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三、房市——天堂还是地狱(3)
    在上海展开的第一轮降价潮,并未被上海万科公司方面定性为降价。当时万科上海公司方面的一位负责人介绍,此次促销并不能说是“降价”,而只是为了春节期间“回馈老客户”所进行的优惠活动。

    尽管如此解释,万科的打折促销当时还是在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上引起了骚动。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万科带头降价,只会使市场跟风,给本就不景气的市场“雪上加霜”。

    2008年3月20日,王石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时澄清了自己的“拐点论”。他承认内地房价走势正处在一个拐点上,但拐点并不是指房价从大涨到大跌的拐点。拐点不是房价的大起大落,拐点也不是牛市到熊市,而是价格的理性回归。

    第二天,万科发布了自己的2007年财务报告。在各地借召开记者会高调解读年报之机,万科官方代表一致公开重复着王石修正“拐点论”的相关内容,并称中国城市住宅价格长期深幅下跌的空间并不存在。万科集团总裁郁亮也表示,由于刚性需求的存在,未来的房价没有进一步深幅调整的空间。

    当时业界有分析认为,王石在“拐点论”之前,已有“探路先锋”——“泡沫论”,并据此认为,王石抛出的“拐点论”是早就盘算好了的。

    不妨回顾一下之前的所谓“泡沫论”。

    2007年6月12日下午,王石在出席万科与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海螺行动”时,给出了“房价已经出现泡沫”之说。第二天开始,便陆续有媒体报道。

    《证券报》的报道是:“中国房价涨得过快、升幅过大,已经出现泡沫,泡沫早晚都会破裂。在日前万科集团与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启动的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活动中,万科董事长王石语出惊人……楼市泡沫破裂只是时间问题,也许是两三年,也许用不着那么长时间”。

    《中国房地产报》如此报道:6月12日下午,万科集团在深圳宣布启动“中英‘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比较研究”活动。王石在活动现场宣称“中国房价涨得过快,升幅过大,已经出现泡沫,2—3年间泡沫将破裂”。作为中国房地产领袖企业的掌门人,对于楼市存在泡沫的评价,可能引起的关注要远甚于一些知名学者的言论”。

    2007年6月13日,一篇题为“王石:中国楼市泡沫必破,万科已经做好应对准备”的博文开始在舆论界盛传。

    如果说一个行业顶端者的言论不具有绝对的指向性,但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行业的运行。很快,市场上的相关反应出现了。

    2008年元宵节期间上海万科率先降价后,一度坚称不跟风的各大地产企业或变相、或直接地进行了自我调整。2008年第二个季度开始,全国房地产市场普遍呈现颓势,并直接导致了第三季度的可怕冰冷局面。

    在此期间,SOHO中国的潘石屹甚至一度公开指责万科是借此“清理门户”。而在此之前,业界就已有多种解读王石“拐点论”的版本。其中,即有上面已提到过的,更有直指万科本身的,如“明修资金道,暗渡土地仓”等。

    按此种解读的分析:王石“拐点论”出炉后,万科践行“拐点论”相继在多个城市降价促销,有计划地执行经过深思熟虑的企业竞争策略。这种策略路线不只是为了解套楼盘快速卖房,也不只是“为了给其他中小开发商施加压力,达到‘清理门户’的目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是:获得官方希冀的资金资源,减压地价预期,促使二手地价下降,以便于未来更平衡的两条腿走路,“资金土地,一个都不能少”。

    此种解读的一大理由,据认为来自万科2007年三季报中的一句话:“万科具有在短期内进一步扩充项目资源的能力,但管理层认为,我们可以选择更适合的时机,以更有利的方式来体现这一能力。”所以,新政调控无疑就是万科“更适合的时机”出现的关键点,因为万科要获得“领跑者”所需占有更多资源、分享更大市场份额的竞争优势。

    也正是按照此种分析,业界便有了“万科要发动‘新圈地运动’”说了。

    究竟如何?不妨还用曾经攻击过王石“拐点论”的人来说话吧。这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sOH0中国掌门人——潘石屹。

    “实际上我也一直在反省,当时王石在2007年12月份提出房地产出现拐点,我总体认为他过于悲观,我想他也是看到了2006、2007年两年时间房价上涨快、房子成交额上涨快,也看到了土地价格上涨的比房子价格还快,我觉得他的一个直接(观点)就是认为这是一个不理性的市场。我跟他的区别就在于,他认为拐点要出现了。当然各种人在修正拐点了,反正一个知觉就是要往下跌的拐点。

    “王总做出的第一个调整就是批评下面分公司经理,分公司经理拿地的过程是想拿个地王的过程,按照他的原话就是莫名其妙的冲动,把钱不当钱的去拿;第二,他预计这样一个不正常的现状,资金会非常紧张,所以他规模降价。我记得在上海做节目的时候,他说第一个计划是12个城市降价15%,大幅度来做。这个是出于他公司内部的考虑。

    “当然,这几个月下来,需要修正我的观点。就是有两点我没有想到:第一点没有想到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来越厉害,原来想次贷可能是华尔街占份额很小的一部分,不会变成一个全世界现象。而接二连三每个银行都亏损,都是几十亿关金、上百亿美金亏损,然后华尔街股票也大幅下跌,股票开始往外抛。这是在我跟王石辩论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第二点让我更感觉吃惊的就是在全国开‘两会’的时候,(2008年)2月份中国的(CPI指标是8.7%,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温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就说了2008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它的困难就是不确定。确实是不确定,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国家的事情,是美国的事情给传过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温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就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完会之后第二天就开始实施了,银行准备金率上涨0.5%。这两点新的变化是我跟王石讨论之后发生的事情。”潘石屹对王石和万科本身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王石董事长亲自缔造的万科,确实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应该是一个榜样。这个榜样主要是在于他公司的风格,这个风格还是一个比较清新的风格,不会做一个假帐、不会行贿受贿。中国房地产公司要长期发展的话,必须要先具备这个基础。

    “从万科建的房子来看,我觉得中国有很多优秀房地产公司建的房子比万科建的好,从地理位置选择来看也比万科选的好。可是万科能够成为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我认为他成功的秘密就是非常正派,这跟王石(本人的)风格有很大关系。”

    王石后来也多次就自己所谓的“拐点论”进行过澄清。他多次表示,“拐点论”是2008年最让他难受的两件事之一。

    “一拐就是一年,拐得我和万科很难受。不仅仅是难受,因为面对压力。”王石表示,那时候北京有不同的声音,经济学家有两派。有的说不能拐,价值还要上;更多的人说确实到了拐点。“不少同行说,我们跟中央博弈,中央压一次价格上涨一次。我们都是获益者,怎么万科带头向下降价,万科是什么意思?”

    对此,直到2009年10月,王石还依然显现出了自己的无奈。4.一句话引起的“风暴”

    “人都是脆弱的,尤其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我今年58岁了,年龄越大,对生命脆弱的感悟也就越来越多。2006年我出过一本书,以为万科再没有故事;然而经历了去年那么多事情,我才知道企业发展没有尽头,万科的故事才刚开始。”这是2009年11月王石在武汉面对媒体时道出的一段独自。

    之所以有这段独白,除了上文讲叙的“拐点论”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2008年5月王石引出的“捐款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