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孔子(8)
    孔子诛少正卯,这是孔子执政期间干的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情。文革时,也拿此说事,几乎妇孺皆知。作为一名12岁的学生,我就曾在公社大礼堂作过批判孔子杀少正卯的演讲。这是特殊年代的特殊游戏。

    那么,孔子杀少正卯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呢?《史记》记录得很简单: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荀子?宥坐》对这事的记载文字也不多,只是道出了孔子杀少正卯的五大罪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对于少正卯到底有什么政治主张,均没有记述。但从这些简单的记述也不难看出,孔子认为少正卯的主张是“乱政”的,必然与孔子的主张相反。讲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极力排除异己一点也不过份,但不能因此说孔子虚伪。按照孔子的理解,只要他的政治主张得以实现,以“礼”治天下,就能达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礼治的效果。其实,少正卯是死在孔子对“礼治”信念的坚定性和不动摇、不降格的原则性。试想,孔子对“礼治”如此地执著,好不容易得到鲁定公的赏识和重用,在他掌握生杀大权的时候,他能不首先想到要铲除自己推行“礼治”的劲敌吗?

    近读上海学者沈善增写的《孔子真的杀了少正卯吗?》一文,感到对“诛”字还要作更宽泛的理解。它有批评、谴责、降级处分等意。而且,古代的典制及执法程序是很严格的,不是孔子随便一说就可以杀掉一个与他同级别的大臣的。沈善增的结论是:“孔子诛少正卯”并非是孔子杀死了少正卯,而是提出给少正卯以“降级罚俸”的处分。

    孰是孰非?有待史家做严谨的考证。在我看来,少正卯如果仅仅是思想斗争问题,而没有政治反判行为就不应该杀他。

    由于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五十五岁的孔子遂负气出走,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个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六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地方可去,不得已而为之。

    在卫时,孔子曾对卫王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的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光说不练的人。然而,卫国并不愿意放手使用他。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他又失去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卫出公欲用孔子,后遇阻未成。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春,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克之。季康子问他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有说,学于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