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亚里士多德(5)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好奇心和充分的闲暇是哲学产生的条件。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充裕的闲暇时间为人们研究哲学提供的可能。马克思所说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些类似。

    亚里士多德认为,产生哲学的根源在于人的求知本性,而并非是为了实用的目的或自身之外的它物。哲学为了哲学自身而存在,不受外在的东西所约束、牵制,是一种纯粹的求知的活动。他说:“把哲学称之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思辨知识以真理为目的。”哲学就是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化身,求真成为哲学的本性之一。这揭示了哲学的本质。

    D.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基于探讨有关原因或原理的知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为整个世界,哲学成了包罗万象的学问。这在哲学史上是一大贡献,其影响极其深远。

    哲学的研究范围和它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哲学是研究本体的,本体有多少,哲学的范围就应有多广、多大。划分哲学的门类或分支,也应以本体的不同为依据。哲学不但区分为不同的部分,而且这些部分还有主有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的区别。他说:“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这门学问与所谓特殊科学不同,因为那些科学没有一个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的。它们各自割取‘有’的一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例如数理科学就是这样做的。”其实,在现在看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就是今天的哲学,而第二哲学则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

    他的哲学观点分为五个部分:

    1.原因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自然界存在着因果关系。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他把柏拉图的理念比作一种拟人的神灵,正如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样,理念则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同时,亚里斯多德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原因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系由4种原因所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其中包含着事物的本质;动力因即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目的因即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改变的原因,包括了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他认为,在自然事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往往与形式是合而为一的。这不仅表现于人工的制造物中,而且表现在自然万物的产生之中。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他根据无穷后退不可能的推理原理得出第一原因或第一推动者只能是没有质料的形式,或者称之为神。但这个神在亚里士多德眼里实际是一种以精神为实体的东西,现实的思想活动是神的生命。在这里,神不过是一种探索不已、往复追寻的代名词。他认为,神是最高的善,是世界万事万物追求的最后目的。

    2.实体论。亚里士多德并不满足于找出具体事物的四个原因,他要进一步探寻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初的原因。他认为,这个最初的原因应该在“存在”中去寻找。他把事物根本意义上的存在叫做实体,把性质和数量等叫做属性。属性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实体则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在作为实体的个体事物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形式,个体事物的属性都依赖于形式,所以形式才是个体事物的实体。形式就是本质,本质就是个体的共性。他认为,“存在”是唯一的实体,“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