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柏拉图(4)
    柏拉图的《理想国》(《治国篇》)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公民划分为哲学家、卫国者、武士和劳动者四个阶级。四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哲学家执掌政府,因为他代表着智慧、勇敢、正义和真善美。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实施。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在理想国中,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战士也只需要1000人就够了。有点像老子的“小国寡民”。

    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柏拉图在《律法》(TheLaws)中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有一些天才的构想和合理的东西:政治家(哲学家)、精英治国,公平、正义、平等和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建立清廉政治,以公有制为主导的所有制,对国民素质的重视,对道德和善的追求,男女平等等等,但,离民主政治较远。按照他的理论建立起来的国家必定是一个专制高压的国家。而且,他的一些想法极不现实,比如,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大家有共同的妻儿,妻子由政府分配等等,因而,只有部分合理性。

    柏拉图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反对民主政治,主张维护等级秩序。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然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很荒唐?这说明,他对那时的雅典“民主暴政”颇感失望,也警示我们:民主政治有一个候选人素质、能力锻造的过程,在“哲学王”中产生政治家可以对此进行补救。

    柏拉图认为,劳动者之间互换位子可能问题不大,而阶级之间的流动会出大乱子,意味着城市的陷落与倒退。各个阶级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城邦就是公正的。这就像朱熹一样,主张各个阶级要谨守本分,各安其位。

    应当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与西方三权分立思想不无渊源。然而,通览柏拉图主义,它更适合作为维持一个封闭社会的阶级统治论而存在。其所谓“创制一个最美好的国家,在那里每个公民都真正幸福”的理想,不过是让奴隶与奴隶主相安无事的安慰剂。所以,理想国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严格的阶级区别”——统治阶级是牧人和看家狗,而其他人都是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