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孔子(30)
    五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伟人,也是世界历史上不多见的思想文化巨人。他的思想是伟大的、杰出的,正面居多的。但孔子毕竟是一位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有其历史局限性。更何况千百年来,历代腐儒和封建王朝对孔子的思想加以曲解和歪曲,思想被政治利用,真理被歪曲,孔子的思想大厦笼罩了层层污垢,智慧的光芒被阴云所遮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把他放到那个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加批判地完全按照孔子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那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倒退。

    过去,不仅孔子被圣化,孔子的学生也被圣化,谁是二圣人,谁是三圣人,座次排的很分明。宋儒讲道统,搞三突出,突出曾子,突出子思,突出孟子。七十子之徒,《论语》里有29人,七十子之后,也有很多人,哪里是这样排座次?出土发现可以证明,孔门的真相不是这样。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讲治统,这是汉儒;二是讲道统,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孔子的话是圣人之言,绝对真理,任何人不得越雷池半步。这怎么行?

    在孔子的时代,及其后几百年间,儒学仅仅是同墨、道、法、名、兵、阴阳等并存的一个学派。秦王赢政曾焚书坑儒,当然他主要是焚的主张民本思想的孟子派;王充曾著长文《论衡?问孔》,系统地批判了孔子及其《论语》,当然,他说的都是些鸡毛蒜皮、小事小非的问题;李白也曾写诗嘲笑鲁儒,他在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大诗人的时代,儒学已经退化;“五四”运动时期,文化思想界曾对孔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批判有些是正确的,胡适后来已对自己的批孔进行了反思,郭沫若对孔子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却写诗说“《十批》不是好文章,孔学名高实秕糠”;“文革”期间的评法批儒显然是一场另有其目的的政治运动,那时候,不仅不尊孔,而且还要批孔,把孔子批得臭不可闻,文革期间祭祀孔子的碑林庙宇等更是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我们不谈董仲舒和朱熹对孔子的歪曲。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做君臣的君要象君,臣要象臣,做父子的,父亲要象父亲,儿子要象儿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与他无关,这是董仲舒的曲解;宗法制、世袭制也与他无多大关系。那么,什么是孔子自身之弊呢?什么是其局限性呢?

    首先,孔子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在他那个时代不可能产生一种民主政治的理念,他在本质上是主张建立一种得道行仁的君主政体的。在炎黄时代,中国有民主政治的萌芽,尧舜禅让,在封建主义萌芽的前夜,播下了民主政治的火种,孔子或许并未引起重视,加以阐发。我以为,他是赞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他还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他对等级制度十分热衷,对破坏等级制秩序的行为不能容忍。孔子推崇君权、父权、夫权,提倡忠、孝、节。在孔子的观念里,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级森严,不容僭越,绝无平等之必要,更无平等之可能。按照这种思想,治理国家之法与治理家庭之法完全相同,管理国家就像管理家庭一样,子不能忤父,臣不能逆君;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子要孝父,臣要尊君。导致国人只知专制,不识民主,以为命由天定,其实人生而平等。孔子的这种专制思想、等级观念逐渐渗透进国人的血液里,流淌至今,如附骨之蛆,剔之不去。他的再传弟子、儒家亚圣孟子在这方面比他进步,认为“人权至上,国家利益次之,统治阶级的利益最轻”,但为许多专制皇帝所不容。

    其次,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忽视科技,导致了历代儒生只知钻研经典、人文科学,而忽视了对自然、社会的实际研究,以治生之术、实用工艺技术为小道。当樊迟向他请教种庄稼和蔬菜的技艺时,孔子也许的确不知道,但也不至于要说樊迟是小人,可见孔子是鄙视劳动的。子夏说,生活中的小技艺也有可取的地方,但是,怕它妨碍大事业,所以君子不用专门学它。这客观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正常发展。他主张富民,却忽视了经济的发展。

    其三,他有“唯心”和愚民的倾向,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庶人不议”。不管将“女子”作何解,他将妇女与“小人”划等号,说“惟小人与女人难养”,客观上造成了对妇女地位的轻视。他谈君、臣、父、兄、弟、子的言论很多,却几乎没谈到妇女、母亲、姐妹,我想,这或许不是孔子有意如此,可能是在那个时代妇女的地位很低,以致不值一提。这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我们今天必须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