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一章先做漂亮人,后做漂亮事(4)
    (2)适应原则。

    人们看待现实的世界,不会与现实的环境完全一致。所谓的适应性原则,是指一个人能使自己,亦能使他们与现实相适应地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人要在多种环境的影响下,在相互之间分析的过程,可以完好地保持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适应上的完整统一性与达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目的。

    对现实世界的适应,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对整个人健康状态的界定,是以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参数来对健康所做出的评价,包括对一个人在精神、身体和体格上,对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婚姻、社会所处的完美状态及其适应力的综合评估,涉及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健康人格生活的适应原则,体现着人格结构的整体性。

    在主观上要有愉快的心情进行心理体验和心境,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未来有强烈的自信心。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接纳自己,正确地解释自己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克服内心的不稳定性,不会因个人在外部世界种种不顺心的事而焦虑不安、忧郁,产生挫折感和消沉。相反,能使自己保持一种坦然、满意、享受人生的态度以及平静的心绪。因此,遵循适应原则的人,虽然人们的才智不同,却没有基本上的心理或行为的障碍,心理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心境反过来又促使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获得乐趣。

    适应环境,不是消极的寻求和环境的意志,而是应该实现真正的自我,自我的目的、能力、成就同现实之间,保持一种继续不断的、创造性的联系,是个体同现实世界多方面的均衡、协调和整合,体现着一个人在身体健康、智慧、灵性、品质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一个人在对现实认识和认识自己在工作、生活、爱和闲暇各个方面的均衡性,自如地处理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

    认可现实生活中自己不满的地方,通常的情况下,能够对烦恼和不安展现出一种借以安慰的、持续的、和谐的自我内心的宽容精神。否则,如果人们为了寻求理想的配偶、工作、住房和朋友,由于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他们不能理解比他们低一些的理想观念和状况,他们就可能从一个工作到又一个工作……不停地转移,于是无止境的寻找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最终仍然很难感到满意。这时,他们也许就会变得玩世不恭、阴阳怪气、消极无为、遁世隐居,或者愁闷不安,或者四处讨伐、愤斥怒骂,而导致人格病变。

    (3)平衡原则。

    即使有了非常健全的人格,有时候各种需要、动机、欲求、愿望和向往也会因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或受到干扰而产生挫折、威胁和冲突,产生身体上的不适和精神上的紧张,这种平衡的原则,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事情上要保持平衡、灵活和全面的看法。他要求一个人要有预见人生挫折、威胁和冲突的能力,善于平稳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与社会良好的接触,客观地分析、评价社会的得失,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要求相符合。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常能改变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变化,以求与社会的协调相一致,而不是行为反应程度大大地超过刺激程度,情绪反应大大地超过行为反应。

    平衡的原则,要求现代人在遇到挫折、威胁、冲突的时候,能够保持自己的自我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平衡性。在一般的情况下,人格的各种要素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往往是自我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保持一致性。平衡原则进一步要求,人在遇到挫折、威胁、冲突的时候,也能够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同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我观念统一起来,而不是私欲和良心相冲突。欲望背弃了信念,行动和思想互相矛盾,主体意识不统一而形成两重或多重互相对立的分裂型人格。

    (4)智慧原则。

    智慧原则是人的健康人格的一方面,对人类的精神文明有肯定的态度和一种向往、追求知识的心理倾向,人格对社会个体的展示具有综合性、全面性、丰富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因此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文盲或半文盲不可能成为理想生活的建设者。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条件只能提供给他发展这种特征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畸形的发展。一个人的勤奋、学识和社会阅历是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人格正系数。”

    人类丰富的知识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和提高自己聪明才智的重要资源。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处理好自己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学会战胜寂寞、绝望和烦忧的方法,处理好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学会善于在工作中获取成就,处理好自己闲暇娱乐活动与工作的关系,形成自己良好的知识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和思想素养,使他人争相以己为友,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5)创造性原则。

    现代的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禀赋,只是在这种能力上开发的程度不一样。

    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适应因素,健康的人格,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禀赋就是其本身内在的要求。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一个人的创造性潜能发挥时刻的心理体验)是自我实现人格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要使自己的理想符合自己的特性,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自己的力量,尽管每个人都受到了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些限制是由一个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一个人特有的精神和肉体的能力所强加给他的),但是,只要他了解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不欺骗自己,就能明智、客观地选择一定的创造目的和成功的生活方式。

    (6)团体原则

    建立健康的人格必须要和他人之间进行交往,在和他人相处时,对他人持有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诚挚、谦让、善良等,对自己所属的团体或群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与人和睦相处,把自己置身于同他人之间关心的、真实的、信任的关系之中。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时曾经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作为抽象物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活表现——即使它不直接采取集体的、同其他人共眠的生活表现这种形式。”因此,集体性和团体性,乃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存在的重要前提。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社交需要看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他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会产生一种爱和归属的需要。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友谊、爱情、配偶和孩子,希望被团体所接纳,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得到爱和在团体中得到他人帮助的时候,会减少孤独和心灵上的痛苦,减少恐惧,从而减少心理压力。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爱受到阻碍和威胁的时候,往往自己的心理和生理上就会失调,甚至会造成死亡。人们渴望融入这个社会,有所归属,如果一个人被抛弃或者被一个团体拒之门外,他就会有一种孤独感,精神上不免受到压抑。孤独的人感到空虚、失落,无处诉说、忧愁、抑郁,日积月累,便会产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人格病症。

    在集体的生活中,人们能够找到展现自我的舞台,找到自我的身心品质的场所,如身材、容貌、活动能力、智慧、知识、应付困难的本领……能为他人重视和赞美,获得安全感、平衡感和自信感;在团体中,能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团体原则蕴藏着人格健康的强劲动力,成为健康人格适应现实生活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