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孔子(20)
    ●礼本源于民俗,主要用于祭神,后逐渐演变为仪节制度,它是文化、典章、制度、规矩、仪节的总称。在孔子以前,“礼不下庶人”,礼分为祭祀之礼和确定人们尊卑贵贱、长幼秩序的礼。孔子要打破这种等级观念,他将二者分开。对于祭祀,他尽量予以淡化,不谈“怪力乱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祭祀时注重内心的诚敬,而不拘泥于耗时费钱的形式。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为政)“敬鬼神而远之,”(雍也)这种行为,在迷信盛行、事事都要占卜问卦的古代是十分勇敢的。孔子在本质上是一位古代的唯物论者,他不相信鬼神。佛教要用生死轮回之说使其信众有忌畏之心,以一心向善,他存而不论,也有其社会功用,使一般人有忌惮之心,在心理上有所依托。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人们要实现“仁”,就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要向古时的尧、舜、周公等人看齐,见贤思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从小的方面来说,“礼”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国际交往和家庭成员相处中应遵循的原则和规矩。它是一个有绅士风度、良好素质的文明人应具备的基本礼貌和礼节。比如说,中国人讲尊老爱幼,西方人讲“女士优先”,日本人与人见面低头鞠躬致意等等,这些都是“礼”的范畴。从大的方面来说,礼是整个社会中人人都必须遵循的国家制度、法律和社会秩序。人们的言论和行为都要受礼的约束,不仅老百姓要遵守,国君、诸侯将相也要遵守。我们似乎也可以将孔子的礼治看着法治。

    孔子出生在“周礼尽在鲁矣”的鲁国,深受周礼文化的熏陶,当他还是一个孩童时,就学着大人的模样学习祭礼。其后,他不断研究与思索,继承、阐发并重新构建了周礼。礼涵盖了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化的方方面面,渗入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现实生活。《论语》中提及“礼”的话达72句之多,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在儒学中之重要性。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等等。在孔子那里,“礼”是一种规矩、道德和礼节。“礼”与“仁”不可分。其中,比较重要的思想是“和为贵”,“知和而和”,“恭”与“敬”,“爱”与“乐”,“约”与“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使人们和谐相处,办事恰到好处;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妹及一切人要有爱心,必要的仪式是贯彻“礼”的形式,但不能过于铺张;人们要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约束、节制。孔子的学生由若曾引用孔子的话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即:礼的功能就在于调节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和为贵,但“和”必须以礼为基础,在礼的规定下和。

    ●德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一种政治原则。

    首先,孔子把道德看成为政治的根本问题。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上,他认为道德为主,法律为辅。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说明孔子认为德礼高于刑政。礼包含法,但不等于法。季康子问政,“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认为把杀放在第一位,出发点就错了。他提出的治国次序是:正名顺言——成事——施刑罚。先道德而后刑罚。孔子的施政思想是德治,就是以德化民,移风易俗,使老百姓仁爱知礼,不干坏事,不违法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