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孔子(21)
    其次,孔子把政治的施行过程看成是道德感化过程。季康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道归厚矣。”(《八佾》)孔子很重视领导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他们如果能够作风正派、亲民爱民,就能感化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对广大人民群众,孔子主张富而教之,既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良好的生活水平,又使他们有知识、懂礼貌、会生活,言论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其三,孔子认为干部的训练、培养,政治秩序的维护都得依靠道德。在君臣关系上,他注重君主的权威,但君臣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的关系。子张请教从政之道,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孔子这段话讲了处世之道,为官之术:见多识广,谨言慎行才能做好事情。他在另外一次回答子张问政时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同样是讲道德修养。

    其四,孔子是主张人治的,他把政治视为道德的延伸和外化。毫无疑问,在君主专制和人治环境下,执政者的品质如何对治国安邦、富民强国都有直接的作用。人类历史上也的确出现过不少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政治领袖和管理者,但是,没有法制没有制约没有监督的政治还是靠不住的。政治需要有道德的政治家、政府官员和广大民众,但,政治和道德到底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是的,政治是管理国家和众人之事,是治国安邦,但,政治也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各个阶级、阶层、集团不同利益斗争、调节的产物。它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斗争,血腥的暴力。而单纯的道德说教和规劝是很苍白无力的。一般来讲,道德有人们普遍公认的价值体系,一经形成变化不大;而政治要复杂得多,充满变数,需要人们的创造性和敏锐的眼光。儒家道德利于守成,而难于进取。

    其五,在孔子看来,道德操守的形成与坚持是有多种方法与途径的。学习,教育,慎独都是获得高尚道德情操的途径。“慎独”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人们在公众场合可能容易做到信守伦理道德,而在个人独处时,没人监督,就不容易坚守。“慎独”则要求人们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仍然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地自觉地进行修养,做到无愧于良知,无愧于人民。

    ●世界充满着矛盾,如新与旧、衰与荣、富和穷、革命与守旧、生与死、老和少、夜与昼、光明与黑暗等等,孔子认识到并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他的政治和人生旅程中,他的确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前无古人的革命性的伟业,但,真正运用于人间社会——政治、道德、人生、经济等诸方面时,他又是非革命的,而是怀旧的、保守的寻求着事物间的平衡。中庸和执中就是他寻求边际平衡的哲学武器之一。中者,不偏左、不偏右,执中、协调、和谐之意;庸者,常义,指仁和礼等大道。中庸是指在实行仁、执行礼时,在为人行事时执中不偏,把握好度,不过无不及。要审时度势,通权达变。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中庸与“允执其中”同义。相传“允执其中”的思想是尧首倡的,孔子加以继承和发挥。《尚书》、《诗经》中已经称引,“中”成了一个明确的政治道德概念。用一些西方学者的话来说,中庸是以“没有任何过分”为其指导原则,与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GOLDEMEAN)十分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