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亚里士多德(15)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并不只是由于对称、秩序、确定性的形式美引生快感,更重要地是由于求知是最快乐的事,所以人类在摹仿中感到愉悦。他说: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是最快乐的事,而且对一般人也是最快乐的事,正因此,诗能产生美的愉悦。人还有另一种天生的美感本性。它不是生理欲望的满足,不是实用的、功利性的,而是指感受对称、秩序、确定性中产生独特的愉悦。亚里士多德说到:绘画中色彩优美处理的技巧给人快感,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人惬意表达情感的天性。(1448b[,18-21])《问题集》第十九卷专门探讨音乐中的不同旋律、节奏、音程、声乐和器乐,为何能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他指出:音乐中旋律和节奏的运动,同人们的行为相关,最易表达人的情感和品性;(919b[,26-37])悲剧的歌唱中穿插朗诵会产生悲剧效果,因为对比表现情感,造成极致的不幸或悲痛,单调则难以使人悲痛欲绝。(8918a[,12-13])总之,各种摹仿手段、方式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也出于人的美感天性,在于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鸣。

    B.整一性

    整一性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从字面理解,含有完整性(complete)、整体性(whole)、统一性(unity)、一致性(one)、连贯性(coherence)的意思。说明“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也指诗歌、悲剧等作品情节都必须连贯和整一。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与其哲学思想相关联,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他的“四因论”,他认为,自然事物从潜能走向实现,形式因(含有动力因)是决定的因素。事物的“形式”就是事物的本质。一粒种子自身就有长成一棵幼苗的内在原因和动力。先有雕刻家的构思,大理石才会变成生动形象的雕像。

    质料因与形式因之间也处于变化之中。每一个事物都有形式因作为目的和动力,由此可见,具体实体也有由下到上的等级。实体越往上,质料或潜能就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纯粹。上溯到最高的实体,推至最高因,就是永恒的“第一推动者”。它推动别人,自己不动,是一种纯形式的实体,没有潜能和质料,是一种生命和心灵。亚里士多德又把它称为“神”。最高因(神)是一切事物运动追求达到的最后结果和最高目标,也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本法则,同时,它本身也完美无缺,也是至高无上的善。

    因为善本身就是完美,所以事物内在的这种善的动因,实质上也是美的动因。因此,自然事物都有美与善的趋向,它们的生长过程,就是美与善的显现过程。因此,说到底,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但美不等于善。“善常以行为为主,而美则在不活动的事物身上也能见到”。丑和恶的事物,只是事物自然发展受到阻碍、歪曲的结果。

    自然事物具有趋同美的本性:从无生命的无机界,到奇花异木的植物界;从珍禽异兽的动物界,到聪明理智的人类;从璀璨明亮的日月星辰,到辽阔无际的宇宙,整个自然界显得异常和谐、完整,像是一个万能设计者精心设计的艺术品。它的存在,就是美的法则的证明。

    事物发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据是善,美是外在形式,这个观念接近基督教思想。

    他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至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wholeness)。”如果亚里士多德活到今天,他会说,在现代科技面前,这些“非常小”或“非常大”的东西的美就不成问题了,我们通过显微镜或太空观察都可以看清。

    他认为,美就是“整一性”。“秩序、匀称与明确”就是“整一性”。“整一性”既不是单一,也不是杂多,而是像音乐一样,五律调和,八音克谐,在丰富复杂的多样性中又保持统一性。“整一性”是艺术作品的标志:“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而“悲剧也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史诗的情节也应像悲剧的情节那样,按照戏剧的原则安排,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有头、有身、有尾,这样它才能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