五叶”就是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到我。我要践行祖师的教导,因此决定以“法”印证,而不传“衣钵”。其二,衣钵是纷争之源,往往导致流血冲突。初祖六次被人投毒,第七次最终死于投毒;二祖被同道害死;我几次遭人追杀,我示灭后还会有人要我的脑袋。其三,衣钵只传一个人,而法可以传给众人,这更有利于弘扬佛法。

    后来,六祖准备回新州入灭之际,又有门徒问他:大师既说不传衣,只传法,法当传付何人呢?六祖回答说:法已付给大家,有道者得之。我灭后二十余年,邪法惑乱,扰乱我的宗旨,届时会有人不惜生命,出来替佛教厘清是非,拨乱反正,那就是我现在只传正法,衣不复传的原因。

    果不其然,732年,神会禅师在滑台无遮大会中,高树法幢,大作狮子吼,辩倒了神秀门人,从而使南宗取代北宗,成为中国禅宗之正统。六祖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光耀古今的千秋伟人。

    一天,弟子们讨教禅宗的法统问题,六祖做了详尽的总结归纳。六祖说,禅宗法统的世代次第,肇始于释迦牟尼佛祖。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经阿难尊者、商那和修尊者、优婆毱多尊者等到菩提达摩尊者已有二十八代祖师。再经慧可、僧璨、道信等大师,到弘忍大师,就是三十二代祖师了,我是第三十三代。若就东土而言,达摩大师为为东土第一祖,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我为六祖。无论是过去古佛,或是娑婆世界的三十三祖,乃至历代禅门的高僧大德们,因为有他们的师资相契,才得以使佛法传灯无尽;他们的一生,代表的是佛法,是法脉相续的无尽灯。汝等向后,也要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禅宗为什么能够历经千百年而长盛不衰?这与六祖大师建立了自已的法统有很大关系,与六祖在这里的付嘱有很大的关系,与《坛经》的凝聚力量密切相关。六代传法,千真万确。六祖的高明处在于将此法统上溯到释迦牟尼佛,使自己有了绝对牢固的依据,而优越于其它宗派。后来,天台、华严、净土、密宗等也竞相效法禅宗,试图建立自己的法统,但都远不如禅宗那般牢固。如天台宗在《佛祖统纪》中所作的努力那样。因为把法统上溯到释迦佛并不难,难的是在现实的社会中,该宗派是否有能力维系这个法统。历史事实表明,在这方面禅宗最为成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这一旗帜,在中国佛教徒中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由于其简捷易行,故易受僧人和士大夫们的尊信和奉行,为自己建立了广阔的传布空间。所以,在六祖之后短短百余年间,禅宗不仅承受了唐武宗灭佛运动的打击,而且迅速形成了五宗竞荣的局面,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当然,对于禅宗的法统,教下各大宗派是有异议的,但却无力动摇社会的承认,最后也只好随波逐流了。

    一个宗派的发展和繁荣,仅靠法统是不够的。它本身还应具有超凡的实践力量和普遍性。自己就是佛,“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六祖大师归结的这一总纲,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浓缩了整部《坛经》的基本精神。你看:“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不论因也好,果也好,六祖把佛与众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放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消除了一切差距。所以,每一个人,只要你发心,只要你按照六祖的开示去修,去行,你就可以得到解脱。历史上的禅宗大师们,他们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洒脱,那样的自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尝到了这种无上的法乐,当然是信心百倍了。

    712年7月,六祖就命门人在新州国恩寺建灵塔,后来又多次督促要加紧建设,次年夏天终于落成。六祖这样急着督工,或许是想在里边圆寂吧。

    713年农历七月初一,六祖命人鸣钟击鼓,召集所有徒弟到法堂开会。六祖说,下个月我就要离开人世了,你们若还有什么疑问,就趁早问,我为你们答疑。

    见六祖要跟大家告别,个个悲恸不已。包括法海在内的众弟子,有不少人眼泪夺眶而出,有的还放声大哭起来。只有年龄最小的神会似乎无动于衷,既没有眼泪汪汪,也没有啼哭。

    见大家这样哭哭啼啼,六祖有些生气地说,你看看你们!你们这样悲伤,是为我吗?你们是担心我没有去处吗?如果没有去处,我是不会事先告诉你们的。我知道自己的去处,所以很坦然。法性本来就没有生灭、去来。你们应该学学神会,毁誉不动,哀乐不生,有个无善无不善的境界。真是枉费你们跟我修了这么多年!过了几分钟,见大家慢慢平静下来了,六祖又跟大家讲了一些法理,做了一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