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孔子(5)
    青年才俊孔子拜见得道老人老子,问道问礼,这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真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成为千古美谈。这是两位世界级的哲人的交流对话。

    老子,这位睿智练达、洞悉人世、鹤发童颜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热情接待了孔子这位勤奋好学、少有大成、闻名遐迩的年轻人。他和孔子做了很好的交流,还安排苌弘先生搞了一场歌舞表演,一起探讨了音乐问题。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生逢其时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容貌看起来却像愚钝的人。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情态神色和过份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老子的言论尽管保守,却也说出了一种生存智慧。

    孔子对老子的印象太深了!以至离去以后,惊叹异常地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它是乘风驾云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就如同龙一样吧!”

    翻阅中国古代典籍,有关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记载很多,《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记载。他们讨论的内容包括礼、仁、道、乐等问题。而且,孔子从31岁到50多岁之间,前后四、五次向老子讨教。他们的理论思想,有交集共通之处,也有很大不同。

    公元前524年,也就是孔子28岁的那一年,宋、卫、陈、郑诸国相继发生火灾。郑国裨灶认为,如不祭天禳灾,郑国还要再次发生火灾。子产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天道远,人道迹,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种把天道和人道分开的观点对孔子形成重人道轻天道的思想颇有影响。

    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

    什么是“三十而立”?程树德《论语集释》说:“窃谓立止是学有成就之义。”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说得更明白:“‘三十而立’,也就是学有所成。”这个学有所成,不单纯指知识和学问,还包括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盖自此时,他已奠定了治学、作人、为政等坚实的学问德业基础。南怀瑾《论语别裁》说:“立就是不动,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李泽厚《论语今读》说:‘三十而立’,有人强调与‘立于礼’有关,是指人从六岁‘习礼’到三十岁才算完全掌握熟练,但后世注疏多不拘泥于学礼,而泛指人格的成熟,更佳。”因此,他把“三十而立”翻译成白话文“三十岁建立起自我”,颇耐咀嚼。而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则以孔子的口吻说:“我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个主意了”,也就更为形象。

    我以为孔子认为自己“三十而立”不是说大话,是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