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孔子(6)
    作为一位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的青年学者,孔子就国家大政、学术问题等发表了许多看法。如,他批评宗鲁“非义”,称赞虞人,论秦穆公何以称霸,论“苛政猛于虎”,论“克己复礼,仁也”,批评晋铸刑鼎,治国之道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在节财,论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等。由于孔子对治国理政有高见,名气也大,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在他三十五岁时,鲁内乱,避居齐国三年,受到齐景公礼遇,常咨询政事。齐景公很赏识他,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孔子三十七岁时,由齐返鲁,继续担任教职,研究学术,也适度参与国政。孔子在鲁昭公二十七年自齐返鲁之后到仕鲁之前,也就是他三十七岁到五十岁这段时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这是孔子从教的第二阶段。当时鲁国的政治形势是政不在君而在大夫,大夫之政在士(即陪臣),“陪臣执国命”,孔子不愿意与这种权臣同流合污,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季氏家臣阳虎为拉孔子做官,想尽了心思,孔子也十分坚决地拒绝了。所以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这时,孔子的弟子除来自今山东境内的齐、鲁外,还有从楚(湖北)、晋(山西)、秦(陕西)、陈(河南)、吴(江苏)所属各地慕名而来的,几乎遍及当时主要的诸侯国。

    这十几年是孔子教育思想、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时期,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包括上层贵族和下层庶民)的广泛注意,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当时有许多青年帅事孔子,从年龄上来推算,像颜回(少孔子三十岁)、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冉求(少孔子二十九岁)、仲弓(少孔子二十九岁)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成为孔门的学生的。后来,孔子虽然有四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止授徒。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列国,一部分从政。

    公元前512年,孔子四十岁,自称“四十而不惑。”什么是不惑?就是不惑于异端。他还说过“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明他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孔子四十六岁时,观鲁桓公庙宥坐(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之欹器,联想到“持满”之道,便对弟子说:“吾闻有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他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