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如果说曾国藩是一个传奇,那么《曾国藩家书》就是书写这个传奇的一支神笔,展示了个前无古人做先例、后无来者能超越的奇迹。近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对他顶礼膜拜,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坎坷经历,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丰功伟绩,而是因为他充满睿智的人格魅力。

    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他敬佩,尊其为“圣哲”;从谭嗣同、梁启超到陈独秀,无不对其推崇,称其为“楷模”。曾国藩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门生李鸿章、左宗棠,弟弟曾国荃儿子曾纪泽等都秉承他的教导而成为出将入相的显赫人物。

    曾国藩生正处于清王朝衰落时期,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做圣贤,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终有所成。尤其是他留下的家书,更是受到了世人的重视。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的“家训”著作可谓蔚为大观,如《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温公家范》、《治家格言》等都是具有影响力的家训经典。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部家训著作能像《曾国藩家书》这样奇特。从时间上看,《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三十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从数量上看,有近一千五百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以写信的对象言,曾国藩家书上至祖父母、父母,中对诸兄弟,下及儿辈,足以探索其全家的生活状况。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其著作记录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更是其治政、治家、治军、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也是研究曾国藩本人的重要史料。

    《曾国藩家书》共分六大章,分别讲述了修身、劝学、为人处世、为官、治军、治家等内容。“修身之道“是贯穿家书的灵魂。曾国藩认为,“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犟之气”。同时很讲究“坚韧”二字,曾国藩一生虽屡历险境,但终能在逆境中奋发,成就大器,正是因为咬定“坚韧”不放松,所谓“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曾国藩是个书生,靠科举走上仕途,所以他告诫子弟要多读书,并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其中也蕴涵了做人做事的精神。

    为官、治军之道也是曾氏家书的一大内容。曾国藩治军有其独到之处,非常重视人在战争中的能动作用。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攻守之耍,在人而不在兵”,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书中还有大量篇幅讲述用人之道,体现了曾国藩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在治家篇中,曾国藩很擅长理财之道。他教育自己的亲人要勤俭治家,不主张给子孙多留钱财,而是告诫兄弟子女们要以辛勤劳动为治家的手段。

    由此看来,《曾国藩家书》在中国家训经典中卓立超群,主要在于其内容广博精辟,大有圣贤垂宪之良苦用心。本书摘取曾氏家书中最核心的语段,解读曾氏修身、劝学、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秘诀,使读者不必阅读大量篇章,就能一目了然掌握书中的要点,从中借鉴并加以效仿,使自己更加完善。

    此外,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图文结合,用生动的线条图简洁明了地诠释文中要点。四百多张优美的线条图不仅能带给读者轻松的阅读空间,更能使人深切地感悟其中的真谛。

    《曾国藩家书》的成名与影响

    《曾国藩家书》精彩语录

    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惟月人极难,所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原文意为:用人是最难的事情,听从言语也特别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深思熟虑,果断处理,心目之中一定要有一个一定之规。解读

    曾同藩认为,要想使自己的手下心服口服地为自己卖命,就必须对自己的下属施与恩惠,使下属自觉地将自己与妊官连为一体。让下属感到自己行为的选择既是对自己负责,更主要的是对长官负责。

    施恩的方法不同于施威的方法。妊官对下属施威则主要是通过有过必罚、严厉督责等方式。使下属产生惧怕得罪的心理,使其行为选择在主要是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间接对长官负责。而施威则做到“有过必罚,不论亲疏”即可。施恩要颇有讲究,施得巧妙.施得不露痕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如果把一番盛情好意弄成了一盘盛气凌人的“嗟来之食”,反而会弄巧成拙。在曾国藩看来,施恩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推功揽罪法,即是推功于下、归罪于己。功罪的归属,常常涉及利害关系,长官们推功于下、归罪于己.往往能使僚届避害获利。推功揽罪有时是同时表现在一人身上的。这种推功揽罪是一种罕见、难得的极端举动。也正因为如此,它具有撼动人心的感化作用效果。

    二是揽罪法。揽罪法以长官引咎自责为特征。揽罪法是通过白我反省的“反躬法”做出的,这就是传统儒学的“恕”道。结果,同样以曲折的方式激励了部下。而一旦从引咎自责进到引咎自罚,“过分”就更会带来意外的效果。三是不罚示恩法。中国古代有一种通行的施之于僚属的责罚力式——杖罚,也即打板子。各级长官都拥有对僚属的杖罚权。但精于治道、治术的长官们往往放弃这种法定的惩罚权,不依恃杖罚而求得治理。

    曾国藩之所以能被称为一个“贤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南于他有着很强的用人能力。对于属下,他奖罚分明,严肃军纪,但是对属下叉很谦和,以情驭下,爱兵如子。曾削藩对待下属,除了施威之外,他还巧妙地对其施以恩惠.如果手下犯了错误,不该直接进行严厉的惩罚,而应找m其巾原因,进行说服教育,址届下吸取教训,而惩罚只是一个引以为戒的管示而已.这样一个人才能成为好的领导者。因而,曾罔藩手下的兵士们从内心里佩服他,拥戴他,危难之中真正的为他卖命。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惟月人极难,所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原文意为:用人是最难的事情,听从言语也特别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深思熟虑,果断处理,心目之中一定要有一个一定之规。解读

    曾同藩认为,要想使自己的手下心服口服地为自己卖命,就必须对自己的下属施与恩惠,使下属自觉地将自己与妊官连为一体。让下属感到自己行为的选择既是对自己负责,更主要的是对长官负责。

    施恩的方法不同于施威的方法。妊官对下属施威则主要是通过有过必罚、严厉督责等方式。使下属产生惧怕得罪的心理,使其行为选择在主要是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间接对长官负责。而施威则做到“有过必罚,不论亲疏”即可。施恩要颇有讲究,施得巧妙.施得不露痕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如果把一番盛情好意弄成了一盘盛气凌人的“嗟来之食”,反而会弄巧成拙。在曾国藩看来,施恩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推功揽罪法,即是推功于下、归罪于己。功罪的归属,常常涉及利害关系,长官们推功于下、归罪于己.往往能使僚届避害获利。推功揽罪有时是同时表现在一人身上的。这种推功揽罪是一种罕见、难得的极端举动。也正因为如此,它具有撼动人心的感化作用效果。

    二是揽罪法。揽罪法以长官引咎自责为特征。揽罪法是通过白我反省的“反躬法”做出的,这就是传统儒学的“恕”道。结果,同样以曲折的方式激励了部下。而一旦从引咎自责进到引咎自罚,“过分”就更会带来意外的效果。三是不罚示恩法。中国古代有一种通行的施之于僚属的责罚力式——杖罚,也即打板子。各级长官都拥有对僚属的杖罚权。但精于治道、治术的长官们往往放弃这种法定的惩罚权,不依恃杖罚而求得治理。

    曾国藩之所以能被称为一个“贤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南于他有着很强的用人能力。对于属下,他奖罚分明,严肃军纪,但是对属下叉很谦和,以情驭下,爱兵如子。曾削藩对待下属,除了施威之外,他还巧妙地对其施以恩惠.如果手下犯了错误,不该直接进行严厉的惩罚,而应找m其巾原因,进行说服教育,址届下吸取教训,而惩罚只是一个引以为戒的管示而已.这样一个人才能成为好的领导者。因而,曾罔藩手下的兵士们从内心里佩服他,拥戴他,危难之中真正的为他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