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遭人妒忌的人是人才(1)
    胡雪岩语录:遭到人们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

    所谓人才是指已经显露出能力的各行各业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物。或者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或者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实干家,或者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家等。总之,就是具有能力者。有能力,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有能力,这还是很抽象。

    美国密西根大学行为科学家丹尼逊把人才分为七个层次:第一等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经常想出机智的方法解决问题,被认为是该部门最有创造性的人;第二等善于用新的首创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能提出很多好意见;第三等比一般人有较多的新意见,能提出一些费思索的问题,并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偶尔也提出有想象力的建议;第四等能发挥别人的见解,但他自己的见解却大多是陈旧和众所周知的;第五等在搞一项新工作时经常向同事讨教,并依靠别人的建议;第六等无明显的首创性,很少提供新见解,习惯于老一套的工作方法。第七等满足于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工作方法老一套,不适时宜也不想修改。

    既然人才可以分成这么多等次,那么对于人才的鉴定也就较难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才相对于其他“非人才”来说要更有能力,那么,也就意味着人才能够办成别人办不成的事,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成绩。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曰:“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意思就是说,嵇绍进入洛阳城,有人就对王戎说:“昨天在众人公众之中看见嵇绍,他是那么高大神奇,就像一只鹤站在一大群鸡中间!”后世就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如果我们用人才与一般人来比喻,那么“鹤”就相当于是人才,而“鸡群”就相当于是一般人。一个人才在这么多一般人里面本来就显得很特别,又加之他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能力,那么,在一个群体里,他就会受到别人的妒忌,因为他威胁到了别人的利益,这也就是三国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所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但是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才。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其传记中说:“我历来相信,一个不招人妒的人是没有能力的,或者他根本不敢招人忌恨,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唯众人的意志是图,我的公司不需要这样的人。”胡雪岩也有相同的人才观,“不遭人妒是庸才”,所以,在胡雪岩提拔人才的过程中,他就专门提拔那些遭人妒忌的人。

    嵇鹤龄和王有龄一样是一个候补官,但是却在湖州做幕僚,常有奇计,但是却自视甚高,怀才不遇,同时,他对上级从来不讨好,也不会去走关系。加之他自己确实有才能,又不会和同僚处理好关系,于是每遭人非议,而这种非议中更多的是妒忌。但胡雪岩却认为此人是个人才,大有所用,只是没有到他施展才华的时候。

    王有龄因为完成了漕粮的运输,被任命为湖州知府,但是他刚上任,浙江新城就发生了民变,原因是粮税太重,于是一群人聚在一起抗粮。巡抚黄宗汉叫王有龄带兵去剿,但王有龄却认为去剿也不一定有用,因为民众太多。这个时候,嵇鹤龄出了一个主意“先抚后剿”。主意听起来不错,但是谁愿意去安抚呢?如果要让说话人去的话,而嵇鹤龄向来就有一种名士脾气,因此他是不可能去的。

    但胡雪岩却认为此时正是嵇鹤龄一鸣惊人的时候,于是他叫王有龄提拔嵇鹤龄,自己则亲自去请他。

    胡雪岩发现嵇鹤龄最近刚刚死了妻子,正在悼念。但却为没有钱办理丧事而发愁。胡雪岩是不是立刻赶去吊唁,表示同情呢?没有。因为空口说白话是没有用的,但如果直接给他钱,嵇鹤龄也肯定不会接受。胡雪岩知道,以嵇鹤龄的性格,绝不会轻易求人,但为生活所迫,一定去当铺典当过东西。于是胡雪岩就问典当行的朋友,哪一家当铺有嵇鹤龄的当票。我们常常讲“皇天不负苦心人”,只要用心,老天就会给我们很多机会。一番打听后,胡雪岩得知,嵇鹤龄果然在两家当铺都典当过东西。于是他派人把钱还上,把当票赎了出来,然后拿上当票去见嵇鹤龄。胡雪岩见到嵇鹤龄,并没有上来就说这是你的当票,是我给你赎回来的。因为这样说仍然会让嵇鹤龄面子上过不去。胡雪岩说得很简单,就一句话而已:这是我的伙计在路上捡到的,我怕别人看到,所以赶快给你送来了。这样一来,嵇鹤龄就知道,胡雪岩不仅给自己赎回了当品,还顾全了自己的面子,心里自然非常感激。胡雪岩随后又帮助嵇鹤龄料理妻子丧事,一切安排得既周到又稳妥。在这种情况下,嵇鹤龄就是再有名士脾气,也不好发作了,于是想和胡雪岩谈一谈。胡一听这话,知道有门了,就请他到酒楼“摆一碗”,两人开怀畅饮。这一下,至于嵇鹤龄去新城安抚之事已经不再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