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孔子(12)
    孔子博学多才,博闻强识,是历史上少有的大学问家。《淮南子》中说,“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以成素王。”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孔子之前有2500年,孔子之后也有2500年,他是承前启后者。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信而好古,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以致于经常梦见周公,“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对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删减、编纂、归类,全面系统地予以重组和注释,强调那些他认为重要的部分,并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传授或整理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籍,即所谓删诗书、定礼乐、讚周易、作春秋。他整理和编纂了自夏以来的历史,所谓“祖述尧舜,言称文武”。在修编以鲁国历史为主的《春秋》史书中,他寓褒贬于记事中,打破了以前只记言记事,不作评论的惯例,开历史之先河。

    他创造了“中庸之道”黄金律,这既是一种“至善”道德论,也是一种辩证方**,为人处世原则。这种哲学观,在为人处世上要求人们做到不狂不狷,无过无不及,隐恶扬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道德上“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即取于中正之道而不偏颇,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和于众人而不闹宗派,不同流合污。在认识世界和观察问题的方法上,主张“执两用中”,肯定质的安定性,反对过和不及,促进对立面的统一、和谐和平衡。

    他学思结合,知行合一,面对春秋后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与弟子们反复探讨人生、社会的重大问题,对一系列伦理道德、人生哲学和社会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创建了儒家学派。

    他“述而不作”,其言行、思想、人事由其弟子整理为《论语》。孔子的学生读书很用功,笔记作的很认真,对老师的思想理解得很透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关于社会、人生、宇宙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执著探求,反复研究,取得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成果。教学及日常生活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导师很民主,不是学霸,学生既谦虚谨慎,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们的比较有创建的观点也记录在案。《论语》大约在孔子作古80年后编定于战国时期,曾参是主要撰稿人,还有他及子张、子夏、闵子骞等人的学生。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的“论”是论纂之意,“语”是语言之意,“论语”就是指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成书。我赞同班固的观点。

    二千多年来,《论语》被视为中国人的“圣经”,独一无二的最高的精神宝典。全书凡二十篇,约五百章,11,000字。由于它经众人之手,历80余年,是一本由学生追记的有关孔子思想、言论、行为的片段记录,结构上不是很严谨、系统,没有连贯的叙述,没有集中的主题,似乎有些散乱零碎。但是,它的零散、随意,有感而发,却成就了其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行文质朴简炼,自然生动,含蓄隽永,故事洗炼形象,人物性格鲜明,颇富情趣。《论语》文约事丰,言简意赅,多方位、多视角、立体地体现了孔子的深邃思想、鲜明性格、卓绝才能、丰富情趣及生活环境、时代特征。彰显了孔子辉煌的智慧之光。它的如珠妙语,意蕴幽深的格言不仅成为广大知识阶层坚信不移的箴言,也成为村夫农妇的行为准则,为他们耳熟能详。在文学上也具有崇高地位,散发着光彩夺目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