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四、绝唱的“世纪之约”(2)
    其中,除了目前与万科的业务合作外,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置地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一直从事住宅类地产发展项目,下设有北京、上海、成都三家子公司。

    相关资料显示,华润的地产情结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显露。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华润的地产业务开始明显增多。只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香港房地产市场大缩水,香港地产企业纷纷转型或北进内地。华润的地产情结也更多地转付于内地。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说,其实早在1994年,华润就通过收购北京华远快速切入到北京房地产市场。

    众所周知,北京华远是北京市西城区为旧城改造而设立,拥有令同行艳羡的政府背景和土地资源,一度成为北京房地产业的老大,占有10%的市场份额。华润收购华远70%股份后,以北京置地名义在香港上市。但是,华润也清醒地认识到,华远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地方性房地产企业,一时无法寄托华润的地产帝国之梦。再加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刻变化,都已使华远的政府资源大大弱化,如1998年其销售额就开始大幅下滑,1999年更是出现亏损。

    鉴于此,地产情结浓厚的华润,认识到自己的地产帝国之梦只能在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平台上才有实现的可能。而这时的中国内地市场,万科和中海是两家真正能称得上全国品牌的房地产企业。这其中,中海的母公司香港中国海外与华润同为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列,万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华润眼里的凤凰了。

    2000年6月19日,华润公布重组方案,并宣布:终结香港地产投资业务,全力向内地发展,目标直指“中国最大的地产公司”。而华润进军内地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方式,就是股权并购和业务整合。

    也正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秋波场上,华润的钟情与王石的饥渴碰撞起了令人心动的火花。在这其中,华润所属的华创执行董事黄铁鹰,就成为其间的一个重要角色了。3.千禧年的“世纪姻缘”

    1999年底,万科的“老东家”特发公司人事发生了变动,由王石所提的相关股权转让谈判再次举行了。随后的过程比起各方第一次来说,要顺畅多了。

    时间不长,2000年3月8日,万科就其股权变动一事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其第一大股东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公司,已于3月6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万科国有法人股51155599股全部转让给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转让股份占万科总股本的8.11%。有关手续正在报批之中,尚待主管部门批准。此外,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已持有深万科B股17073528股,占万科总股本的2.71%。若此次股权转让成功,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将合计持有万科10.82%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同年的8月10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华润总公司及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万科第一大股东股权转让协议正式生效。

    是年12月,中国华润总公司受让添发庆丰(常州)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万科国有法人股26920150股。此时的华润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已持有万科15.01%的股份。

    至此,媒体惊呼:“一个富可敌国,一个身怀绝技,华润与万科在千禧年的‘世纪婚姻’震动了整个中国房地产界。婚宴刚完,王石就作为华润集团的地产业务代表至欧美进行路演,推介中国住宅概念,中国房地产的霸主呼之欲出。”

    当时有相关资料和业内分析披露,华润集团当时的总资产就达到500亿元,负债率为20%,在香港有五家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其中直接控股华润创业,并通过其间接控股华润北京置地,北京置地的业务就是在内地的华远房地产股份公司;另外三家上市公司是励致国际及归属华润旗下的五丰行、华人银行。

    2000年6月19日,华润集团公布重组方案,重组后的业务架构为:华润创业主营分销,北京置地主营地产发展,励致国际主营高科技,五丰行及华人银行的业务未在重组范围,但仍归华润管理。重组后,北京置地及励致国际将逐步脱离华润创业。至此,华润集团的业务链条更加清晰,今后主力经营四项业务:分销、地产发展、科技及策略投资。

    深万科1999年主营收入为29亿多元,公司提出5年大发展的宏伟目标。为此,深万科大举进行异地扩张,并逐步改变以往的扩张方式,不再只靠拿地,而是兼并异地地产公司。华润集团在土地储备和资金保证两方面都具备了深万科无法具备的强大优势。

    “由此看来,这种重组真可谓你需我要,最优组合。”“华润入主万科,一艘超级地产航空母舰的身影呼之欲出。”众多媒体对这种合作更定位为中国地产市场整合的第一步,认为通过进一步的购并、资源整合,中国地产市场的秩序将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重新洗牌。

    而王石的公开表示是:“华润集团的上市公司系拥有一支成熟的职业经理队伍。正在进入高速增长期的万科也需要国际资本的强力支持,此时纳入华润上市公司系正逢其时。而在华润的五大业务中,‘以住宅开发带动地产、建筑、装修及建筑材料生产和分销’的实力正好切合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者’的企业愿景。”

    就这一过程,笔者还在《万科周刊》里则读到这样的内容:

    8月11日的早晨,Y-t;照常一早醒来。他注意到这个夏日的早上,与往昔感觉有些不同。一段磕磕碰碰维持了将近17年的关系嘎然而止,一件持续了3年多的事情终于有了了结,这种关系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说法,这种复杂的感情应该怎样形容?

    随后,王石在自己的网络阵地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1984年成立的万科,开始同母公司还相安无事,只是1985年因母公司欲强行调万科账号上的800万美金,开始了控制和反控制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99年。记得1988年万科欲进行股份化时,特发的董事长说:你就是孙悟空也跳不出我如来佛的手心。万科如常进行了股份化,说上述话的董事长却因经济问题辞职了。万科不是孙悟空,却感到一只无形的手掌摊在下面,随时可能收拢。在第16年头,万科总算彻底脱离特发。

    本来一肚子的牢骚,在脱离的昨天却瞬时消失全无。回想风风雨雨,面对特发大厦,默念着:再见了,老东家!

    如今,王石“再见了,老东家”一语,也给了人们许多回味的空间。

    而王石也没忘提示自己和万科人:“我们眼前的万科,就像一出高潮迭起的大戏,前幕还没落下,悬念又起——直到汹涌的潮水漫过我们的脚跟。”4.为了小股东的“愤怒”

    王石和万科最终选择了实力强大的华润,而华润也用70亿元的保证金,才使万科此次股改顺利完成。

    不过,大股东换成华润之后,万科的股权分散程度在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特殊依旧,“公众化公司”之名并没有因此发生多大变化。但王石和华润的管理层并不是没有想法。

    鉴于“君万之争”的印象依然清晰,王石一度表示,恶意并购虽然还没有出现,但不能说就没有,还是有这个危险。所以,王石也希望华润可以再增持一些,这样会使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股权结构更合理、更安全一些。不仅有这样的顾虑,王石还进一步指出,市场上不排除也有一些对万科善意的并购,而未来万科更会有一系列的兼并动作,如此一来,一旦换股可能就会换到10%,这样很可能就超过现在的大股东了。“我相信华润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而这也不可能是我们的本意。”

    于是,2000年12月初,万科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向新的大股东香港华润集团定向增发4.5亿股B股,发行价为每股4.5元,融资额高达20亿港币。12月23日,万科和华润分别表示,此次定向增发B股,目的是为了达到华润控股万科50%的比例,共同做大中国房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