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亚里士多德(17)
    悲剧中属于摹仿手段的成分有两个:台词及歌曲。(1)台词即语言对白是动作摹仿的主要部分,表达情感和思想。他认为剧作家应当熟练掌握朗诵艺术,懂得命令、乞求、陈述、恐吓、发问、回答等的各种音调,强调台词的美在于清晰明畅又不流于平淡无奇,过于华丽的词藻会使性格与思想模糊不清。善于使用“隐喻”,能洞察事物间的相似性。在《修辞学》第三卷中,他指出正是诗人们包括悲剧作家首先推进了语言运用的艺术。(2)歌曲是希腊悲剧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最能使悲剧生辉”,“歌队应当作为演员看待,它应当是整体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赞赏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中的合唱歌曲同剧中情节有机关联、融和一体,不赞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降低歌队的作用,更反对塞入同情节并无关联的歌曲。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具有上述六种成分的综合性摹仿,是有高级价值的艺术形式。悲剧严肃、集中、详明地表现现实生活,刻画人物的性格、品质,体现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洞见,很有认识价值。悲剧在形象中寓思想,揭示不同类型的事件和人物的本质,表达普遍性哲理,有宣述、传达思想的价值。悲剧综合六种成分,塑造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使人体验悲壮与崇高,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悲剧更有净化情感、陶冶品性、教化风习的功用价值。

    第二,情节的悲剧效果及其审美意义。

    他说,“诗人与其说是韵文的创制者,不如说是情节的创制者”。(1451b[,27])情节是关于人的活动的事件合理安排,表现人物性格,体现悲剧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以相当多的篇幅论情节,并不是简单谈论编故事的技巧,而是运用摹仿说,具体探讨悲剧如何艺术地再现生活的本质。

    他认为:情节应当摹仿人自身的活动,对现实生活作出有所择取、提炼、加工的创制,根据必然性、或然性,描写某种类型可能发生的、体现普遍性意义的事件。为此,诗人要发挥想象力,虚构情节。即使题材取自现成的神话与英雄传说,也需要虚构新的内容,才能创作成悲剧。悲剧要表现幸福与灾难、成功与失败、善与恶等冲突,惊奇是悲剧追求的效果。但悲剧表现的惊异事件应当合情合理,“把谎话说圆”,这是荷马给诗人们的教益。如果刻意只求惊奇,纳入令人费解、不近情理、甚至荒诞不经的事件,那就是“犯了艺术上的错误”。(1460a[,28-35])亚里士多德论悲剧的情节,不谈神力和命运。在他看来,悲剧人物的跌宕经历,事之成败,都是人自身活动造成的,错咎与责任也由人自己承担。情节表现人的生活实际中的必然性、或然性,这并非宣扬外在神力支配人的命运,若用神力来制造、解决戏剧冲突,那是拙劣的。悲剧应摹仿有本质意义的人的行动。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亚妇女》,不写希腊人攻打特洛亚城的全部行动,而只表现攻陷特洛亚城后被掠本地妇女的悲剧遭遇,表达了谴责侵略、维护正义的思想,这实际上是影射、谴责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军队侵占弥罗斯岛、俘辱该岛妇女的野蛮行径。亚里士多德主张悲剧情节围绕人自身的活动展开,是对古典时期悲剧艺术重大进展的极好概括。这和他本人关于“人是目的”的实践哲学观,也是一致的。

    悲剧情节摹仿人的完整行动,事件按照必然性或常规自然地联结,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事件要有严密布局,挪动或删削任何一部分,整体就会崩散脱节”。(1451b[,12])悲剧应有确定的长度。过于微小或庞大的东西都不会产生美感。悲剧的长度一般以10至12小时为限度。这同悲剧竞赛、观众看戏的时间也有关。雅典戏剧节历时三天,三位悲剧诗人参赛,每人上演三出悲剧和一出“羊人剧”(笑剧),下午可能还演一出喜剧,宗教仪式也占时间,三出悲剧加一出笑剧共约五、六千诗行,每出悲剧平均约一千四百诗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诗学》制定了希腊戏剧遵守的“三一律”,即地点、时间、情节的整一律。除情节统一外,剧中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不换景),剧中情节的时间集中在一昼夜或十二小时。这种见解并不确切,不符合《诗学》有关论述的原意,也不符合希腊悲剧、喜剧场景与时间变化的实际。

    “突转”(peripetia)和“发现”(anagnorisis)应当是情节进展的自然结果。突转指剧情按照行动的必然性、或然性向相反方面变化,从顺境转向逆境或从逆境转向顺境。发现指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或仇敌等特殊关系。两者都使戏剧冲突进向高潮,往往和苦难即毁灭性的或痛苦的行动交织一起,达到引发恐惧与怜悯之情的悲剧效果。亚里士多德主张,悲剧中这两种情节的突然转变,不应是人为的外在强加的,而应是摹仿的事件自然地发生的,既可信,又强烈震撼观众的心灵。他赞赏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处理“突转”的范例。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结构安排双重结局,即以善人善报、恶人恶报的大团圆收场,只是投合观众的软弱心肠,并无悲剧效果,倒象是喜剧特色。在他看来,优秀悲剧往往有单重悲壮结局,从中展示严肃、深沉的意义。而有人指责欧里庇得斯的许多剧作以悲残结局收场,那是错误的。欧里庇得斯的艺术处理,“将悲剧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是一位“最能展示悲剧效果的诗人”。(1453a[,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