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做人要勇于承担
    若甫向用之际,而遽萌前却之见,是贰也即与他人交往,亦须略省己之不是

    原文意为:如果正在委任重任的时候迅速萌生引退的想法,是有二心。即使与他

    人交往的时候,也要略为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解读

    曾国藩之所以能领袖群伦,并非他有超人的智力和非凡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有敢于承担责任的气度。尤其是当属下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为其分忧,给别人解决了一次困难,就有可能得到一生的报答。

    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期间,正好爆发了著名的“天津教案”事件。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全权处理此案,可他接到命令以后,却非常痛苦,当时,曾国藩已经年老,加上又体弱多病,早已是不堪重负。而这个案子牵扯到洋人性命,不好处理。曾围藩预见到去天津的艰难,只好准备遗嘱。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曾国藩面对气势汹汹的洋人,却委曲求全了。在整个天津教案巾,曾国藩的基本观点是努力平息洋人的怒火,尽量满足洋人的要求,以避免节外生枝。他说:“中国兵力不足制御洋人,万不宜轻言战事,自背生计。”对于曾国藩而言,他其实是讨厌洋人,反对洋人的,可是在这件案子的处理上,他却忍心委过,将是非曲直放在了其次。曾国藩为自己的举动感到歉疚,后悔在同治五年就该辞官归乡,不应该继续做官,结果因为一桩案子毁了自己的一世清名和晚节。

    曾国藩是丢掉了晚节,一时间遭到国人的唾骂,但是他没有畏首退缩,没有对自己的错误左右推脱,来掩饰自己的过失。曾国藩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种敢作敢为的精神也值得人学习。

    《论语》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只要自己的行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会遵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那么无论制定什么政策规章,部下也不会遵从的。担当敢为,不避利害,这正是曾国藩作为人臣的信条,所以他成就了事业。做人要勇于承担若甫向用之际,而遽萌前却之见,是贰也即与他人交往,亦须略省己之不是

    原文意为:如果正在委任重任的时候迅速萌生引退的想法,是有二心。即使与他

    人交往的时候,也要略为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解读

    曾国藩之所以能领袖群伦,并非他有超人的智力和非凡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有敢于承担责任的气度。尤其是当属下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为其分忧,给别人解决了一次困难,就有可能得到一生的报答。

    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期间,正好爆发了著名的“天津教案”事件。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全权处理此案,可他接到命令以后,却非常痛苦,当时,曾国藩已经年老,加上又体弱多病,早已是不堪重负。而这个案子牵扯到洋人性命,不好处理。曾围藩预见到去天津的艰难,只好准备遗嘱。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曾国藩面对气势汹汹的洋人,却委曲求全了。在整个天津教案巾,曾国藩的基本观点是努力平息洋人的怒火,尽量满足洋人的要求,以避免节外生枝。他说:“中国兵力不足制御洋人,万不宜轻言战事,自背生计。”对于曾国藩而言,他其实是讨厌洋人,反对洋人的,可是在这件案子的处理上,他却忍心委过,将是非曲直放在了其次。曾国藩为自己的举动感到歉疚,后悔在同治五年就该辞官归乡,不应该继续做官,结果因为一桩案子毁了自己的一世清名和晚节。

    曾国藩是丢掉了晚节,一时间遭到国人的唾骂,但是他没有畏首退缩,没有对自己的错误左右推脱,来掩饰自己的过失。曾国藩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种敢作敢为的精神也值得人学习。

    《论语》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只要自己的行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会遵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那么无论制定什么政策规章,部下也不会遵从的。担当敢为,不避利害,这正是曾国藩作为人臣的信条,所以他成就了事业。