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亚里士多德(23)
    三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又爱又怕的学生,其历史地位与这位老师也不相上下。在许多方面有所超越。他的经历与柏拉图有些类似:先是一个著名的学生,再成为一个著名的老师;都创办了学园——这对培养人才,整理、传播他们的思想学说大有裨益。在他生前就享有盛名和崇高的地位。要感谢他的那些学生,就像要感谢孔子的那些得意弟子一样,他们的守孝活动其实也是整理交流老师的博大精深思想的活动,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作也是因为学生的记录整理才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先进思想难免遭遇厄运,亚里士多德的命运也不例外。前面已讲,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后,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为不敬神,有可能重演苏格拉底式的悲剧,他机智的逃亡避难了。遗著原稿首先由弟子泰奥弗拉斯特保存,几经辗转,曾在地窖里沉睡了130年,也曾沦落为罗马帝国的战利品,前后经过两个世纪辗转劫藏、播迁散乱、虫蛀霉烂,书稿已面目全非,加上誊抄手文化不高,缺乏专业知识,错误迭出,所以书稿的内容次序、写作顺序已无法辨别。直到公元前50年左右,吕克昂学园第11任主持安德罗尼珂有幸获得了先师的原稿,将原稿与学园留存的、经过几度翻抄的讲义相校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重新加以编辑。当时,安德罗尼珂已无法查清这些书稿的写作年代,只能用那时流行的分类归纳法把它们按内容进行编排、出版,才得以流传。著作原文为古希腊语,这是一种早已失传了的死语言,即使是在强调古典文化教育的欧洲,人们比较重视古希腊语的学习,如果要想读懂亚里士多德亦非易事。

    问题至此并未结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真是命运多舛。安德罗尼珂编定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后来也失散了,甚至连一份目录也未保存下来。这次劫难,与罗马帝国干系甚大。公元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帝国战争频繁、社会腐败,希腊哲学的智慧火花已濒于熄灭。学者们纷纷被迫出逃。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对希腊哲学加强了限制。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了所有非基督教的学校。他们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违背教义,禁止研究。希腊哲学在帝国失去了存身之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几乎不再为人所知晓。除了在公元6世纪初,罗马的一位学者和政治家波埃修把《范畴篇》、《解释篇》等几个短篇译成拉丁语之外,直到12世纪初600年间,没有迹象表明拉丁语世界还接触过其他亚里士多德著作。倒是阿拉伯世界保存了他的著作,10世纪译成阿拉伯文,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拜占庭人在11世纪所抄的。这要归功于那些出逃的学者,他们传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薪火。阿拉伯世界致力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由此形成了具有阿拉伯色彩的亚里士多德主义。12世纪之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人通过阿拉伯哲学家阿维纳森和阿威罗依重新见到了亚里士多德著作。《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科伦理学》、《分析篇》等著作以及阿拉伯人对这些著作的评注,传入西方,于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故乡,突然出现了一个知识渊博、思想深邃、体系庞大的亚里士多德哲学。

    这些著作由约翰?艾文戴思和多米尼克?贡迪萨尔维由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但因原文几经转抄、翻译,谬误亦颇多。公元13世纪,十字军东侵,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希腊文原稿回到欧洲。佛兰德斯的翻译家莫依贝克将其由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他所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拉丁文本中,也有一半是从阿拉伯文转译过来的。亚氏的著作曾经既为专制帝国禁止,也被基督教教廷排斥,直到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公元14世纪末,出版家阿尔杜斯?曼努修出版了亚里士多德全部著作的希腊文本。至文艺复兴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希伯来语、德语和英语。后来的希腊作家都研究他的作品,赞美他的作品,拜占庭的哲学家也是如此。他的著作对伊斯兰教哲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许多世纪中,他的作品一直统治着欧洲思想。阿拉伯哲学家阿维罗伊斯努力把伊斯兰教神学和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加以综合。中世纪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麦孟尼底也为犹太教做了类似的综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羡慕如此之深,以致于在中世纪末期到了近乎崇拜偶像的地步,他的作品已不再是一盏指路的明灯,而是成了一件禁止人们进一步探索知识的紧身衣。亚里士多德喜欢进行独立观察和思索,无疑他不会赞成后世人对他的作品所做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