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柏拉图(12)
    为什么这样写?后来的学者有很多解读:

    1、20世纪中期的图宾根学派认为,柏拉图写作对话是为了“劝学”,因为对话是把学生引道到哲学中去的最好方式。

    2、柏拉图的对话体写作是一种自保策略。这种观点认为,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心有余悸,所以采用这种对话体的写作方式来保护自己。因为在对话中,呈现出来的观点有好多种,不好认定柏拉图是持何种观点,由此也就不好以对话中的观点来指控柏拉图。

    3、对话中隐藏着真理,但柏拉图不想以权威自居,直接告诉他人何为真理,而是想通过对话让他人自己从中发现真理,以免读者陷于不思考的惰性之中。由此还可能表明,真理愈辩愈明。

    4、柏拉图思考了许多问题,但有很多还没有考虑清楚,他通过对话所表达的只是他的困惑。这种观点对于柏拉图的一部分对话似乎说得通,因为在这些对话中,柏拉图最后并没有给出所思考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另外部分的对话,则似乎无效。

    5、柏拉图之所以以对话的形式写作,是因为这种体裁本身就具有极好的教育价值。因为对话这种方式,不仅提供了结论,而且能让读者看到活生生的对话展开过程,看到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锋,甚至参与到对话中去,通过思考而得到哲学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拉图所采用的对话写作方式,也是对苏格拉底的一种纪念,因为苏格拉底进行思考的方式,正是这样的一种对话活动。

    6、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是当时雅典的一种写作风格,并非为柏拉图所独有。据说,当时许多人在写苏格拉底式对话,以此纪念苏格拉底。这些人在写作对话时,都把自己想象成苏格拉底,通过苏格拉底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只是保存下来的,惟有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少数作品而已。

    这些推测有其合理性。

    对话录里关注的话题主要是人性和政治美德。而在这两者之下进行的讨论还包括了宗教虔诚、自我克制、勇气、友情以及爱情。经常被提起的问题之一在于美德是否能被传授,以及美德究竟是什么。而知识和舆论、感觉和现实、自然和人为、身体和灵魂、快乐和痛苦、犯罪和惩罚等等,这些议题都在不止一篇对话录里被讨论过。再诸如灵魂的不朽、艺术和文学的作用、如何对待妇女和奴隶、政府的形式等等问题,柏拉图也发表了真知灼见。柏拉图涉猎了广阔的知识领域,并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卓异的才能。

    在每次讨论和争辩开始前,柏拉图会先预留舞台的空间和时间,使读者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一般而言同时积极参与对话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超过三人,有时候不同的人也会加入或退出对话。一些对话录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而没有第三者的参与,有两篇对话录(《申辩篇》、《美涅克塞努篇》)中则只是苏格拉底一个人在演讲。

    柏拉图也被人称之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大师。他有很多理论,我们不妨评介一下。

    一是摹仿说。关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柏拉图有两种自相矛盾的看法。一、艺术只能摹仿幻相,见不到真理。二、美的境界是理念世界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种最高的真理就是美。柏拉图认为,文学艺术的基础是客观现实世界,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是,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文艺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摹仿说”。他认为,世界有三种:理念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念世界是最根本的,是创造的,是思维观念的世界,起决定性的作用;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成了“影子”、“摹本”;而形象的艺术世界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反映,因而成了“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所以,根据他的观点,文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就是: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只隔一层,而艺术世界却隔两层。柏拉图一方面认为理念世界高于艺术世界,它是艺术世界的本源;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认识是从一个个的具体事物开始的,由个别的一般的事物到一般的抽象的事物(概念),这就与他的“摹仿说”产生了矛盾,柏拉图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这与他的意识至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密切相关。柏拉图是西方最早把文艺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