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之十一:张可久——宝剑羞看
    后代人都“小山”、“小山”地说到他,所以,我这里也这样称呼了。真是亲切。

    小山的散曲好啊,只是他在文学史上没有获得同他的散曲一样好的位置,大概也是因了散曲的缘故——他从不写杂剧,而好像只有也涉猎杂剧,剧本写得出色,才能被列为几大家似的。跟现在只有写长篇小说才能被评茅盾文学奖或随便什么奖也差不多——你把散文写到天上去,也只能在家里眯着。

    其实他那样倒也有那样的好处:专心。而世上没有一样儿做到极致的事情不是拜“专心”二字所赐才得以达成。

    他其实一直眯在沼泽地里写着他的散曲——他一生功名未遂。今按小山交游来看,多是朝野士大夫,因此,他的散曲中就有了不少陪酒侍宴赠答之作。除马致远以外,和卢挚、贯云石以及梅友元帅、可侍郎等均有交往,却未有被向朝廷举荐的机遇,个中原因固然复杂,但根本上说,还在于他虽诗名高标,但按正统士大夫标准要求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从他虽涉足正统诗歌却苦不甚高也可看出来——诗言志嘛。他天生就是为散曲而生的。

    他全身心投入散曲创作,可能也是藉此走出沼泽地吧?这世间没有谁能救赎谁,只有自己走出自己的沼泽地,不管藉助自己的什么,用什么办法,总之归根结底还是靠自己的脚走出去。但反过来也许更加深了人们这方面的印象,使得他在沼泽地里越陷越深:小山虽然才名出众,终不出度曲清客之流,非经纶兼济之材。所以,其艺术创作虽然一时给他带来巨大声名,但距功名之路却只能愈来愈远。可悲的是,小山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是一心求取功名的——这其实也没什么错:谁读破万卷,却甘老布素,只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他无法像马致远那样最终参破和看透,只能在散曲创作中沿着积极适应复归传统的时代文人趋势走,不敢有任何脱轨的表现。

    总是徘徊在底层、长期为小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日常生活的难以为继,又不免使他抑郁感伤,他的[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九首,抒发了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叫人不忍卒读。有时也不免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险恶:“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卖花声]·《怀古》),“比人心山未险”([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他在[醉太平]·《感怀》中,更闷闷宣叙:“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成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刀子一样简洁、到位,寒光凛凛,血珠儿直冒。只是这种愤世疾俗的作品,在他的散曲总量里比重不大。也尽管比重不大,其间漂亮的节奏,高贵凌厉的语言,在这类他为数不多的作品里,也还总能一把就把人的心抓住。我们看一个真正的好作家,他(她)往往更像一个真正的好主妇——柴米油盐酱醋茶调停得当,家里家外一把好手。

    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的情和景,在小山作品中自然更多一些——每一个人在苦求不得时大都退而求其次,尽管心有不甘,嘟着嘴巴。这样也有另外的好:世上所有的奇妙跟随着他,在他孤独的流浪中慢慢绽放。他在追随自然的放逐之旅中与自己达成了最大的和解。可能吧,如果愿意描述,我想他会告诉我,这是多么像行云一样的人生,聚散有时,风过无痕,只要自身空寂清明,与万物同化亦不是什么难事。在杭州那么美的地方,他的心也应该纯粹如花了,因此,尽管有些不如意,他的归隐曲总还唱得那么悠扬。“归隐”虽然是一个传统的题材,而对他来说却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内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几无收获,在悬车之年还在出仕小吏,有不得已的苦衷。因此在以“归兴”、“旅思”、“道中”命名的篇章中,常常疏导着他对安定的田园生活的渴望不动声色地流入你我心里。如:“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沉醉东风]《秋夜旅思》)……他笔下的隐逸生活又表现得那样恬淡,随便的,不经意的,细细的,也按捺不住的,似乎一眼一滴连着一滴冒出的泉:“依松涧,结草庐,读书声翠微深处。人间自晴还自雨,恋青山白云不去。”([落梅风]《碧云峰书堂》)……比起其愤世的作品,我更喜欢他这样的、单纯如同白水的文字,好像不相逢也不别离、不快乐也不伤悲、来就来、去就去的淡淡爱情。

    至此,想起文学的意义,近来又给炒得翻天覆地,又是载道又是救赎的,不一而足。其实,文字这东西,能载道最好,不能载道也不能强载——有人把载道当生命,有人一载道就等于杀了他,何苦?各有分定,各尽本分算了。也不必大叫救赎灵魂什么的,就是相伴,解决一点人的孤独问题,也属不朽之功了——每一颗心,都是一片天和地,空旷无依。当然,有能耐的,就呼啸一声跳出战壕,去救赎灵魂,也没人拦着;一般能力的、虚弱一点的,就缩着脑袋,和读它的人小刺猬般地相互依偎,“一帮一、一对红”,也蛮好。一直觉得,对文字乃至文学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更不能苛刻无度,喜欢它们的人群越细化越好,越安慰人心。跟划分开来的三块地皮上的臣子们一样,那些方方正正的家伙们一笔一划、一个萝卜一个坑儿、各事其主足够了,何必乱马交枪打破头呢?

    转过身来,说一点他的缺点——再伟大的作家也得有缺点吧?即便他是个半神。小山素日交好多为官员和文人,因此他的生活面比较狭窄,作品内容向来被诟病不够广阔。还有,他有不少唱和之作,不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显得平庸。同时,他的社会地位和经历又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比较顺从,虽有愤懑和不满,都表现出一种“怨而不怒”的色彩。因此,小山作品为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在创作中有过于注重形式美的缺点。但是作为一种清丽的风格,自成元代散曲群芳中的一葩。尤其是他的写景作品,是有大功夫的,一时独步。如“云冉冉,草纤纤,谁家隐居山半掩?水烟寒,溪路险,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迎仙客]·《括山道中》)这类精致优美的小令,将江南旖旎明媚的风光一网打尽,在散曲的这类作品中是数得着的。

    小山享誉诗名,是一代曲风转捩的关键人物。元代前期,他崇尚自然真率,后期则追求清丽雅正,都达到了最高水准,也是世间一个小小的奇迹了——要知道,这两个特点是打架的,几乎只可居其一。当然,从归一的大哲学观来看,它们又是相同的——这是另一个频道,我们不去说它。

    总之,他以他的创作实践,在元曲前后大的风格的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在后期被视为典范,如《录鬼簿》在论及某些作家时,往往要以他作为榜样进行比较,足见他在散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应该说这个概括在下面[清江引]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至于非要诟病他熔铸名句这一点,似大可不必——要较起真来,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而唐宋,还不是从《古诗十九首》和《花间词》里来?……这样论下去,没个完。读书就读其中的好吧,图个惬意,挑刺的事,交给他老婆算了。

    看曲子:“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又存着“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意思在,有点淡淡的哀愁。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十年落魄江宾客”,他一生郁郁不得志,何况再加上随之而来、躲不开的乡愁?几乎逢秋必悲了。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他“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景是俗景,情事常情,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着笔,将一种写来写去写滥了的思乡情怀从常规语境里拔了出来。其实,在着墨处入画,这也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历来多见,并不稀奇。可就是因为他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恰如其分的克制,在没着墨处出画,才使得句子有呼有吸,通盘活络和新鲜了起来,有了生发迹象。也是有炼字的功夫在内的——雁啼虽不同于杜鹃啼那么悲凉到咳血,但总归是孤独的,而只要提到啼声,总是会有些复杂感情在其中,突不出寒凉的重围。譬如迁徙,譬如孤独。

    顺便一提,小山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雁”、北雁南飞对于他的意义就更为具体了,而这啼声中,也夹杂着一些不能释怀的旧痕迹,譬如对双亲疾病的惦记、对妻子的思念、自己的老迈、对未来归去之后生活的担忧等等。“醉”,作者认为黄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够归乡的喜悦心情才真正让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伤感,那些默默伤痛的光阴,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那“啪啪啪啪”较之细叶子植物响声大出许多的声音,暗含了不安和焦愁的心跳。“我”是十分心急的,急得无赖,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又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盼望藉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这样浓稠的思绪,让人几乎想立刻到那田野上,编一支忍冬的藤蔓,伸长胳臂,越七百年风烟,送他作马鞭,赶在下雨之前,连夜打马回故乡。

    就是这样:当一句话、一首曲有一种让人在相似的情形下不由想起它的力量时,已经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时,都会叫人想到“剪灯夜雨凄凄隔窗扉,替人滴到明”、“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以及另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把几种相似的意境重叠在一起,然后打点起自己种种的思绪,去到自己的语境里去,创造一个“我”的情境出来。

    他的[小桃红]·《寄鉴湖诸友》这支寄友曲,又一次提到了“西风”,既寄寓了对朋友的怀念,也吐露了与前一首曲子差不多的情怀。唉,不管是难走仕途路,还是相思令人老;不管是岁月锋利如刀,还是谁料流年暗度,当镜见衰鬓,有谁、有什么能禁受得住这番无情?他一生的情怀都差不多是“西风”意象的交织叠加。

    插一句:在词曲这样专主情的文学中,情怀就得细化,可感化,形象化,才能传达得出。在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里,“西”是与旭日东升相对的方位,意味着夕阳西下;而“秋”主刑杀,又与主生发的“春”相对,所以,秋季在季节的循环中实际上是在模仿着太阳的东升西落的循环运动,而带有了某种宿命味道。再者,平日所谓的“西土”是有一层宗教含义在的,“西方极乐世界”又是佛教的“三大净土”之一,同理,“极乐世界”也隐含着“永恒”的意思,佛教对死的隐讳说法“归西”、“驾鹤西去”等等,也有着脱离有限而进入永恒的宗教意味,从这个侧面也可看出生命的无情。

    因此,“西”这个字唤起的是我们整个有着共同心理的民族的一种“离情”。这种“离情”似乎早在传说的神话故事中就埋下了种子,后来的诗人们每用一次就给它加厚一层意义,最终成为一个完整了“西风”意象。“西风”这个词汇比起以往多用的“秋风”当然可感可念得多。秋气来时,凭风而立,衣带飘舞中就可清楚地看到风来的方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令叶落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西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西风”二字里可听到秋的杀伐之声。周邦彦在[齐天乐]·《秋思》中化为“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白朴在[双调·得胜乐]·《秋》中说:“玉露冷,蛰吟砌,听落叶西风渭水”,在《梧桐雨》杂剧第二折《普天乐》中又写:“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与他同时代的元曲作家徐再思在[商调·梧叶儿]·《革步》里提到:“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湍水向东流。”而试想,多么著名的“何时共剪西窗烛”里面的“西窗”如果化身了“东窗”之类会怎么样?嗳,会只剩下了“东窗事发”,这叫人心惊的句子,而失去了一层深邃的凉意和美丽的哀愁……由此可见,诗人们在化用“秋”和“秋风”时,也越来越注意使用具体可感的“西”和“西风”,让人更为贴切地感觉到风的方向、力度,这样就能充分调动起读者的五味六觉来感受秋天的阔大浑厚、一派苍凉的气象。这样的例子在《全元散曲》中俯首皆是。

    开始说曲子:“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点明时间、地点。豆荚本已藤萎叶枯,委地零落,幸得秋雨滋润,所以重绽新花。那花,色近靛蓝,瓣若纸薄,纤纤弱质在秋雨中现出令人怜爱的情态。曲子中一“凉”字将这一意境和盘托于我们面前,让人秋寒不胜。“凉”,既含八月雨后气温转寒的意思,又含了秋后风寒花稀心境凄凉的况味。“平山”,指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法寺内的平山堂。一个“闲”字,写出了当时的倚态,“望”字点出诗人正身在高处。诗人的心境在一倚一望当中自然流露了出来。这两句写眼前的景色,寺中凭栏眺远,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迷茫和期盼。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中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写的也是秋天怀远人,其意境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五句:“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由一二句的写眼前之景转到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年时”指昔时,当时是泛舟鉴湖,“香”借指花,此处指荷花,王安石《甘露歌》:“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就把花称作“香”。“锦云香”意即荷花满湖,秀丽如锦。此三句写昔时诸友在荷花荡里采莲,言笑晏晏,何其欢恰,荷花飘香,波凝碧色,情景俱宜。《西洲曲》有这样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写一怀春女子边采莲边思念情郎的情景。莲、怜二字同音协义,解为“爱慕、思念”,他在这里用特定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及往昔快乐生活的眷恋。

    六、七、八句:“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再由回忆昔时友人欢聚的情景回到现实。“西风雁行”有两层意思:一是由深秋大雁南飞,比喻诗人自己如雁南来北往,在仕途劳苦奔波;一是借大雁南飞把自己怀念友人的深情传达给南方诸友。在这支小令中,西风更兼雁行,此中感伤夫复何言。诗人欲借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吹,传达;恨,遗憾,此指思念之苦,不得见之恨。沧浪,本指水青色,古诗文中,“沧浪”常与隐者有关,如北宋诗人苏舜钦被革职为民后,退居苏州建沧浪亭以自适。《楚辞?渔父》有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写渔父短歌,表达一种寄身山水,浪迹江湖,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抒写的也是一种归隐退逸的情怀。

    记得杜甫在《登高》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句子,写秋日登高的感怀,是一种自伤自悼;而他的这支《小桃红》同样写的是秋日登高临远,却是通过追忆与友人游冶的欢洽时光,表现对与之相映的寂寞和哀愁。比较两首作品的意境和语言,老杜的诗不乏沉郁顿挫,愤激慷慨,小山的曲则见了轻灵淡雅,婉约多情。这支小令的构思也很具特色,思路是:眼前之景——昔时之欢——现实之苦。可谓尺水兴波,一唱三叹,把离人写得活像一株虚弱的草,也长大生息,葱翠欲滴;也卷地风来,衰落成白色。

    个人觉得这首散曲的风格有些接近乔吉,两人的身世和经历也有相似之处。而乔吉也是我最喜欢的元曲作家之一,前面写过了。

    作家小传:

    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人。生活年代比卢挚、马致远晚。《录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世。《录鬼簿》说他:“路吏转首领官”,首领官为民务官,相当于税课大使(又有说是掌文牍的小吏)。他还曾为“桐庐典使”,70多岁时曾为“昆山幕僚”,约80岁左右尚为“监税松源”,都是小官。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得志。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郁感伤。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为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在创作中有过于注重形式美的缺点。但是作为一种清丽的风格,自成元代散曲群芳中的一葩,他的作品使散曲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他是很少在元代已有散曲集传世的作家之一。在元曲选集《阳春白雪》和《乐府群英》中,他入选的作品也是最多的。这说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获得了广泛的欢迎,甚至连元武宗在皇宫赏月时也令宫女传唱他的散曲。

    张可久的存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数量为有元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现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个人作品占朝代作品总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曲集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版本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