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孔子(31)
    其四,他是官本位思想的始作蛹者。他说“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孔子官场失意后总结出来的官员行为准则,可见孔子对官场还是有所期望的,希望官场都能按照他的理想行事。有学问、有能力、有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人当然可以“做官”,当管理者,问题是这不是人们发愤学习的唯一途径,杰出人物还可以当科学家、当学者、当企业家,当能工巧匠等等,而不需要任何人都往官场挤,什么行业都比照官场。

    其五,中庸哲学实际上也有很多消极因素。尽管人们经常把“中庸之道”往正面理解,但是这个词确实难以让人们产生积极的反应。“庸”在中文中是个贬义词,再加上“中”字,更让人们难以想象。孔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是讲为人处事的,“中庸”就是叫人不走极端,走中间路线,这样才不会受到人们的攻击,才不会受到伤害,是明哲保身之法宝。但在今天看来,这就是叫人不求上进,不求最好,只求得过且过,就是从众心理。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如何创新?谁还敢于创新?社会还怎么进步?西方国家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探索,而中国则提倡中庸、从众,难怪中国发展滞缓了,难怪中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了。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索极限和扩大视野的过程,不走极端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因为新的东西大都在常人的视野之外。孔子自己就没有做到“中庸”,他一生做过很多营生,与李白一样也在官场失意过,与李白不同的是,李白失意后走上了诗化的境界,而孔子则走上了教育之途。其实,孔子并不中庸,他敢为天下先,广收门徒,传道解惑,创立儒家学说,如果他中庸的话,怎能做出如此伟业?如果谁相信了中庸,最后就可能变得非常平庸。封建帝王宣传中庸之道,并不是他们自己想平庸,而是让臣民们平庸,不起来反抗他们,以达到封建统治的目的。他的“无可无不可”哲学,引导人们走向滑头和模棱两可;他的中庸哲学使人守旧,而缺乏进取。

    其六,他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人治政治的祖师爷。孔子人治主义中的统治者的以身作则、举贤才、为政在人等思想有其合理性,但,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还是法治民主最可靠最先进。人治容易使权力失去监督,容易造成腐败,容易造成决策的重大失误。一旦出现专制独裁、暴戾愚昧时,随之而来的是**与衰败。人治从总体上是排斥法治的,尤其是在极端专制统治时期,造成法律虚无主义,使法治荡然无存,它使人每日处于恐怖中。人治造就的是唯唯诺诺、唯命是听的无能之辈,不可能造就有独创精神、开拓进取、大胆有为的批量人才。

    其七,孔子对自然现象和神秘世界关注不够,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两千年历史上哲学思辨和科学技术的缺陷。也许,孔子不可能懂那么多,但由于他的思想影响太大,他的观点不能不深刻地影响着后继者。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孔子的思想有其弊端和历史局限性,但瑕不掩玉,这只是其光芒万丈的思想之火上的一点尘埃,掩盖不了其整体的灿烂光辉。我们不可过于苛求于古人。

    孔子毕竟是一位有大无畏精神、勇于探索、勇于革新的大思想家,他不希望他的后人泥古不化,停滞不前。而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不断前进。我们必须站在人类优秀文化的巅峰,吸取西方民主、法治、科学、市场经济的精髓,学习孔子,继承孔子,最终超越孔子。

    我们必须承认:孔子的遗产博大而精深。沿着孔子的足迹,很多人拾到了金子,将来,必定还能发掘出更多的金子。历史上曾出现过这么一位伟人,是中华之福,世界之幸。

    让我们一起为那个美好的“大同”理想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