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庆油田情报的泄露:情报经济学(1)
    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对我国的新石油——大庆油田的生产非常关心,但在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对大庆油田的生产情况没有公开的报道。所以,日本人关于大庆油田的具体生产情况只停留在“耳闻“的状态中,为了摸准大庆油田的具体情况,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活动。

    1964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通讯“大庆精神大庆助”的文章,日本人从这篇通讯中,确切地肯定了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但大庆究竟在什么地方,因为中国政府对此秘而不宣,日本人又因没有材料,所以,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于是,他们只好继续进行情报收集活动。

    1966年7月,《中国画报》的封面上刊登了这样一张照片: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手握钻机刹把,眺望远方,在他背景远处错落地矗立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日本人见到这张照片,就像猫看到老鼠一样高兴,他们根据照片上的王进喜戴的大狗皮帽和穿的厚棉袄,断定出大庆油田的位置肯定不在南方,而是在零下30℃左右的地区,那就应该是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因为只有东北冬季的气温才到零下30℃。

    另外,《中国画报》上还刊登了另外一张照片,照片的文字说明是“大庆油田的原油装车待运。”在这张照片中日本人看到一列列并排的原油罐车正整装待发,而且车子的轮胎上沾满了泥土。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在北京坐火车时又发现,在北京停留的油罐车上附着尘土的颜色和厚度居然与《中国画报》上刊登的照片是一模一样的,于是他们断定这些油罐车是从东北过来的,而且肯定就是从大庆油田开过来的。由此,日本人拿着这些土的颜色和厚度回去化验,判断出大庆油田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但具体在哪里,他们还是不清楚。

    于是,日本人又根据有关“铁人”的事迹,即王进喜和工人们用肩膀将几十吨的设备运到油田这一事迹中判断出油田应该离火车站不远,否则这些承重设备单凭人力是承受不了的。由此,日本人知道了大庆油田的大致方位。

    1966年10月,日本又从《人民中国》杂志的上看到了石油工人王进喜的报道,报道中有“铁人”王进喜说的这样一句话,即“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日本人从这篇报道中,知道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情报,那就是大庆油田在马家窑,另外这个油田的产量非常大,大到可以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可以打破外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于是,日本人从伪满的军用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并在马家窑附近查到一个火车站,叫安达车站,而马家窑就在北安铁路上这个小车站东边十多里处。日本人由此判断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马家窑位于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县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铁路的附近,包括公主峰西南的大来,南北四百公里的范围,估计从东北地区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油田。

    同时,日本人从《中国画报》上刊登的炼油厂照片,通过照片上1米左右的扶手栏,推断出了炼油塔的外径,并换算出内径为5米,由此日本人判定大庆油田的日炼油加工能力为每天3000千升,如果一年以330天计,每口井年产原油为100万千升,那么大庆有800多口井,年产油就是360万吨了。

    日本人根据大庆油田出油能力与炼油厂有限的炼油能力,考虑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准和能力及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于是他们由此推论: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必然会因为炼油设备不足,需要大量引进采油设备。那么,中国要买的设备规模和数量多大?根据情报分析,要满足日炼油1万千升的需要。

    随后,日本迅即集中有关专家和人员,在对所获信息进行剖析和处理之后,全面设计出适合中国大庆油田的采油设备,并大量生产。果然,中国政府不久就向世界市场寻求石油开采设备,早有准备的日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符合中国所要求的设计设备,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中国的巨额订货,狠狠地赚上一笔巨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