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9章 第一百四九章
    孤是这样随随便便就给人当小毛驴的吗?!



    要怂恿孤做事, 就算是用的阳谋,那也是孤玩剩下的。



    胤禛给胤礽突然拔高的声音吓得一震,小心脏漏跳了一拍。



    胤礽捏住了胤禛的脸:“干活是不可能干活的, 事事都要孤上,要兄弟们做什么, 要朝堂大臣们做什么?”



    胤禛:“……”



    说白了, 太子是不想事事亲力亲为,他就喜欢躲在幕后深藏功与名, 做最高深莫测, 别人难以找到的那一个“幕后黑手”。



    对比上一世事必躬亲的自己,这一世的太子胤礽鸡贼地胤禛都看不过去了。



    “你不去盯着看着,怎么知道属下们会如你所愿地做出成果来?”



    胤礽理直气壮道:“孤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正如胤礽所说的那样,他要是认定了谁是负责做这活儿的毛驴,那定是对那人的办事能力极为信任,并且非常有把握成功的, 对于这一次说服康熙的人选, 胤礽心里早就有了底,那就是杜立德之子,杜恭俊。



    这杜恭俊之前还在做广信知府,经过数次升迁, 已经升迁到了京城。



    除去他自己的个人能力外, 杜立德在天下士人间的名声也是杜恭俊仕途一片坦荡的助力。



    现在, 等候多时的小白菜终于入了京,还当了内阁学士, 可以参政议政。



    杜立德说过, 若太子殿下未来有何需要, 杜家子孙将全力以赴为他做事。



    陈梦球也说过,杜恭俊家室清明,个人能力不错,且善于变通,在官场上可比他混得开多了。



    自幼时起,胤礽就深受杜立德的言传身教,杜立德于海禁这一块的态度是如何的,杜恭俊完全继承自其父的衣钵。



    有了杜恭俊动脑子去上奏,胤礽果真轻松了许多。



    胤礽也很无奈,汗阿玛已经被他刺激地犹如惊弓之鸟啦!



    现在可不能再刺激汗阿玛,有什么事儿让别人顶上,而胤礽自己,则翻阅起了以往帝王阅兵的记录,结合小美系统里的资料,整理起了阅兵需要的前期准备。



    阅兵之事由胤禔上奏提议,又经由兵部尚书的附议,加之纳兰明珠远在盛京,而其留下的党羽唯大阿哥马首是瞻,朝野之中帮胤禔说话的臣子还真有不少。



    胤禔一直以来都表现的成熟稳重,给康熙的感觉就两个字,“靠谱”!



    比起性格跳脱,鬼点子多的太子,皇长子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许多。



    尽管心里也知道,太子与大阿哥见了面,必定会影响到他,可第一次拿到长子用词严谨、稳重的上奏,康熙果真十分重视。



    阅兵可有助于帝王与朝臣了解到大清军队的现状,亦可借此名目来操练八旗,这事儿的效率比帝王带领八旗及王公去围猎似乎更高一些。



    帝王思索再三,有些不放心这样的大事交给两个孩子来搞未免儿戏,于是责令兵部尚书及礼部尚书,共同拟定章程,实行训练计划,并选择出适合参与阅兵的人马。



    步兵、骑兵、刀兵、弓箭兵、弩兵等等,常驻在京师的八旗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并且还从低到高,地位均有不同,下五旗的接触子弟们终生都在为了抬起而努力,所谓的“抬旗”,于他们而言是光宗耀祖。



    八旗子弟之间这种阶级关系,让上三旗成了人们的向往,而上三旗出身的人,则天然就有优势,并且自傲。



    八旗之间并非是一直以来都和睦可亲的,他们时常因为待遇不公而发生摩擦,可到底,他们都是捏在皇上手中的军队,只要皇上表现出些许亲近某一旗的倾向,则其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甚至于是施琅培养组建起来的海军,都被编入了“八旗”之中。



    【所谓的“旗”,是游牧民族军队的一种编制,率军之人都不称呼为将军,而是旗主。】



    从小美的信息整合中可以得知,“八旗”之制乃清军入关以后,满人的文化结合汉人文化后酝酿出来的畸形产物。



    通过“八旗”,将满、蒙、汉军皆融入这个体系之中,这本是一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举措,却因其注重阶级分明,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的地位不对等而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这一种影响若是长期持续下去,虽于帝王权柄无碍,却碍于国之军力发展。



    军队制度的改变现状还不是胤礽有这个魄力去动的地方,比起如同庞然大物一样的八旗之制,他还太过稚嫩,想要改变它,得从点滴做起,好在他在最适合的年纪,迈出了第一步,阅兵。



    根据八旗之中的地位不同,出场的先后顺序,也将是由上三旗,之后才安排到下五旗。



    这种出场顺序,已经足够引起有心之人的深思,借助此次阅兵的机会,杜恭俊所上奏的“收台湾之海域商贸,成大清国内贸”的建议也拿到了台前来说,胤礽趁机提议:“不如成立海军,编入新军,以掌东亚海域之贸易。”



    到了礼部历练大半年,太子成熟了许多,于朝会上也时常发表自己的见解。



    应不应胤礽的提议,这个再说,反正康熙是挺满意胤礽的表现。



    老父亲看到终于成熟稳重,再也不给他闹出烂摊子的儿子,欣慰地心口发胀。



    自康熙采纳胤禔提议,责令两部尚书共同负责阅兵以后,八旗子弟迎来了哭爹喊娘的加训。



    不知多少人在背地里骂皇长子,又不知有多少人借着此次加训,表现优异而得上官看中,由此升迁。



    秋天即将临近,在京城最大的重事,殿试完成后,郑克塽降清的队伍也在大军的护送下到达了天子脚下。



    迎接郑克塽的,除去本就准备好的迎宾礼官队伍以外,大清还为他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



    八旗阅兵!



    凶悍的骑兵,高壮的骏马,闪烁着寒芒的锋利兵器,无一不彰显着虎狼之师的魄力。



    郑克塽出身于海边,一辈子与海军为伍,几时见过这样威风凌凌的陆军骑兵?



    除此以外,更有长矛兵,人人手中配一把锐不可当的“丈八蛇矛”,从外形来看,是仿三国时猛将张飞的武器而制。



    弩兵手中的连弩,瞬息发出,整齐划一,准头皆入靶心,射击效率比之火器枪兵也差不离了,而连弩的制造成本,比火器可要低廉许多。



    郑克塽没想到,自己老老实实地跑来京城投降,做好了接受大清帝王的册封称臣,竟迎来这样盛大的“迎宾之礼”。



    能够在兄长与舅舅的交锋夹缝中生存至今,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识趣。



    身边的人一直都在宽慰郑克塽,只要他识趣,大清帝王会厚待他,他的小命说不定比留在台湾更加安全,至少在京城,不必担忧被刺杀死于非命。



    可如今,郑克塽又不确定了,大清威风凌凌的陆地雄师比海军的战斗力更加强悍,清帝邀请他一同观看阅兵,是在威胁他,还是在恐吓他?



    郑克塽脸色煞白,本就如鼠的胆子,这一回更加瑟瑟发抖起来。



    阅兵之盛大景象,可振军之士气,扬军之威风。



    平定台湾后,施琅作为守将留守在外,而姚启圣则随军回到京师。



    礼官为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唱辞,提到“庆祝收复/台湾”,这仿佛是个欢迎礼,欢迎他一别经年,离京城多年掌平台事宜,而今终于凯旋而归!



    康熙特命胤祉与胤禛也来参观此次阅兵,其景象之盛,比之胤禛记忆中的八旗军更加有锐意。



    看到尤有锋芒的八旗军,胤禛一阵恍惚,原来这个时候的八旗,还有虎狼之师的模样,他们还没有堕落成他记忆中的安逸模样,现在这个时间,可真是个好时候啊!



    胤禛感觉到了什么,他微微瞪大了眼睛,注视起了最后一队映入视野的火器兵。



    掌火炮、枪,大清的火器营比上一世提前了整整七年问世!



    他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交叉路口,重活一世才发现,原来在早些年,大清错过了那么多的机遇。



    而现在,“得天所授”的太子,用他那双手,硬是扯着汗阿玛的裤腰带,去将这些的流逝在记忆中的机遇一一抓在手心之中。



    阅兵仪式过后,将举行国宴,为凯旋归来的姚启圣所带之军庆贺。



    这也是第一次不是在朝堂场合,而是在国宴开始之初对有功之将进行奉赏,圣旨一下达,气氛更为浓烈。



    从恩怨分明的侠义青年,帝王眼中的天才刺头,到战功赫赫的平台心腹重臣,姚启圣将自己一辈子的时光花在了为康熙披荆斩棘上,临到老年,一身伤病。平台之功,功劳最高在于他,帝王赏赐了所有人,却唯独忘记了他。



    功高不赏,是已无可赏,还是帝王心中另有芥蒂?



    姚启圣猜测不透,郁结在心。



    他已经做到了福建总督的位置,若进一步,则为兵部尚书。三年前,他本已经被授予兵部尚书虚衔,却最终调任回了福州。



    而今兵部尚书之职已有李之芳担任,姚启圣进不得。



    康熙不止一次在胤礽面前吹嘘自己年少时的“丰功伟绩”,说他费劲千辛万苦收服了才高孤傲的姚启圣,这才有了一位才华可堪在世诸葛亮的“军师谋臣”。



    胤礽回忆起康熙曾经对他说的话。



    “冲锋陷阵,功在施琅,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在姚启圣。(1)”



    所以,当听见康熙招姚启圣来御前喝酒谈话时,胤礽顿时来了兴致,目光炯炯有神地投向了这一位“当世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