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二十二章:动荡
    风起明末第一百二十二章动荡

    明初朱元章于各地设立卫所,同时颁行垛集令,垛集成为卫军的主要征募方式。

    按垛集令的规定,民三户为一单位,其中一户称正户出军丁,也就是正军,其余为贴户。

    正军如果亡故,便从贴户之中补全。

    所谓“勾军”是明代补充军伍的制度。

    明朝前中期实行卫所军制,军户固定承担兵役,父死子继,世代为兵,随军屯戍。

    若军户全家死绝或逃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贴户顶替,称为“勾军”。

    勾军一般来说是兵部武库司主其事,如有勾取,卫所开报,核实乡贯居止,内府给批,发给军单,付都司卫所执行。

    只是在卫所制崩坏的情况之下,勾军的范围也不断的扩大。

    很多时候在难以处理失地流民时也会将其编为军户,补充到各地的卫所。

    一来解决了流民的问题,二来又让缺人的卫所得到了人力的补充。

    关启林是个聪明人,他选择了合作,勾军的事情他应了下来。

    沔县千户所的兵额按照规定来说,要有一千一百二十人名正军。

    正军是在行伍之中的军人,余丁或称军余为正军的子弟,他们不属于编制之内,但是也需要同正军一起到驻地服役,为正军做后勤保障,同时作为正军的替补。

    正军战死或者是因为意外亡故,他们便可以顶替其名额。

    一处千户所,一般来说都有四五千余人。

    因为正军自然不是孤身一人,都是携家带口。

    沔县千户所逃军严重,军田不断被侵占,日益衰落。

    关启林将大概的情况也给陈望说了清楚。

    如今沔县千户所之中只剩下了两千余人,五百多名军兵都是东拼西凑而来。

    现在守城的两百多名军兵,其中有半数都是花钱找来的青皮,甚至还有补上来的余丁和老人。

    两百多人不仅要守沔县,还要守沔县千户所。

    明时卫所一般都不设在县城里面,而是另设一处。

    一处千户所下面有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按标准都有一百一十二名正军。

    每个百户所下辖两个总旗,每个总旗约五十五名正军。

    每个总旗之下设五个小旗,每一个小旗设立一处军屯营、

    小旗为军屯的最基本单位,内地很多现在的小旗营现在多演变为了村落。

    流民共有三千多人,一下子将其全部都归于沔县千户所的编制之内自然不现实。

    不过没有编制也没有关系,先安顿下来就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天高皇帝远,少报一个多报一个又有谁知道

    锦衣卫如今哪里有天启年间的威风,不止是捕食的爪牙被拔掉,甚至就连口中的尖牙都被取了。

    如何处理就是关启林的事情,陈望让人给关启林支了五千两的白银。

    梳理关节,打通窍门之类琐碎的事情自然也一并归于关启林来解决。

    当然这五千两的白银陈望自然是没有直接将其交给关启林,而是让赵怀良领了一局的军兵送去,并直接留在沔县的千户所之中监督着这笔钱财是如何使用的。

    赵怀良领了命令,得了印信,领着关启林跟一路从中军帐的位置走到了库房。

    五千两的白银由一口大箱子装着,在装载上车的时候,特意打开了箱盖清点。

    说实话,关启林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白银。

    那白花花的白银被阳光一照差点了迷了关启林的眼睛,要不是他身旁的两名亲卫还有些神智,关启林差点就要倒在了地上。

    千户是正五品的武官,但是正五品的武官又如何,内地的卫所崩坏,哪里有什么油水,管不得关启林没有见识。

    关家说实话是攒了不少的家财,毕竟是世袭的千户,但是也架不住连年的兵乱。

    关启林所领的沔县千户所还算是好的,毕竟好歹也算是富庶的地方,军田好好耕种还是能够余点钱,再加上些城中的铺面也多少能够挣一点。

    但那可是五千两白银啊

    而且,关启林在看那些将白银装车的时候,还看到了库房之中堆积着不少的箱子。

    那些箱子之中有的紧闭,有的敞开,关启林在其中还看到了黄澄澄的东西,只可惜光线实在昏暗,有些看不真切。

    关启林的心脏不争气的跳动了一下,目光差一些便彻底的直了。

    “核查点齐白银五千两,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印信已经勘察,千总签字留印,即可领走。”

    负责清点钱银库官的声音打断了关启林的思绪。

    关启林咽了咽口水,抬起头正好看到了一脸似笑非笑的赵怀良。

    “关千户是怎么过来的”

    “嗯”

    关启林一下子没有缓过神来,先是一愣,不知道赵怀良为何这么一问,不过很快还是回答是骑马而来。

    跟着赵怀良离开营地的时候,关启林才知道赵怀良是为什么一问。

    陈望指派护送白银的一局营兵早已经是在库房之外等候多时。

    一百余名营兵皆是罩袍束带,批甲带盔,垮弓按刀,乘马执鞭。

    事关重大,陈望自然是派了最为亲近的辽骑来作为护卫。

    原来张外嘉麾下的这些的辽骑在经历了数战之后,如今对陈望皆是心服口服。

    张外嘉这个旧主和陈望两人之间真没有多少的可比性。

    陈望一路带着他们拿到的可是实打实的战功,录上去的功劳可都是入了册,赏金军饷都没有半分的克扣。

    纯化城下,陈望跃马在前冲锋陷阵,击破闯军。

    略阳城下,陈望在千军之中阵斩李过,连破三阵,早已经在军中竖起了威信。

    关启林看到一众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辽骑更是心中惊惧。

    起初在营地之中见到那些举止严肃,沉默寡言的营兵,他就已经是有些畏惧。

    而这些辽骑所带来的压迫,比那些营兵更甚数倍。

    身处汉中腹地,没有去过边地,他何曾见过杀气如此深沉的军兵。

    关启林唯一见过的大兵,还是崇祯七年之时洪承畴入汉中平叛之时带来的督标营。

    当时也只是远观,而现在一百余名辽骑却就在近前,两者之间带来的压力自然是有天壤之别。

    不过关启林很快便压下了心中的惊惧,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件事。

    陈望麾下的军队越强,沔县便越安全。

    只要沔县安全了,保住他头顶的这顶官帽,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关启林骑乘在战马之上,他的目光微沉,牙关紧咬,他在思索。

    思索陈望为什么要将这么多人填入他的千户所内,关启林并不清楚。

    但是他本能的感觉自己再做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陈望只是一名游击,追击进剿,斩杀贼寇他才有好处。

    而安置百姓照顾流民则是地方官府的责任,和陈望半分钱的关系都没有。

    确实有不少的营将看到百姓受灾会主动散出军粮接济,但是却没有营将会主动将真金白银交付出去安置百姓流民。

    真金白银可是自己出的,而散出去的军粮是朝廷的。

    难不成,这个陈望,这个游击将军真的只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忠臣

    关启林的目光在两侧一众辽骑的身上不断的游离,回顾着在中军帐中陈望说话的语气和神态。

    他当了二十多年的沔县千户,他见过了各式各样的人。

    但是他完全看不透陈望这个人,也猜不准陈望心中到底想些什么,更不明白陈望要做什么。

    白雪纷纷扬扬,自天际飘落而下。

    关启林抬起头,看着眼前纷飞的大雪。

    他这一生都是碌碌无为,从父亲的手上接过了千户的官身,二十余年都只是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游走,走不出这沔县。

    世道艰难,越发的动荡,前路迷茫,但是他能做的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营门之上,陈望头戴笠盔,他的目光此时正放在不远处正在往沔县行进的队伍之上。

    陈功、胡知礼两人按刀罩袍立在陈望的左右身侧,其余众人则是分立于营门的四下,离他们三人都有一定的距离。

    “传令各部,粮肉管够,紧加操练四日可休息一日。”

    陈望按住了腰间的雁翎刀,目光同时转向了西南方。

    略阳、金牛两战战胜,斩杀了李过,确实是消除了洪承畴不少的戒心,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现在进入了汉中,李养纯和林胜泉两人也没有必要继续留着。

    如今李养纯和林胜泉两人被困在宁羌,就是插翅亦难飞。

    用李养纯和林胜泉两人的首级,多少也可以交付使命。

    至于剿灭了李养纯和林胜泉两部之后,还能不能留在汉中府内,陈望丝毫不担心。

    他的记忆力好的可怕,他清楚的记着,流寇志之中关于汉中的记载。

    在崇祯八年的十二月,也就是今年的十二月。

    汉中府内的民变队伍和原本就在陕西肆虐的流寇汇合,两者合兵一处,大败汉中府内进剿官兵。

    自凤县三江口,经黑谷坝,群聚于褒城县东。

    而后兵分三路一路攻略阳、阳平关。一路攻汉中、城固、洋县。一路攻阶州。

    接下来的一年,将会是汉中府最为混乱的一年,也是最为动荡的一年。

    “二十日后,兵出定军,进往宁羌平剿叛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