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人多力量不一定大:规模报酬变化(1)
    在中国,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词汇:“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等等,用来鼓励那些灰心丧气的团队们,这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在我国的大革命时期,革命先烈团结在一起的不可征服的那种冲天干劲和革命热情。在国外,类似这样鼓舞人心的词汇也到处都是,例如“巨大的松涛声,是从每棵树上发出来的”(欧洲)、“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伊朗)、“微风积聚成台风”(越南)等等,这些铺天盖地的谚语、俗语警句,其实就是在向人们传达一个这样的信息:任何组织、事情只要达到规模了,人员多了,就能发挥出强大的不可预料的力量。

    用经济学的观点看待这个“人多力量大”的规模问题,其实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规模报酬变化”的问题。

    经济学小知识:规模报酬变化

    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通常来说有三种情况,即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一个矿泉水厂每月生产20千吨的矿泉水,所用资本为200个单位,耗费劳动为100个单位。现在矿泉水厂因为资金雄厚,厂长就将厂的规模扩大为原来的3倍,在投入生产时使用600个单位的资本,300个单位的劳动,由生产规模的变化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会是什么样的,经济学专家说无非就是三种可能:

    (1)产量没有比原来高了,反而低了,也就是总产量小于60千吨,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规模报酬递减,即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2)产量正好是60千吨,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即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3)产量达到了60千吨以上,如果是这种情形,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规模报酬递增,即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由此,我们知道,随着生产规模的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也在跟着发生变化,要么比原来的比例产量高了,要么比原来的比例产量低了,要么保持原来的比例产量不变。那么,引起规模报酬变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造成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规模不经济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提高。

    对于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来说,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随着规模的扩大,然后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即规模经济。可是追求规模经济不能盲目,相信大家也都听过“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如果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只知道一味地扩大生产规模,认为规模生产扩大了,企业就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润。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不知道生产的极限,最终的结果会让企业蒙受损失的。这是因为无论哪种生产都有自己的极限,当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它就只能在这个极限内运作,如果你要背道而驰,往往就会发生“规模不经济”的情况,让企业的生产变得不合理。

    这是企业扩大生产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另外,也有许多企业的在努力追求规模扩大的同时,出现规模经济,即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的情况,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学家说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因素:

    (1)“专业化的分工协作”。18世纪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

    在最初的大头针这个行业里,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工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天,也只能生产出一个大头针,生产效率可谓极其低下。后来,大头针企业将生产大头针的流程分为18道工序,要每个技术人员只负责其中的一道工序就行了,这样一天下来,每人的平均日产量可以到达4800个,生产产量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这也就是企业规模化后,专业化和分工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