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孔子(28)
    四

    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宗教改革、科技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以来,一种全新的政治文明和经济文明产生于欧美西方世界,在近现代科技异乎寻常的发展情形下,在民主法治政治体制下,在崇尚强权功利的形势下,在无坚不摧的市场体系下,儒家文明及伊斯兰、印度、埃及等文明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包括中印在内的许多古老国家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和落后挨打的对象。何况儒家思想自它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的那一天起,被历代皇帝和董仲舒、朱熹等人夹带了很多私货,作了大量的曲解,变得越来越保守,有时甚至于反动。那么,在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情况下,保守落后腐朽的中国丧权辱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不可避免。以至从龚自珍、魏源、五四运动、文革直到现在,人们持续不断地对儒家文化发起批判声讨。

    完全泥古不化不行,彻底否定也不对。问题是我们怎样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和传统文化。日本、韩国、台湾、新家坡、香港的现代化发展史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说明,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只要善于向先进学习,大胆拿来,“师夷长技”,同样可以发展经济,推进政治文明。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西学东渐”之风盛行,很多人觉得“月亮也是西方的圆”,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来说是植入骨髓的,挥之不去的,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民族血液。

    就世界范围来说,在科技异常发达、物质财富高度丰富的今天,我们人类在思想上反而更加迷茫,一些人觉得幸福指数不升反降。我们面临信仰危机、战争、恐怖、环境恶化、部分人饥饿、贫富差距悬殊、人情冷漠等挑战。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的降低和人的异化,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机论”。

    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仁爱,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儒家文化主要是以道德约束、人生激励和哲学启示三种方式发挥其对中国社会教化和整合作用的。那么,孔子及儒家思想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仁爱思想永远具有普世价值。我们人与人之间,我们的国家、社会、世界只有相互友爱、相互包容才能和谐共处,得到幸福,建设美好生活。这与释迦牟尼的“无我”、耶酥的“以爱己之心去爱邻人”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世界充满爱,这不仅是古代圣哲和宗教领袖的深情呼唤,也应是每一个新时代有良知的人们的肺腑之言和身体力行之为。小到一个家庭、社群,大到一个国家、整个地球村,都需要这种爱。不仅爱家人、爱邻居、爱国家、爱人类,还要爱大自然,人与自然、人性与天道和谐。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既要和谐相处,做到“和为贵”,又要“和而不同”,尊重多样性。为人民服务,为他人服务,这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儒家语言的现代表述。它应成为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在施政上实行仁政;它还应是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循的伦理道德观,体现奉献、博爱情怀。这具有永恒、普遍价值。

    其次,儒家文化以道德约束的方式,影响着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状况。总的来说,儒家文化是倡导人与人应当增进交往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也就在整体上营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氛围。同时,对于人际交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代表人物总结了一系列的原则。“人无信不立”、“君子之交淡如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舍生而取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等思想,能够推动社会对诚信、仁义、慈孝等道德品质的追求,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儒家念念不忘地教导人们要做“君子”,有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崇高而可及。“君子喻于义”,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有九思”,“君子周而不比”,“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和而不同”,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崇高人格、有才华的贤者。一个真正的“君子”社会也就是一个“大同世界”,共产主义社会,绝对没有如今这么多杀不尽关不完的贪官,这么多黑道横行的现象,这么多不和谐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