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章:严父早故少年早熟
    祸不单行,父亲李云经因长年劳累、贫困、忧愤。不幸染上了肺病,在家庭最需要他的时候却病倒了。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儿子能继续学业,疾病缠身的李云经坚决拒绝求医治疗。医生给他开了药方,他不去取药,目的只为了能省下几个医药费,来帮助儿子继续学业。

    李嘉诚的舅舅知道了这件事情,实在忍不下去了,便“强行”将自己的姐夫送进了医院,又哪里想到,早已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李云经仍是偷偷地把药钱省下来,这时的他早已忘却了自己的生命,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到儿子的身上。李嘉诚直到现在,每每回忆起此事,仍旧泪水潸然。

    回忆起往事,特别是父亲住院治疗的情景,给他留下深深的印象。

    每天一等到放了学,他便急匆匆地奔赴医院,守护在父亲的病床前,紧握着父亲的手,向他汇报着自己的成绩,老父脸上洋溢着宽慰的微笑。

    1943年冬天,李云经走完他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个动荡纷乱的世界。他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重的依赖心理,临终留下“贫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的遗言。

    父亲的谆谆教诲铭刻在李嘉诚的心中,伴随着他走向自己辉煌的事业。

    李父逝世的那一年,李嘉诚才14岁。14岁,对于常人正是在享受蓉父母无尽的呵护、疼爱,心里、脑里充满着天真烂漫的美好时代。对于李嘉诚则不然,父亲辞世,自己的弟妹年龄尚小,而母亲又是一个柔弱的家庭主妇,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世态炎凉,真可谓:冬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一切,都促使李嘉诚不得不早熟。

    就是因为对父亲临终前的承诺及对家庭的责任感,年仅14岁的李嘉诚在父亲离开人世之后,谢绝了舅舅想继续供他上中学的好意,断然地结束了自己的学业。他知道只有辍学才能找到一门职业,才能挣到钱,而只有挣到了钱,才能养活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妹妹。

    残酷的生计,迫使李嘉诚放弃了当一个教育家的理想,由此可见,李嘉诚从商实在是身不由己,逼上梁山。这也许就是时世造英雄。

    李嘉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商海搏击之后,终于成为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人生遭遇的反作用力是多么巨大,我们因此可以得到启迪:我们应该正视并且利用人生的挫折,甚至应该自加压力,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潜能。

    此外,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志不忘,并延伸为从商的准则。李嘉诚是有口皆碑的儒商。

    因此,李嘉诚在香港乃至国际商界树立起良好的大家风范,因其恪守商业道德而赢得了很高的信誉。这千金难买的信誉又回馈了李嘉诚无数的生意和财富。

    这样一个赚钱谋略是间接的,是战略性的,但比直接战术性的赚钱更具威力。因为这样的赚钱术不是一桩两桩的生意,而是延续不尽的生意根基。

    要具备这样的一种经商谋略,就必须拥有海阔天空般的胸怀和“一览众山小”的高瞻远瞩的目光。

    李嘉诚的舅父当时对于他当时要中止学业,谋生赚钱也并没有表示异议,他说,他自己本人也是读完了私塾,10岁时便远离自己的父母而远赴广州闯天下的。按理说,这时的李嘉诚如果要进他舅舅的公司做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庄静庵却并没有开这个口,让他在自己手下干。对于舅父的这一心理,李嘉诚当然再明白不过了,这就是:他今后的生活必须靠他自己。

    庄静庵似乎显得太不近人情、太无情无义了。

    但正是这样,才把李嘉诚逼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由一个最初最低层的打工仔一跃成了超级富豪。从这一点上看,那时舅父的“无情”,又胜过“有情”。

    在父亲和舅舅庄静庵的指引下,在残酷生计的逼迫下,年仅14岁的李嘉诚不得不早熟,开始他从商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