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让自己成为公司的“焦点”:注意力经济学(1)
    方显在公司里是领导眼中的得力助手,而且在同事那里是口碑不错的人物。他的薪水一路飙升,职位也越升越高。他每天上班衣着光亮,胸膛笔挺,自信满怀,风光无限,集领导和同事的光芒于一身,是公司和单位的“焦点”式人物。同事们对他有嫉妒、有羡慕、有欣赏,但都只能无奈地感叹:“自己怎么就没有他那样的机会呢?自己怎么就不能吸引领导和同事的注意力呢?”

    其实,这些像方显一样在公司和单位里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加薪和升职不是偶然的,在这之前,他们都凭着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好人缘得到了公司高层领导的认可,也得到了同事的认可,所以,后来的加薪和升职,也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自然进程化结果。

    在一个公司和单位里,如果你想要得到领导的关注和同事的好感,就要尽力展现自己,抓住领导和同事的视线,而不能让自己在公司和单位里像空气一样,只有这样你才有加薪和提升的机会。对此,这里我们用“注意力经济学”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经济学小知识:注意力经济学

    “注意力经济学”的概念出现有很长的时间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对其的表述是:公众在接受信息时存在着消费,他们消费的不是什么有形的东西,而是自己的注意力,即公众在接受信息时,要消耗注意力这种资源。不过,当时赫伯特?西蒙的这种表述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兴起,这一概念才逐渐被世人认同,并被广泛应用。

    在赫伯特?西蒙的表述中,公众的注意力就是一种资源,当公众在接受信息时就要消费这种资源。消费注意力之后能够获得怎样的回报,就要看信息的价值。如果我们用“好、坏、无所谓”这三个简单的标准来评价信息的价值,公众消费注意力后从中获得的利益就是:通常来说,好信息可以让公众在消费注意力的同时得到相关的利益。例如一些正被脱发烦恼包围的人群,当他们在听到一种治疗脱发产品的消息时,脱发烦恼就能得到短暂的缓解,这就是公众从中获得的利益。坏消息除了会消费公众的注意力外,可能还会让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失。

    例如,美美本来拿着钱兴高采烈地去银行存钱,可是在去银行的路上因为不留心被小偷盯上了,后来小偷在不知不觉中把美美的钱全部偷走了。小偷拿着钱跑远后,旁边的好心人才提醒美美:“小姐,你的钱包被偷了。”美美急忙一摸包包,钱包早就没了踪影。她顿时不知所措,来时路上的高兴劲全抛九霄云外了,取而代之是一阵阵的失落和心痛,这坏消息消费了美美的注意力不说,也损失掉了她的高兴心情。而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消息,公众一般是不会花注意力去注意它们的,往往是一带而过,因此谈不上什么消费注意力。

    由此,我们再回到公司和单位的提升和加薪问题上来,通常领导在提拔员工的时候,都是提拔那些在自己脑海里形象好的人。如此,如果你在公司和单位里,不能及时应用“注意力经济学”,控制领导的注意力消费,从而推销自己,那么你获得提升和加薪的机会就非常渺茫。要知道领导在你的身上消费越多的注意力,那你获得晋升和加薪的机会就越多。相反,如果你未曾消费过领导的半点注意力,那么你就安于平庸的生活吧,别再怪领导不赏识你,委屈你了。

    在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为什么在公司和单位里,有些人的工作能力很强,成绩卓越斐然,但却始终得不到提升和加薪?而且这样的人数还不少,我们对这种实干但却得不到赏识的人群进行分类,主要有五种:

    (1)黄牛型

    黄牛型的员工是同事眼中的大好人,拥有很好的同事缘,但却得不到领导的好感,反而经常受到领导的批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类人对他人的任何要求,都不会说“不”,总是笑脸相迎,热情去帮忙,哪怕是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再所不辞。他们经常为他人牺牲了自己的工作,久而久之领导当然只能对他留下不好的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