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五十九章 寿宫之争(下)
    申首辅的对头李植忽然觉得,宝座上的皇帝变得很陌生,这让李植内心非常难受

    李植自诩是朝廷里最能窥测帝心的人,三年前就是他最早看破了皇帝的心思,带头攻击已故首辅张居正和健在掌权的太监冯保,成为清算张冯势力的急先锋。

    然后李植得到万历皇帝青睐,从七品御史被皇帝直接简拔为四品太仆寺少卿。

    那时候,李植进入官场才六年,就升到了正四品。

    和李植际遇相似的还有江东之、羊可立,这就是当朝的三大红人。

    当然李植这个升官属于皇帝中旨传升,不是官僚体系里的正规升迁渠道,所以不太被以申首辅为代表的主流官场看得起。

    这种对比,就仿佛几百年后的野路子网红和科班出身明星之间的对比。

    就连皇帝也要遵循规则,只能先把三红人往光禄寺、太仆寺、尚宝司这种用来养闲人的衙门里提拔。

    总而言之,对皇帝的揣摩乃是李植等红人在朝廷的立身之本。

    如果皇帝的言行变得难以理解,那对李植等红人而言,就意味着局面失控

    稍加思索后,李植决定改变思路,既然对申首辅的正面攻击没有效果,那就迂回攻击侧后方。

    便朝着万历皇帝奏道“李如松在京营,其弟李如柏在蓟镇,兄弟同列京畿枢机,本就不妥。

    更何况李如松奏疏显明,他与申家门客林某有所勾连。

    那林某生性恶劣,前日悍然折断诚意伯之右腿,实乃凶残之人

    而李如松身为巡捕都督,却对林某包庇纵容”

    万历皇帝叹口气,“你此时说这些做甚”

    李植不依不饶的说“以这样两个人的品行,能有什么真知灼见

    所以他们些许议论完全不足以采信,陛下焉能听之”

    李植这是打算采用攻击李如松和林某品行的方式,来否定李如松这份奏疏,然后进一步打消皇帝因为这份奏疏产生的倾向性。

    万历皇帝听了后,却又叹道“诚意伯只是断了一条腿而已,但并不妨碍李林二人对大峪山的真知灼见啊。”

    李植“”

    陛下你到底怎么了是真吃错了几斤药,还是鬼上身了

    “只是断了一条腿而已”这么三观炸裂的话,陛下你也说得出口

    别说李植,就连另一边的申首辅等人也是愕然不已。

    李如松那封奏疏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皇帝如此明目张胆的偏袒,只为了维护这封奏疏的正确性

    万历皇帝明显不愿意继续在寿宫问题上纠结了,当即决断说

    “李如松所言,朕深以为然就按李如松奏疏办理”

    李植顿时急眼了,恳请道“陛下三思大峪山实非吉壤”

    万历不想让李植等宠臣继续反对下去,这样会导致都下不了台,又强调说

    “朕志已定,寿宫不须另择地方,就在大峪山,不必再多言

    筹备妥当后开始兴建,徐文璧、申时行主其事”

    听到这里,大臣们都明白,皇帝已经下定最后决心,就采用大峪山方案,再反对也没用了。

    众人心里感触各有不同,申首辅只觉得今天自己什么都没有干,好像躺着就赢了。

    其他人则感到,这趟算是白来了,扈从大臣谁也没能在皇帝心里上分。

    那李如松人不在这里,但从百里外飞来一封奏疏,就把所有的机缘全部抢走了

    最关键的是,大家还都看不懂、想不通,这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皇帝看了李如松的奏疏后,立刻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万历皇帝退朝前,又下旨道“李如松进言有功,升为都督同知,领双俸禄,赐飞鱼服。林某”

    旁边捧着奏疏的太监连忙提醒说“苏州府吴县武举人林泰来。”

    万历皇帝继续说“林泰来赏银百两,绢五十匹”

    对于大明皇帝而言,对普通人这种档次的赏赐,就算是“大手笔”了。

    李植还是不甘心,他今天的遭遇,就像是毫无预兆的溃败,体验实在太差了。

    用五百年后的术语来形容,就像是被“机械降神”了。

    “既然陛下嘉奖林泰来,那此人让诚意伯断腿之事,又该如何处置”李植泄愤说。

    万历皇帝随口应付着道“该赏就赏,该查就查,此之谓赏罚分明也。”

    寿宫择址这件事就算尘埃落定,彻底结束了。

    但在大臣心里,好像又没结束,因为真正的谜底并没有揭晓,皇帝为什么如此欣赏李如松的奏疏

    申首辅最大的党羽、吏部尚书杨巍在行宫外面,非常好奇的对申时行问道“李如松奏疏里,究竟暗藏什么机锋”

    申时行无奈的摇了摇头,“不管伱信不信,我的确不知。”

    连申首辅最大党羽都问不出个端倪,其他人就更只能胡乱瞎猜了。

    但申首辅此时也没心思管别人怎么想的了,他只想早点回到城里,把那个姓林的找过来问问。

    昌平天寿山行宫距离京城足足有一百里地,庞大的队伍速度缓慢,要走两天才能回到京城。

    但皇帝还在路上时,消息就已经传进京城了。

    皇帝回京城,必然要组织百官去城门口迎驾,负责礼制的礼部最先得到确切消息。

    礼部员外郎王之猷把手头事务安排下去后,就匆匆的赶回家里。

    此时王家掌门人户部左侍郎王之垣少司徒心情不大好,正在和侄子王象蒙说话。

    至于王少司徒心情不太好的原因,连林泰来一个外来者都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六十岁的官员就相当于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为大明操劳,还是激流勇退

    如果再搏一把,那么还有没有机会更进一步比如从侍郎晋升为尚书。

    本来王少司徒的此时心理就很敏感,偏偏皇帝去天寿山巡视,召了一群大臣扈从,却没有他王少司徒,怎能不令人堵心

    少司徒王之垣、十五妹王之瑶、侄子御史王象蒙三人正坐在池塘边说话,礼部员外郎王之猷快步走了过来。

    “天寿山那边有消息传过来了”王之猷叫道,直接打断了另两人先前的谈话节奏。

    现如今李如松确实是大部分官员的羡慕对象,这赏赐来的太简单容易了,一封奏疏就搞定

    王少司徒目光如炬的评论说“赏赐都是小事,关键是借此获得了圣眷,此为大收益也。

    就是这封奏疏究竟有何隐喻,委实让我不得其解。”

    王之猷补充道“还听说,有个叫林泰来的,与李如松一起获得了赏赐。”

    王少司徒皱起了眉头,问道“这个林泰来,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林泰来否”

    王之猷点了点头说“从各种迹象看,应该就是同一个人了。

    听说在天寿山行宫,还有人弹劾林泰来弄断了诚意伯的腿,这也没有别人做过。

    再说前几天,林泰来确实是与李如松一起出现和离开的。”

    王之垣愣了一下后,突然伸手猛拍了一下身边的石头

    心里出现了大量懊恼情绪,又是怎么回事

    王之猷感觉到老二哥的情绪有波动,为了安稳住老二哥,转头就对王象蒙喝道

    “那天你出门迎接林泰来,为什么没有把林泰来请进家里”

    王象蒙“”

    当时不是按照二伯父的指示来办事的吗怎么又成了自己的过错

    作为辈分最低的侄子,王象蒙承担了所有,也不敢还嘴。

    再说当时他也不知道,林泰来是这么能打的啊,而且二话不说,立刻就验证成功了。

    又回想起来,林泰来走之前说过“送你们王家一点富贵”,还说过“你们王家一个尚书没了”这样的话。

    当时他只觉得,这些话可笑之极,现在才发现,这些话一点也不夸大,说的都是事实

    李如松上了这个奏疏,结果升了一级不说,又是双俸禄又是飞鱼服的。

    如果奏疏是自家二伯父上的,那升到尚书,也不是没可能啊。

    前来传消息的王之猷也越想越可气,又开口道

    “如果当时有林泰来指点,我们王家三人联名上疏,岂不人人都能升了”

    王象蒙不想再继续这个扎心的话题,“想这些也没用,还是向前看吧”

    这时候王少司徒突然对王象蒙发话,“林泰来还在京城,无论你用什么手段,去把他请回来”

    想起林大官人那嘴脸,王象蒙不情愿的说“事情已经过去,还找他来做甚”

    王少司徒却说“可以不耻下问的请教,若能破解那封奏疏里的隐喻,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不失为一个收获。”

    先前一直没说话的王之瑶对王象蒙开口道“当日你真的错了。”

    辈分最低的王象蒙生无可恋,嘀咕说“连你也埋怨我”

    王之瑶说“那林解元来到京城的第一天,也没有掌握多少详细消息,就能猜测出二哥的心病,这岂是常人所能

    所以他后面的话肯定也是有的放矢,你至少应该听他把话说完,而不是直接拒之门外。

    归根结底,还是你心里轻视了别人,这才导致错失良机。

    如果你仍是这个心态,是不可能再把人请过来的。”

    在场四个人,其他三个“长辈”都在明里暗里的埋怨自己,王象蒙实在受不了。

    他忍无可忍的解释说“你们只是没有亲眼见到那林泰来的嘴脸,所以只知道责怪我

    如果换成其他人敢在我们王家门前,像他那样如此张扬的指手画脚,早就被我打出去了

    所以我礼送林泰来,已经是足够忍耐和克制,并不是礼数不周”

    王之猷催促说“没人怪你,先不要说那些没用的,你还是先想想怎么把人请过来吧。”

    王象蒙无奈的说“等我打听到住处,再登门去请”

    王之瑶又说“你这样去请没什么用处,你要投其所好。”

    王象蒙诧异的说“他有什么爱好”

    王之瑶一边回忆着税使哥哥写过来的信件,一边说“此人好名,好色,还喜欢用诗词踩人。

    所以你应该组个雅集,请几个京师有名的才子和美人,然后邀他参加。”

    王象蒙一声不吭的听着,但被搞得有点逆反心,就算那林泰来蒙对了一次又怎样至于要当成座上宾请过来么

    最后应下来说“待我打探到了他的住所,先前往拜访过再说。”

    其实林泰来的住处很好打听,有点身份的人初到京城,住处一般就是两种选择。一是找亲友投宿,二是找同乡会馆借宿。

    王象蒙派了仆役去稍加打听,就知道林泰来目前暂住在城东南的三吴会馆。

    但王象蒙没去找林泰来,反而拿着二伯父的帖子,去拜访李如松了。

    在他想来,奏疏是李如松写的,想要破解其中玄机,或许从李如松这里也能问出来,又何必去求林泰来。

    但在宁远伯府大门外,却高挂了“免战牌”,李如松不见客。

    送了王少司徒的帖子进去,才得到了一句传话出来。

    李如松表示,他也不懂自己到底写了个什么,其中奥秘只有林泰来本人知道。所以恳请大家不要再来问了,他真的答不出来。

    于是王象蒙没奈何,只能又带着几个仆役,前往三吴会馆,去拜访林泰来。

    王象蒙本身就是御史,王家也算有实力,到哪里都能登堂入室。

    在林泰来这里也不例外,直接被请了进去,并坐上座喝好茶。

    就是王象蒙提出请林泰来去王家做客的时候,遭到了林泰来的婉拒。

    林大官人不咸不淡的说“这几日诸事缠身,等我得了空,再行登门造访。”

    这这个语气,与前几日王象蒙在王家大门外说话的格式几乎一样。

    王象蒙质疑说“阁下刚到京师,就有很多事务”

    林泰来很无奈的说“王御史你来迟了,有很多人给我下帖子,有文请的武请的,总要一一给予回应。”

    王象蒙下意识的说“莫非阁下这是想待价而沽”

    林大官人打个“哈哈”,“王御史想多了,在下就是太过于仁厚,不懂拒绝人,所以才收了这么多帖子。”

    今天状态奇差,又是为了更新而硬写,连修改时间都没有,有时候网文这种模式真是无可奈何啊。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