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七十八章 武试进行中
    走到显灵宫大门时,王十五说“只要进了朝堂,所图不是位列阁部就是名垂青史。

    奴家知道林君想要什么,但家兄的心愿,就拜托林君了。”

    林泰来反问道“你对我如此有信心连少司徒本人都未必有这个信心。”

    王十五回答说“别人都说林君反应机敏、算计周密,又敢于冒险,所以屡屡成功,但奴家并不以为然。

    在奴家看来,林君最厉害之处其实是总能洞悉先机,总能比别人更早掌握情报,然后因势利导,主打的就是一个知己知彼。

    这次林君既然敢到我们王家,想必又是掌握了什么情报,而后可加以利用。”

    林泰来大吃一惊,拥有各种“信息差”就是他最大的秘密武器,居然被先前素不相识的王十五看出了点端倪。

    这小娘们不简单,现在退亲还来得及么

    登上马车之前,王十五又道“是奴家失言了,还望林君不要介意。只是想到要结亲,就忍不住开诚布公了。

    林君也要努力,奴家将来到底能飞多高,全靠林君了。”

    从显灵宫做完任务出来,林泰来将王十五小娘子护送到了王家。

    此时王家已经按照合作要求,腾出了若干间房屋。

    于是林泰来又去了申府,准备将行李搬到王家,未来就暂住在王家。

    在林泰来搬来之前这段时间,王之垣对王十五问道

    “你今日与林解元同去显灵宫,也算是直接接触到了他,你觉得此人如何”

    王十五答道“表面看去是今布,内里却是孟德也。”

    王少司徒有点错愕的说“孟德伱说的是哪方面”

    王十五又点评了一句“行为不羁,不拘泥于条框,有孟德之风。”

    王之垣和王之瑶名为兄妹,但这岁数差距比一般父女都大。

    长叹一声道“其实我又想了想,对你而言,高举应该更加安稳。”

    从现有阶层地位、知根知底程度、夫家距离远近等指数来看,高举确实是一个最安稳的选择。

    但王十五却摇了摇头说“高君虽好,但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未免有点太无聊了。”

    话说到这里,王少司徒也就不再摇摆不定,下定了决心。

    等林大官人带着手下和行李过来时,王之垣将林大官人请到了书房。

    林泰来侃侃而谈“显灵宫乃是京城三大道宫之一,香客众多,今天人数也不少。

    我和令妹一起出现在显灵宫,制造出了相当的热度,让世人将我和王家关联在了一起,算是完成了初步的布局。”

    王之垣对此无话可说,你林泰来制造热度的方式,确实别具一格。

    难怪你林泰来总是能用最快的速度,引发公众的热议。

    林泰来又指示说“第一,少司徒立刻去告诉杨天官,这两天可以提名户部尚书人选,不能再迟了

    第二,如果遭到了攻讦,少司徒暂时不要有任何还击,也不要找人去攻击对手”

    王之垣别无异议,既然选择了与林泰来合作,就只能照做。

    当夜王之垣又从后门偷偷潜入了天官府,与同为山东同乡的吏部尚书杨巍沟通。

    杨天官看到后辈王之垣忽然开始积极进取,本来还挺欣慰的,直到他听到了林泰来这个名字。

    “先前我嘱咐了许多,是让你去找首辅,你却找了个首辅门客”杨天官一度以为,王少司徒鬼迷心窍了。

    但事情进行到这个程度,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次日在吏部,杨天官就召集了左右侍郎、文选司的郎中和员外郎开会,这种会叫部议。

    在部议上,一致通过提名宋纁、王之垣为户部尚书候选人,这就是吏部在人事问题上的权力。

    当然这只是提名,而不是最终决议。户部尚书这样的顶级官位,最终决议也不可能由吏部做出。

    但提名的最大意义可能就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开打的场景。

    然后不出所有人预料的,又到次日时,一天之内就有四封奏疏从不同角度,攻讦户部左侍郎王之垣。

    什么昏庸渎职啊,什么结党营私啊,什么包庇亲族啊,什么账目可疑啊,什么打击异己啊,各种罪过罗列出来也不少。

    最让王少司徒生气的是,有人攻击说,自从王之垣主掌太仓以来,积存连年减少,实乃大失职也。

    官场人都心知肚明,太仓充盈都是张居正时代穷尽手段积攒起来的

    张居正死了后人亡政息,无论谁来执掌太仓,都只会积存减少而不会增多

    扪心自问,他王之垣尽力维持太仓收支,做得已经很不错了,凭什么还要挨这个骂

    尽管早已经做好了“抗压”的心理准备,但是被骂“失职”还是让王少司徒很生气。

    按照惯例,被弹劾的王少司徒闭门不出,坐在堂上生闷气,王之猷和王象蒙只得陪着。

    王象蒙劝道“伯父之所以憋气,主要还是因为你信了林泰来。

    如今只有被骂,却不能还击,难怪要心中不平。”

    王少司徒训斥说“你下去别在这里碍眼”

    王象蒙一脸懵逼的问道“我怎么了”

    王少司徒拂袖喝道“看到你们万历八年的就生气”

    这次弹劾王少司徒的御史里,有三个人是万历八年的进士。

    在大明官场具有独特地位的御史,也是有一套独特选拔制度的,一般不可能有人刚中了进士就可以直接当御史。

    大部分御史都有两条来源,一是中了进士后馆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没有留在翰林院,选拔为御史,算是庶吉士的第二好出路。

    二是选拔政绩优秀、年纪不老的知县为御史,用行话说叫“行取”,从知县到御史虽然同为七品,但视为高升。

    这个选拔制度决定了当今御史里面,万历八年的进士很多。

    这一年的进士当了知县后,三年一任就到了万历十一年。

    碰巧赶上皇帝清算张居正势力,朝堂大换血,但在地方的知县受政治风波影响相对较小。

    结果万历八年这批进士里当知县的,因为相对年轻,大批行取补充为御史。

    王象蒙就是这样混进都察院成为御史的,立誓要娶王家女的高举也是。

    眼瞅着自己要成为撒气对象,王象蒙果断撤退了。

    王少司徒又对王之猷问道“林泰来在干什么”

    王之猷答道“好像正在准备武试,明天就是第一场了。”

    王少司徒狠狠的说“他先前不是说过,无论是谁攻讦我,他都要打上门去,以德服人吗”

    王之猷解释着说“我今日也去问了,林泰来他说时机未到。”

    王少司徒现在的状态有点像是关心则乱,问道“他在等什么时机马上就要开始武试了,他还有多余精力兼顾”

    王之猷苦笑说“林泰来说没问题,他可以一边考武科,一边顺带着把事情办了。

    还说让兄长你务必戒急用忍,不得有任何反击。”

    国人有个传统,尽量不去打扰面临考试的考生,所以王少司徒克制住了把林泰来抓过来的想法。

    武科考试处处模仿文科考试,考试同样是三场,就连考试时间也一样定为九日、十二日、十五日。

    到了四月初九,万历十四年的武科会试开考了。

    武试规模远少于文科,武科会试考生一般也就千人左右,武官和军籍子弟占比百分之八十五,林泰来这样民籍占比百分之十五,最终录取武进士人数在百人左右。

    武试的第一场是文场,地点就在贡院举行,论和策考题各一道。

    四月初九凌晨,林大官人就带着考篮,来到了东城贡院龙门外。

    武试考生文化水平普遍不怎么样,但凡有点读书天赋的人,那都去考文秀才了。

    所以今天这文场项目,让大多数考生都很紧张,唯独林大官人可能是个异数。

    往贡院龙门外一站,林大官人那极具标识性的外形立刻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毕竟林大官人是唯一屡屡公然放言,定要夺取武试第一的人,谁不想看看他究竟是何等样人。

    再说林大官人是考生中最能惹事,近期名声最响亮的一个,一个人打了几十个厂卫缉事官校的事儿,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还听说此人和户部实权侍郎家的小妹出双入对,一起亲密的去显灵宫上香,更让社会地位普遍不高的武试考生羡慕嫉妒恨。

    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林大官人夷然不惧,环视四周后,大声的说“你们都是来争夺第二的吗”

    一句话顿时就在人群里引起了哗然,但是等了半天,还是没人冲出来。

    这让林大官人很失望,一是没有引发大战,要是被迫防守反击,再放倒一批就好了,这就是现场展示勇武啊。

    二是没有把报名参加武试的郑国泰给钓出来,上千人站在这里,林大官人也不知道哪个是郑国泰。

    没有达成预期的林大官人心里直犯嘀咕,这郑国泰如此能忍的吗

    正在这时,开始入场搜检了,林大官人只好放下了小心思,专心考试。

    文场题目两道,论的题目是论述如何用火器守边,策的题目管理海岛和征剿海贼。

    看到这俩题目,林大官人便感慨,只要是个在网上混过几年的军史键政,都能水上几千字。

    所以林大官人一直写到了天黑,一共水了七千多字,比南直隶乡试还多了一千字,应该够用了。

    毕竟论起文化水平,南京武官可能是天下武官群体里最高的。六千字在南京够用,七千字在会试应该也没问题。

    负责糊名的收卷官都看傻了,武科考试还有这么能写的

    回到王家住处休息了两天,四月十二日又到了武试的第二场,地点在城东京师武学校场。

    第二场有两种项目,射箭和膂力,考生可以任选其一,擅长哪个就选哪个。

    林泰来当然还是选择简单明了的膂力,他又没训练过弓箭。

    在周围骇然的目光中,林大官人抱起了五百斤的石墩,他内心波澜不惊。

    每场考试的结果都是要分等次的,以膂力为例,正常的三个重量级分别对应着上等、中等、下等。

    基本上只是摆设的五百斤级石墩,被林大官人抱起来把玩过后,就得到了比上等还高的上上等评级。

    正当林大官人四顾茫然,感受着无敌寂寞的时候,突然从箭场那边传来了爆炸性的欢呼声。

    随即就有人跑到膂力场地这里,激动的叫道“有个叫郑国泰的,马步六箭全中,上上等”

    这下连这边的人也发出了惊呼声,六箭全中,也是非常罕见的了,不亚于把玩五百斤石墩。

    按照考试规定,考生一共要骑射三箭,步射三箭。

    骑射和步射各中两箭的,就算上等了;一项中两箭另一项中一箭的,就是中上等;各种一箭的,算是中下等;剩下的都是下等了。

    每项三箭一共六箭全中,这成绩就超出了上等

    所以只能和林大官人把玩五百斤石墩一样,单独列为上上等了。

    不过从技巧性和观赏性来看,还是射箭更吸引人一点。

    林大官人忍不住冷哼一声,这是他参加各级武科考试以来,第一次有人和自己争风头

    他可没有什么尊重对手、亦敌亦友的思想,他只想把对手都踩下去。

    尤其这个争风头的人,还是自己最大的恶意竞争对手。

    在脑中迅速检索了一下郑国泰的信息后,林大官人立刻就发现了一个华点。

    作为深度参与了万历朝政治大乱斗、制造出了很多幺蛾子的历史名人,史料对郑国泰的记载还是很多的,不像其他不受重视的外戚那样寥寥数笔语焉不详。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郑国泰真有“百发百中”这样的绝顶射术,为何记载详细的史料中从没有提起过

    林大官人又仔细回想了一下,关于郑国泰的史料很多,但确实没有提到过射术

    如果历史上的郑国泰有这样的绝顶射术,那就不可能一直只挂名虚职啊,万历皇帝也不会放着现成理由不用,不趁机给郑国泰赏赐

    继续求票,打榜打榜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