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二、谁能横立资本场(1)
    “王石和万科已横立资本市场10多年不倒。”这是产经界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句话。而在最近一波中国牛市期间,地产界的万科表现更为抢眼,其高峰高值一度超过美国前四大房地产公司市值总和。舆论惊呼,王石和万科真的成了一块“吸金石”。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资本市场上的万科曾经被喻为“赤脚”。1.曾经的“菜市场股票”

    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如同中国其他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一样,资本市场上的万科和中国股市的一路走来,同样存在着许多无法想象的昔日场景。对于王石,则更多了些尴尬和感慨。

    万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是在1988年12月,发行2800万股,募集资金2800万元。王石正是利用了这笔资金,才得以高姿态地用2000万元的报价,一举拿下威登别墅地块,也为万科地产树立了“黑马”形象。

    那个时候,股票只能在“老三家”的柜台交易。万科股票的上市,不能像现在一样可以在证券市场大屏幕显示屏上跳动、闪亮,而是出现在菜市场新鲜蔬菜旁,跻身于卖杂货的小摊上。而那个时候的人们,也对那些钱生钱的虚拟概念,从内心深处多了些怀疑和抵触。

    1991年1月初,在深圳蛇口菜市场,有一个摊位显得与众格格不入,叫卖的商品是一种国人并不太相信的新鲜玩艺儿——股票,摊主就是时任万科集团副总经理的孙璐。

    据孙璐后来回忆:“当时找找到菜市场工商管理所的同志,人家都觉得奇怪,没听说过上这儿摆一摊位卖股票的。”

    据相关记录,当时特区证券和中行信托两家公司作为包销商和承销商各承担了600万万科的股票,而特区证券公司所包销的600万股,一个多月后还是有150万股没卖出,公司只好自己给买下来,剩下的很大一部分是万科的一些老客户购买的,再就是万科招股队的功劳了。

    万科招股队那时被公司内戏称为“打狗队”。他们摆摊设点,有时可以看到万科股票在菜市场和大白荣摆在一起卖,此外他们还分成小分队,走街串巷,上门推销,对居民区进行地毯式搜索,用有说“就和今天的人寿保险推销差不多”。

    王石本人更是一跑到蛇口工业区一卜台演讲做推销。

    有一次请工商局帮忙,有个体协会出面,邀请个体户开了个会,在会上反复向他们宣传股票发行的意义和股票的投资价值。可最后,个体户们不耐烦了,说不用说这么多了,该摊多少我们就捐多少吧。

    与此有所不同的是,万科的1000万股境外发行的股票却被一抢而空。当时有这么一种评论:“香港人抢,热热闹闹,深圳人捐,委委曲曲。”

    这其中,刘元生正是出于对王石和万科的认可,先后几次购进万科的股票,才成就了如今人们所说的“万科投资第一人”。据说当时也有人问刘元生,这样做风险太大了吧?刘元生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因为我信任王石!”

    时任深圳特区证券总经理的漆云生回忆:万科是第一家向境内外同时发售股票的大陆企业,王石说要按国际惯例办,说说容易,但马上就碰上具体问题,比如向外卖的那部分股票如何派息?也就是调汇问题。深圳市外管局也犯难,国家对直接投资有规定,对股票投资就没说法了。最后,外管局还是开了绿灯,也没经过北京。

    难怪后来有评论说,相比今天的房地产企业的上市路径,17年前的万科上市之路显得原始而又让人忍俊不禁。

    也许只有在特殊的年代,赤脚的万科才会成为金融市场上的宠儿吧。

    即便是赤脚上市,其意义对于万科而言实可谓深远而持久;对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更可称之为一个里程碑。

    就是从这里开始,工石带领下的万科硬是一步一步完成了股票的推介认购。当年1月29日,万科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代码0002,而深发展是0001。

    上市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从此接受了资本洗礼的万科开始频频和各路资本亲密接触,万科也借资本之舞开始起飞了。

    正是“通过上市打通了融资渠道,万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了其第一轮扩张。是万科发展历程中最为关键性的选择。”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万科的赤脚上市。

    如果放大到中国房地产行业,业界有一句评论颇能说明问题:万科上市是万科的一小步,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一大步。

    2.绝境时的“万科B股”

    “万科B股”诞生于王石实施首轮扩张战略后的1993年间。当时,受制于内外部多种不利因素困扰,王石和万科管理层感受到了某种空前的压力。为了缓解可能到来的危机,王石和自己的团队经过精心谋划,使万科随后得到了一次及时的“雪中送炭”,进而巧妙地度过了一大危机。这就是万科在资本市场上推出的“万科B股”。

    凭借这笔资金,万科在当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着一段最为艰难的日子里,仍能保持稳健的成长。直到1997年年中,一举奠定了万科在深圳市场的领先地位。

    中国B股市场于1992年建立,2001年2月19日前仅限外国投资者买卖。2001年2月19日后,B股市场对国内投资者开放。

    B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它的投资人限于: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人。

    B股公司的注册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内,只不过投资者在境外或在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1992年2月21日,真空B股在沪上市(招股时间为1992年1月12日);1992年2月28日,深南玻B(2012)在深上市(招股时间为1991年11月1日),宣告我国B股市场诞生。

    1993年6月,闽灿坤成为深圳第一家异地B股上市公司;1994年12月华新B股成为上海第一家异地B股上市公司,由此B股市场开始由地方性市场向全国性市场发展。

    1993年万科发行B股。准备给渣打(亚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主承销。万科选择渣打,有一个因素是项目的带头人、公司副董事长宁志翔得到了王石的信任和好感。宁志翔“曾就职于美国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专取大陆新兴的股票市场。宁先生是昆明人,大学毕业后留学欧洲、北美,投资银行业务娴熟,彬彬有礼,工作热情”。据王石回忆说。

    就在万科发行B股万事俱备时,出现了变数。深圳1992年发生“8.10股灾”风波,北京震怒,当时深圳市的主要领导被调离。而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处副处长的张国庆具体操办证券业务,见此情景在巨大压力下辞职组建证券公司——君安。

    按王石的回忆,当时张国庆在离职前的一个月,要求王石把万科B股的主承销权让给君安。而王石“面对仍掌握发行B股生杀大权的张处长.只得答应”,渣打于是变成了副主承销商。

    在资本市场上,券商承销企业股票的利润来源于承销的手续费,按承销金额的百分比收取,多少视筹资的规模、同行的竞争、发行的风险而定。万科首发B股4500万股,每股港币10.53元,筹资港币4.5亿元,手续费5%(费用2%+佣金3%),手续费属于偏高。

    后来有知情者表示,其实万科的高层当时也很担心君安证券“这家冲劲有余,资金匮乏的券商的偿付能力”。因为同一时期,君安也是金田公副的B股承销商。王石自己则说:“直觉告诉我,君安证券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贷到如此数量的资金。”

    不过,市场对B股的认同并不乐观。接近认购截止期,万科B股仍有相当的比例没有被认购。而按照协议,在负责发行股票企业正式签订承销协议之后,其股票能否顺利售出的风险已经转移到承销商身上,承销商必须对未被认购的剩余股票买单。因此,无论市场好坏,万科都得如期收到4.5亿元港币,不能全额或者超额认购仅仅是个面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