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二、谁能横立资本场(2)
    后来的事实是,“万科和金田都按期限收到了全额定向发售的B股资金。”王石也对张国庆的个性有了初步领略。

    1993年5月份,万科B股在开盘后跌破了发行价,承销商的B股也窝在了手上,君安因此成为万科的大股东之一。根据相关资料,当时君安手里窝了不少于1000万股。当时的成本为每股12元,而当时的市场价只有每股9元,君安要是此时售出将亏损3000万元。

    两个月后,君安证券总经理张国庆建议万科反贷给君安证券一笔费用来缓解由于短期资金拆借带来的燃眉之急。

    这样的要求对于越来越信奉“规则”的王石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也明显违背了万科发行B股的初衷。王石拒绝了。不久,就上演了前文所说的“君万之争”。王石后来对此的分析是:“如何既脱手套现,又不亏损呢?就是制造万科被收购题材。收购概念自然会刺激股价上涨,只要万科股价上涨,君安就可以一举三得:一,抛售积压的万科股票,资金回笼;二,借小股东的支持控制万科董事会,更方便地操纵股票;三赢得维护小股东利益、市场创新的好名声。”

    幸运的是,王石的性格里没有“服输”二字。而1993年发B股以后,王石和万科的“减法”之路也正式开始了、3.资本市场“吸金石”

    资本市场上的自我磨炼,_再加上王石骨子里的天性,使得一路走来的万科俨然如同一块诱人的“吸金石”,王石和万科的资本之舞得以挥洒自如。

    业内的公开说法则是,自上市之日起,万科在股市上的得意就从未停止过,王石的股市融资也笔笔通畅,次次顺达,商至万科一鼓作气,成为资本市场上引领中国地产版块之王。

    1988年,万科实施股份化改组,原公司的1300万元资产国家占60%,职员占40%,公开募集社会股金28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特别人民币股,由境外投资者购买。

    1991年,为适应公司业务张需要,万科进行增资扩股,总股本增加至7796万股。

    1993年4月,万科与以渣打(亚洲)有限公司、君安证券有限公司为主组成的承销团签署了公开发售4500百股B股的承销协议,每股发售价为港币l0.53元,本次发行B股共集资45135万港元。

    1997年,万科于上半年顺利实配股计划,共募集资金3.83亿元人民币,用于深圳房地产项目开发及土地储备。

    2000年1月,万科顺利完成增资配股工作,配股资金6.25亿元陆续投资于深圳、上海及北京的住宅项目及零售业务。

    2000年12月2日,万科董事会发布公告,提出通过向华润集团定向增发4.5亿股B股引人战略控股股东的方案。由于不同的投资者对该方案的理解不同,以及该方案将对公司产生影响的认识存在差异,12月25日,万科董事会决定放弃上述方案。

    2001年8月,万科2001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在深圳东湖宾馆举行,会议审议通过有关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议案。

    2002年6月,万科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方案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行字[2002]52号文核准实施,共向社会公开发行1500万张可转换公司债券,每张面值100元,发行总额15亿元。

    2003年9月9日,在另一家公司可转换公司债方案已经受到市场严厉质疑的一周后,万科出人意料地发布了新的可转债发行公告.拟发行19~30亿元规模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虽然立即引来市场一片指责之声,但在正石和万科管理层多轮“一对一”的穿梭说服之下,即使面临着市场低迷之势,依然在10月27日当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最终以占}H席股份90%以上的票数通过了在境内发行19.9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议案。

    有业内人士对比后表示,相比万科1988年公开挂牌上市所募集的2800万元资金,20年问万科的融资能力可谓“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更有权威人士评论说,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被万科使用到了极致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实据:1991年末.万科A的总股本为7。796.55万股.经过一系列的配股、送股、转赠、B股IPO、权证行权、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发等融资方式,2006年底万科股本扩大到436989.88万股,股本扩张了约56倍之多,股本扩张速度和倍数列所有房地产上市公司之首;与万科大约同时期上市的深振业、中华企业、陆家嘴等,平均融资次数不过万科的一半。在其他资本市场,万科A通过信托、房地产开发基金等方式合作开发了广州南湖、北京西山、无锡魅力之城等项目。

    海通证券一份对万科的分析报告则评价:万科融资方式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居国内房地产行业之首。

    而笔者也有理由认为,王石和万科的“吸金石”效应,并不仅仅是“策略得当”一词能概括的。如万科年均30%的复合增长率,以及万科“第一地产”的品牌功效,都可谓是核心因素。

    有业内统计即表明,自1997年以来,万科累计分红派现金额连续多年在国内所有上市房企中居于前列。万科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更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同。2003年11月,万科与华能国际及中国电信一同获得英国《投资者关系》(IR)杂志主办的亚洲区最佳投资者关系奖,这个奖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业界权威对万科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高度认可。4.万科终成“地产之王”

    针对万科的上市,曾有一些评论性文章写道:“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不得不感谢万科作为第一家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充当的启蒙者的角色。万科上市不仅仅是王石的一种自我救赎行为,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更是开创了一条做大做强的路径,由此树立了房地产企业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标杆。”更有权威分析认为:“上市对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来讲,其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在当年的环境下,万科这样早上市确实具备一些高瞻远瞩的意味,也正是如此,才保证了万科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一条宝贵的资金渠道。”

    而一些相关资料也显示,受到万科等一批公司的标杆影响,广州房地产界凭借“上市”的路径,迅速崛起了合生、保利、富力、碧桂园等一大批巨头,它们竞相效仿王石等前人走过的路子,借道资本市场壮大了自己。

    这其中,发生在2007年4月20日的一幕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就在这一天,广东地产商碧桂园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了。随即,便诞生了“130亿元的融资额,超过1300亿元的市值”。不久,这家上市的民营房企创始人之女,25岁的大股东杨惠妍成为中国最为年轻的首富,一时成为坊间竞相流转的话题。再来看看万科近年来的市值变化。2006年末,万科市值达675亿元,同比上升321%,股价全年上涨263%。进入2007年后,房地产板块继续成为投资热点。2007年5月28日,地产指数收于2027.55,累计上涨98.8%,超过同期上证指数涨幅40个百分点。地产标杆——万科总市值更是突破2200亿元。到2007年10月底,万科一度成为内地及香港上市房企中市值最高的企业。

    同一时期,证券类媒体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比较:2022亿元:1376亿元!前者是按2007年8月17日收盘价格计算出来的万科总市值,而后者则是同期美国帕尔迪、霍顿房屋、莱纳、桑达克斯等四大房地产公司折合为人民币的总市值之和。其中,帕尔迪公司还被王石和万科视为自己学习的标杆。而就在一年之前,万科的市值还仅仅是246.93亿元。

    尽管谁都明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可当万科在如此短的时间就把它变为现实后,还是惊诧了圈内圈外的所有人。

    如今来看,“市场上的房地产股明显出现了的泡沫”存在一定道理,但万科超越帕尔迪也预示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