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屈原(8)
    三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巨擎,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人。光辉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璀璨夺目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星罗棋布的世界文化史上少不了屈原。他为什么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呢,为什么有千秋不衰的魅力呢,这是因为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恢宏瑰丽的锦绣文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这是因为其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执著精神,因为其苏世独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因为其铁骨铮铮、八风不动的伟丈夫形象,因为其深沉的忧患意识、清廉正直的高风亮节。千百年来,屈原的诗篇,屈原的人格力量泽被了多少代人啊,就是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这样的巨星也深受其文采和人格的浸润,对他充满了敬意。

    屈原投河未久,国人就设节日祭奠他。他的学生,也是楚辞的奠基人之一的宋玉就为其招魂。赞屈原“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当然,《招魂》到底是屈原作还是宋玉作,到底是为楚怀王还是为屈原招魂学界还有争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介屈原诗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王逸不仅著述《楚辞章句》,还写了《离骚赋》。屈原的光辉人格、伟大诗篇对与司马迁同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作家贾谊产生过巨大影响。贾谊是个早熟、少年得志的天才,年纪轻轻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过秦论》,20岁就担任朝庭廷尉(司法长官),22岁当了博士,23岁当上了太中大夫(高级顾问官)。文才出众,治才卓绝,力举发展农业生产,兴礼乐,使国家长治久安。文帝起初也很信任他,后来听信谗言,将其贬为长沙王的太傅。贾谊的命运与屈原颇为相似,赴任途中经湘江时,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情词忧伤的《吊屈原赋》。西汉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也很崇拜屈原,认为屈原的才华比司马相如还要卓绝,文采还要精美。他一直在思考屈原和《离骚》,并反其意而用之,得出高深的哲学结论。据《汉书?艺文志》,从屈原生活的时代起,至西汉末年的300年间,模仿屈原辞赋创作新篇的有66家,771篇,另有杂赋作者12家,133篇。除宋玉、景差、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王逸的作品外,紧随其后者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大人赋》,扬雄《长杨赋》,张衡《思玄赋》,曹植《九愁赋》,阮籍《东平赋》,左思《三都赋》,陶渊明《闲情赋》,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恨赋》,庚信《哀江南赋》等名篇,继承了屈原的创作风格,把楚辞创作发展到新的阶段。

    在我看来,李白、杜甫、苏轼等人是可以与屈原媲美的文坛巨匠,但,他们无不以屈原为楷模,对其表示崇敬之情。李白在《江山吟》律诗中赞美屈诗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苏轼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这尽管是苏子的谦逊之言,却表达了屈原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王逸说:“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刘勰说:“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北魏曹植的《美女篇》、唐代杜甫的《佳人》篇都直接间接接受了屈原创作手法影响而成为一代绝唱。北宋邵博说:“《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的《五哀诗》中,有怀《屈平》一诗云:“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穷羞事令尹,疏不怨怀王。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明蒋之翘说:“予读《楚辞》,观其悲壮处,似高渐离击筑,荆卿和歌于市,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凄婉处,似穷旅相思,当西风夜雨之际,哀蛩(穷)叫湿,残灯照愁;幽奇处,似入山径无人,但闻猩啼蛇啸,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艳逸处,似美人走马,玉鞭珠勒,披锦绣,佩琳琅,对春风唱一曲《杨白华》;仙韵处,似王子晋骑白鹤,驻缑(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凤鸣,挥手谢时人,人皆可望不可到。”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已。”王国维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鲁迅先生说:“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肯定《史记》史学价值的同时肯定了《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是《离骚》。郭沫若下面的这段话颇耐人寻味,道出了屈原及其作品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因此现代学者评论屈原抒情诗的典范性质时说:“几千年来,能够在艺术水平上与相匹配的,可能只有散文文学《红楼梦》。”仅此,可见屈原诗歌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之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