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孔子(9)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各国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而不得重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一直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时常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孔子人生的最后岁月,主要是当博士生导师,也是讲话别人不一定听的“国师”。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晚年喜《易》,读《易》至韦编三绝的程度,作《易传》。也花很多精力整理其它国故,编纂典籍,修《诗》《书》,定《礼》《乐》,作《春秋》。编定了六种文献,先世文化,尽在此矣,后代可用矣!真乃“斯文在兹,尽善尽美。诗以兴邦,乐以和众。礼以立人,易以兴替。书以为鉴,春秋知政。万世流传,以尚仁年!”

    孔子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我怀疑这种唯心论的说法)。72岁时,突然得知子路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深知“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一周后卒,享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圣人就是圣人,死亦成绝唱。他去世的年龄后来也成为我国的一句著名俗语:“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国家和人民对这位伟人的仙逝深感悲痛和惋惜,鲁哀公亲往吊唁并作诔文,称其为伟人,“尼父”;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三年。颇有意思的是,就在孔子的追悼会上,子贡在众目睽睽之下对鲁哀公不留情面地教训了一顿,批评他非礼非名,先生在的时候你不用他,现在却来哀悼他;你称“一人”,这也是没把大臣和百姓放在眼里。可见,那时候的君王并不见得怎么至高无上,知识分子也不畏权贵,敢于讲话。子贡不仅拿出大笔资金为老师办丧事,整理老师的学说,宣传老师的思想,还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六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和爱戴。

    我想,弟子们不单纯在服丧,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机会,切磋总结伟大导师的思想学说,以使之用之于社会,用之于人民,传之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