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自修求强,自己做主
    “诚、敬、静、谨、恒”是曾国藩的修身五字诀,他一生非常讲究修身进德,视修身进德和学业为人生的两大财富,并提出了“修身立德,铸造精神”的自我追求。在曾国藩看来,修身之道,首要者莫大于立志,志不立则事业无成,志不高远则容易流于平庸;然只有高远之志,夸夸其谈而不勤勉力行,也终将人生付诸东流。修身,须以“诚”为本,要忠信、不欺,戒除浮躁之心,加强修养,做谦谦君子;要淡泊、豁达、宽容、勤俭、廉洁、忍让、恭敬,方能游刃有余地铸造精神,升华价值。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业。本章图版编目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人生修炼的最高境界信的含义处世的技巧胸襟宽广才是真正受用太盈则溢,太亏则虚顺境比逆境更能考验一个人牢骚者的表现每逢大事必有静气勇敢面对失败人的贪婪与不知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生的阶段郁怒最伤人平常人与聪明人胸中有浩气永不放弃也是一种精神谨慎做事的方法做个有胆识的人做人要“求阙”流言的可怕另辟出路的智谋自以为聪明的人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苟能立志,人人可做圣贤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原文意为: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做的事情都可以做,还有什么必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呢?解读

    在《曾国藩家书》中,一直劝弟教儿立志向学,可见他非常重视“立志”对一个人人生的修炼和重大影响。曾同藩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他把圣贤视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因为圣贤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圣人和贤人的合称,是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完人,所以中国历史上能够称得上圣人和贤人的是屈指可数的。在他看来,无论帝王将相,无论圣贤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种志向,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好了,莫问收获,只问耕耘,重点在耕耘两个字上。可见曾国藩的志向之远大。

    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到后来平定了太平天国,直至做到直隶总督,不同阶段他都有自己的志向。在一次秀才考试中,曾同藩取得第七名的成绩,为此他给自己取了“涤生”这个名号,希望自己能够借助这一好成绩,蒸蒸日上。从表面意思看,“涤者,取涤者旧染之污也。”而“生”字,则采用了明朝袁了凡的活:“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就是说我今后所做的事情,就仿佛我要重生一样。这可谓是他立下了一个非常大的志向。

    曾国藩在道光十二年参加湘乡县学考试时却被学台亮了红牌,认为他文理不通。后来再次的应试,他也仅得了一个备榜,即秀才的最后一名。这对于一向不服输的曾国藩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于是他告别家乡,进入省城就读于当时极负盛名的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曾国藩勤学苦读,每一次考试都力争第一,后来在参加省城的乡试时,终于不负众望,考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中了进士。在进士及第之后,又立下了更加宏大的志向。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曾同藩从乡野走向官场,历经了种种磨难和挫折。而当年的立志正是曾国藩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当他在科举路上遇到困难时,曾国藩总以一种惊人的毅力支撑着,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作的努力令后人广为称道。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不将“立志”看做迈向人生的第一步,作为排除万难、驶向理想彼岸的原动力。抚今追古,古人对立志的勇气与精神、毅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